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入门:图解台湾经典古建筑(增订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祠堂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建立在宗族制度之上,宗族成为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不可缺少的联系单位。清代时,台湾继承这股传统,宗祠成为一地区望族必建的建筑。而宗祠里有家法,可以约束及制裁个人的行为,因此不仅能维系族人的向心力,也使个人之荣辱成为宗族之荣辱。宗祠不像寺庙那样常常翻修,古文物保存较多。而且其色彩多尚青、黑,与寺庙明亮的朱色不同,予人以严肃之感。同一地区因年代久远,也可分立许多宗祠,如福建金门的琼林村即拥有七座蔡氏祠堂,是观察祠堂的最佳地点。观察时尤其不能忽略匾联内容与文字落款,从中可以回顾这个宗祠的背景与显赫功绩。

看属性

祠堂依其奉祀的对象,可分为供奉先贤先烈和宗族先祖两类。不过前者常被当作寺庙来看,后者才是我们较熟悉的祠堂类型。

看建筑外观

祠堂的外观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形如合院,较朴实,除了屋脊使用燕尾之外,与一般传统宅第没有差别,甚至有的宗祠就是直接使用原来的古厝。另一类经济能力较佳者,则兴建大型祠堂,雕梁画栋的外观几与寺庙无异,其中具有彰显家族地位的意味。

看神龛

正堂内的神龛雕刻精细,以隔屏区分内外。龛内常设阶梯状的木架子,层层安放历代祖先或先贤先烈牌位,中间者是最古远的先祖。无任何神像,这是其最大特点。龛前的供桌上往往陈列有古老的香炉、灯座等文物。

0

福建金门琼林蔡氏十一世宗祠正堂的神龛

0
0

台南的陈德聚堂(陈氏祠堂),其外观朴实,除使用燕尾脊外,与民宅无异

福建金门琼林蔡氏祠堂

福建金门金湖镇琼林村是以蔡氏宗族为主的传统血缘性聚落,因明清两代登科受禄者众,而且人丁兴旺,特别注重慎终追远的观念。目前村内各世祠堂至少有七座被列为古迹。图为创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的十一世宗祠,其结构宏伟,雕刻精美,神龛、彩绘、匾联皆可观。

看彩绘

祠堂多采用沉稳的深色系彩绘,与一般寺庙予人的红艳印象截然不同。有句俗谚“红宫乌祖厝”,即意象鲜明地点出寺庙与祠堂外观上的差别。

看格局及空间功能

祠堂有单殿、两殿和三殿三种格局,最常见的是以前殿为门厅,以第二殿为正堂的两殿式。这是因为奉祀的对象单纯,无须复杂的多殿格局。

看匾联

细读祠堂中高悬于梁上的匾额及柱上的对联,一个家族的历史缩影与对子孙延续昌旺的期许尽在其中,令人发思古幽情,不容错过。

属性

见诸文献的台湾祠堂以供奉先贤先烈者为主,各地的宗祠则较少见于方志记载,但是在民间所见的实例却以后者为多。祠堂供奉的对象不同,参与祭祀者也不同。

供奉先贤先烈

诸如怀忠祠、名宦祠、乡贤祠、节孝祠等,有独立建祠者,亦有附设于地方孔庙之内者。如彰化节孝祠祀奉节烈妇女,彰化怀忠祠供奉战役阵亡的义民,而台南孔庙大成门左右则附设有名宦、乡贤、节孝及孝子祠。

0

彰化节孝祠为台湾仅存的独立建祠的节孝祠

供奉宗族先祖

诸如家庙和宗祠等,虽为以血缘为基础的私人祠堂,但在地方上不仅数量多,而且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是地方望族,其宗祠建筑规模宏伟,可与寺庙争艳。

0

台北万华黄氏家庙建筑精美,对提升家族社会地位有重要意义

彩绘

祠堂给人的第一印象,通常是比寺庙要肃穆许多。造成如此空间氛围的主要因素是彩绘的用色。按照清代规制,三品以下的门屋一律使用黑色,祠堂即承袭这一古风。

寺庙内大面积的构材以朱红为底,并常有安金的彩绘,两相辉映更觉红艳华丽、金碧辉煌。而祠堂的所有梁柱及门板皆以黑色为底,甚至外侧山墙也粉刷黑漆,即使木雕或梁枋彩绘再缤纷多彩,在大面积黑色的影响下,似乎所有铅华也都被沉淀下来,典雅肃穆之感油然而生,充分表现出传统彩绘配色的高明之处。

不过台湾有些大型祠堂与寺庙争辉,并未严守用色规制,但福建金门的祠堂则多能遵守彩绘的用色原则。

0

祠堂的门板以黑色为底,上绘秦叔宝、尉迟恭,或神荼、郁垒门神,亦有不绘门神而绘红底金字或黑字联者

0

梁柱均涂黑漆,其余构件的底板才施朱色

格局及空间功能

不论何种格局,祠堂均以安放祖先或先贤牌位的正堂为最重要的空间;规模大的宗祠,则增建奉祀外姓祖先的“花宗祠”。以下就福建金门琼林蔡氏十一世宗祠为例,解说空间内涵。

后殿

设置后殿的祠堂为少数,有的将主祀者远祖的牌位置于后殿,像孔庙后殿崇圣祠基本上体现的就是一种家祠的观念。福建金门又将无子嗣而领养的外姓称为“花宗”,其日后虽发达,却只能置于后殿不能进入正殿,祭祀时也只能由后殿的侧门进出,所以特称后殿为“花宗祠”。

0

后殿(花宗祠)的精雕神龛

正堂

即正殿,在宗祠中又称祖先厅或正厅,为安放主祀牌位的空间。内部高敞,挂满匾额;外观上,屋顶使用一条龙脊,为其特色。

0

正堂为敞厅形式,木结构精美,匾额历历

门厅

即前殿,因奉祀的祖先或先贤先烈并不具有神格,所以立面形式多为三开间,开三门或一门。门楣上高悬的门匾、左右门联或窗楣的题字,让人一眼就能看出祠堂的属性,或为哪一姓氏所有。平日大门紧锁,只有在祭典或族中集会时才打开。

0

三开间的门厅,中门平日不开,颇具肃穆感

0

两廊或护室

两廊平常为过道,祭典时可以容纳较多的观礼者。有的祠堂左右设护室,内部分隔成好几间,可作为居住、办公、私塾课堂及储物之用。

中埕

正堂前的天井,正式祭典时参与者依序排列于此。祠堂平日不像寺庙那样随时有人祭拜,所以中埕没有大型的香炉。

匾联

匾联文字是祠堂中不可少的装饰,特别是悬挂在宗祠正堂的匾额,其多寡代表着家族的兴盛及家世的显赫程度。由于祠堂属性特殊,匾联的内容与一般寺庙的大异其趣。

匾额

祠堂中常见的匾额依性质可分成三类。

门匾:撰写的方式有直接把奉祀的主题表示出来,如节孝祠、褒忠祠、某氏家庙或某氏宗祠,或是以该姓氏的衍生地及发迹地为堂号,如张姓为清河、王姓为太原、陈姓为颍川、吴姓为延陵、李姓为陇西、黄姓为江夏、郑姓为荥阳、游姓为广平等。

0

福建金门琼林蔡氏家庙门匾

功名事迹匾:包括科举、贡举匾,如“进士”“文魁”“武魁”“贡元”等;官职匾,如“内阁大臣”“巡抚”“御史”等;封赠匾,如“振威将军”“光禄大夫”等。这些匾额最能表现子孙光宗耀祖的心意。

0

福建金门琼林蔡氏十一世宗祠的功名匾

彰显祖德匾:借由匾额提醒子孙慎终追远、重视伦常,常见的有“祖德流芳”“贻厥孙谋”。后者出自《诗经》,意指今人影响后人,凡事都要为后代子孙着想。撰写题匾之人通常是家族中有名望者,或是不同族但同姓的当代达官贵人,如新竹县新埔镇刘氏家祠有清代台湾镇总兵刘明灯手书之“本支百世”匾,台南陈氏祠堂则有清代台厦道陈瑸所书之“翰藻生华”匾。

0

台南陈氏祠堂台厦道陈瑸所书之横匾

对联

门框、柱子或神龛都有对联,在门板或窗楣上也常以四字一句左右相配。其内容不外乎追溯家族先祖的来源,提醒子孙慎终追远;歌颂先人的德泽,以期盼子孙克绍箕裘、光宗耀祖,如“衍祖宗一脉相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条正路惟读惟耕”等。这些都是记录家族发展的重要史料。

0

对联内容多以勉励子孙孝悌为主

何谓“左昭右穆”?

“左昭右穆”是宗祠的门板或窗楣上最常见到的字句,典出《礼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意思是说古代天子的宗庙有七座,以太庙居中,二、四、六世居左,称昭庙;三、五、七世居右,称穆庙。所以“左昭右穆”引申为要遵守辈分序位之意,后世编诗句以为辈序,即称“昭穆”;男子均按此取名,同族相见时就不会把辈分关系弄错了。

0

红底黑字的“左昭右穆”常书于宗祠的门板上

历史隧道

一般人常把祠堂与寺庙混为一谈,其实寺庙奉祀的是神明,庇荫的是所有信众;祠堂奉祀的则是先贤先烈或宗族先祖的牌位,影响所及具有地域性或宗族性。两者在建筑外观上虽略同,但是整体气氛却有着极大的差异。

祠堂内平日没有来往的香客,传统的祭典是一年中春秋两次祭享,大多在清明和冬至,后裔子孙罗列参加祭祀,庄严有序。

祠堂的历史发展

台湾地区属于移垦社会,移民经过数代的努力,在垦拓日广、人口繁荣、经济稳定之后,或经商,或步上仕途,以建立乡绅的地位,这似乎是每一个望族或富户发展的步骤。通常到了这个阶段,基于传统的伦理思想,为了饮水思源、慎终追远及光宗耀祖,会倡议聚资兴建宗祠。这不仅强化宗族的意识及团结,也对家族地位的稳固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说,祠堂建筑是三百多年来汉人移民社会的里程碑,也是台湾移民史的具体见证,它的存在数量及建筑规模就是社会发展的两项指标。

清末是台湾兴建宗祠最盛的阶段,因为乾嘉年间的大量移民至此恰好是家族成长茁壮的时期。日据初期殖民者刻意选用台北陈氏及林氏宗祠作为总督府用地,有意漠视汉文化的端倪已见;到了日据末期,日本人施行“皇民化运动”,以高压政策破坏台湾的传统文化,更抑制了祠堂的修建。

台湾光复后,社会迅速发展,经济大步向前,传统的聚落结构早已破坏,人口大量移入都会,人际关系不同以往,宗族的力量已经不再具有那么大的功效,有时宗祠还成了分产纠纷的因由。受到地价高涨的影响,甚至出现了位于大厦顶楼的宗祠。

金门的祠堂

目前,福建金门是了解台湾地区祠堂文化的最佳区域。这里与台湾岛的历史背景不同,未曾受到日本长期的殖民统治,而且与大陆地缘较近,已有上千年的开拓史,聚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繁衍了一代一代的人,宗族的观念及影响力远大于移民性格仍强的台湾岛。再加上近年发展的迟缓,所以至今几乎每一个村落仍保留有祠堂。有的村庄只有单姓的宗祠,家族昌盛者甚至还有大宗小宗之分;有的聚落中拥有数座异姓宗祠,反映出多姓共存共荣之现象。这些聚落以宗祠为中心,组成一个以宗族制度为结构基础和秩序的社会。

祠堂的多元功能

祠堂除了祭祀功能,在古时还兼具教育、文化与公共活动的多元功能,如设立私塾,作为族中学童启蒙教育的课堂,或作为喜庆及年节庆典的场所。在以往司法不彰的年代,宗祠亦为族人排解纠纷的仲裁之所,还被赋予审理判刑及执法的权力,在亲族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性。有些大型宗祠(如台中雾峰林家祠堂)还附建戏台,定时邀请戏班演出,以酬神敬祖,届时宗族老小共聚一堂,有敦睦联谊之效。

0

台北万华的黄氏家庙,也兼作幼儿园,延续古时宗祠肩负的启蒙教育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