
第一节 土布的起源
土布,又名“手织土布”“老土布”“老粗布”,是一种手工制作的布,是几千年来华夏儿女用于“遮丑饰美、御寒避风、防虫护体”的必需之物。
土布最早成形于史前文明的原始部落时期。那时候,人类为了遮蔽身体,用猎取的动物皮毛,或葛麻纤维、稻草等,采取搓、绩、编、织等手工方式,利用石刀、骨锥等原始工具制作成简单的衣物。
黄河流域金三角地带的晋西南地区,正是古华夏所在地。“华夏”一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城》,是华族和夏族的合称,后成中国之代称。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指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也就是说,服饰之华美,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进程和发展水平。晋西南的“蒲板”(今永济市),又是“舜”的家乡。《易·系辞》称黄帝、尧、舜的功德,首先是“垂衣裳而天下治”。可见,从原始部落时代起,“衣裳”就与天下大治密不可分。

黄河流域出土的石器贾耀辉/摄
在原始社会,纺织技术未发明之前,人类在狩猎中剥取兽皮、羽毛,或采集树皮、树叶,连缀披挂为衣。可以看出,纺织衣着从其肇端之日,就是人类对大自然之物的应用,标志着人类与动物界做最后揖别。
手织土布的历史十分悠久。据考证,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两万年)就有了骨针等纺织工具和最为原始的织造手段,并且开始种葛、种麻、植桑、养蚕、缫丝。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华夏先民开始使用纺轮纺线,用原始织机织麻布,用骨针缝制衣服。骨针的出现,说明先民已经懂得了用针缝制衣服,他们在用针缝制皮毛衣服时,所用的线是野生的植物或其纤维。虽然远古先民用葛麻织布的方式很简陋,但他们已经掌握了原始的纺织技术,这种最原始的纺织技术对人类文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人类以衣着服饰,摆脱了原始蒙昧,开启了文明的进程。
纺织,可以说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纺织工具已相当齐全,有陶、石制的纺轮,木制经轴,木制经纱梳理器,木卷布棍,角质梭形器,骨质纬刀(箱)、骨针、管状骨针等,构成人类初期的纺织业。织的前提是纺。遗址第一期就出土纺轮一百二十件,其中陶纺轮一百零六件,石制纺轮十四件。而且,纺轮大多呈扁平圆形,中心有小孔,直径在六点五厘米左右,不少纺轮表面上刻凿有漩涡形纹线,能够助动纺轮旋转。
河姆渡一带可用于纺织的纤维植物也十分丰富,野生的葛藤、棕、芦、麻、络麻、芒等遍生各处,这些植物的皮衣,只要经过浸渍、棒捣等工艺,便会变得又韧又软,是纺线的上好原料。可能是线太细,经受不住七千年岁月的侵蚀,在遗址里并没有找到布帛、细线之类的遗存,但成段的绳子却有发现,其中有段系于陶罐耳钮的绳子,是由植物纤维搓捻的三股绳。搓绳与捻线的方法虽有所差别,但没有质的不同,只有粗细之分。可见当时所有的工具都由人直接赋予动作,因此称作原始手工纺织。从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纺轮”可以推知,当时纺细线应已不成问题,只是没有确切的记录。

土布在生活中的使用弓宇杰/摄
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原始先民的织造技术不断成熟,织物不仅有使用价值,而且颜色多样、图案多样。新石器时代遗址青海柳湾出土的朱砂,山西夏县西阴村出土的可以研磨颜料的石臼、石杵,陕西临潼姜寨出土的彩绘工具,这些都能说明当时的衣料已经开始有了色彩并绘有花纹。

木雕《嫘祖养蚕》弓宇杰/提供

关于土布的起源,目前史学界尚无一致的定论,但有一个传说为其提供了佐证,这就是“嫘祖始蚕”。
嫘祖养蚕的故事就发生在黄河金三角区域。据考证,嫘祖家住在黄河岸边的中条山北麓,也就是今天的运城市夏县境内。郭璞注《世本》载:“黄帝娶于西陵之女,谓之累(通“嫘”)祖。”相传她是远古时期西陵(今夏县西阴村)氏之女,是轩辕黄帝的正妃,她发明了养蚕治丝,使先民摆脱了束叶裹皮的原始生活,史称“嫘祖始蚕”。刘恕《资治通鉴外纪》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载:“黄帝之妃嫘祖教民养蚕于夏县。”
在夏县尉郭乡西阴村西北部,北倚鸣条岗,南临青龙河,西南距战国时期的古魏国都城“安邑”(即“禹王城”)8 公里,东北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下冯遗址”8 公里处,有一处新石器时代(前 10000 年—前2000年)早期文化遗址——西阴遗址。1926年2月,中国考古学先驱、清华大学李济博士在西阴遗址主持考古发掘出土了“半个人工切割下来的蚕茧标本”,轰动世界。

木雕《嫘祖养蚕》弓宇杰/提供
半颗蚕茧被发现后,先由清华大学考古陈列室保存,之后收入台北中央博物院,成为华夏丝织物织造起源的见证。
嫘祖发明了植桑养蚕和缫丝制衣,使人们告别了赤身裸体的荒蛮时代,并与黄帝一起开创了中华民族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被誉为“人文女祖”,祀为先蚕而受世代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