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李景隆的“神操作”
1399年7月,南京皇宫
大明王朝的核心——南京紫禁城,此刻正笼罩在一片紧张的气氛之中。
大殿之上,建文帝端坐龙椅,脸色铁青,身旁的黄子澄和齐泰表情凝重,而下面的大臣们,则低声议论,忧心忡忡。
刚刚送到的急报,让整个朝堂炸开了锅:
“燕王朱棣起兵,号‘靖难’,自称清君侧。”
“北平已在燕王控制之下,守军溃败。”
“大同、宣府、山西等地已有军队响应燕王。”
消息一条比一条骇人听闻,建文帝的手指紧紧抓着奏章,眼中浮现出一丝不安。
“燕王竟然真的造反了……”他喃喃自语。
黄子澄站了出来,大声说道:“陛下勿忧,燕王起兵虽快,但终究只是地方藩王,兵力有限,若能迅速平叛,则大局可定!”
齐泰也点头附和:“北平固然失守,但燕王军多为北方劲卒,尚未深入腹地,我朝精锐仍在,只需派遣大军北上,即可平定乱军!”
建文帝皱着眉头沉思片刻,随后开口道:“即刻传旨,命大将耿炳文统帅大军北伐,速速平定燕王叛乱!”
1399年8月,河北真定
耿炳文,明太祖旧臣,战功赫赫,原本是对付朱棣的合适人选。但他低估了朱棣的狠辣和北方军队的战斗力。
朱棣深知,耿炳文虽然是名将,但手下多为南军,作战经验远不如北方骑兵。他决定采取速战速决的策略,直接与朝廷军队展开正面对决。
在真定之战中,朱棣以精锐骑兵迅速突破耿炳文军阵,朝廷军队惨败,耿炳文被迫撤退。
消息传回南京,朝堂再次陷入震惊之中。建文帝大怒,黄子澄更是直接上奏,要求撤换耿炳文。
于是,朝廷做出了一个影响靖难之役走向的重大决定——由李景隆接替耿炳文,统领大军。
李景隆,出身显贵,家世显赫。他的父亲李文忠是明太祖的开国名将,曾多次征战沙场,战功赫赫。正因为如此,李景隆一直深受朝廷器重,被视为“名将之后”。
但问题是——他本人,根本不是个合格的统帅。
李景隆从小养尊处优,未曾经历真正的战阵。他有的只是贵族气派,而没有真正的军事才能。但建文帝却认为,“名将之后必然是名将”,于是将这支五十万大军交到了他手上,让他去平定朱棣的叛乱。
五十万大军,这是靖难之役中,朝廷给予统帅的最庞大军队。
然而,这支百万雄师,却在李景隆的指挥下,创造了大明史上最荒唐的失败记录。
1400年初,东昌之战
李景隆大军沿着运河北上,准备与朱棣决战。面对朝廷的五十万大军,朱棣只有区区十几万人,但他没有丝毫畏惧。
他率军迎战,在东昌(今山东聊城)与李景隆交锋。两军对峙数日后,燕王军主动出击,以骑兵突袭南军侧翼,战事陷入胶着。
然而,就在战局尚未明朗之时,李景隆却做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
他以为自己“稳操胜券”,竟然主动下令全军撤退!
结果是——朱棣立刻发起反击,南军瞬间大乱,燕王军顺势追击,李景隆的部队全线溃败。
这一战,燕王军以少胜多,李景隆竟然将本来有胜算的局面变成了一场灾难!
1401年,北平之战
李景隆遭遇惨败后,朝廷仍对他抱有希望。建文帝下旨让他率军直取北平,彻底剿灭燕王势力。
百万大军浩浩荡荡进军北平,李景隆信心满满,决定强攻城池。
但朱棣早已做好防御,他命令城中军队固守不出,坚壁清野,同时派遣小股骑兵不断袭扰李景隆军队的补给线。
几个月过去了,李景隆始终无法攻破北平,而后勤补给却出现了巨大问题。
粮草不济,士气低落,李景隆最终决定撤军。
于是,百万大军,围攻北平数月,最终什么都没捞到,还损失惨重。
这一战,李景隆彻底让朝廷丧失了信心,而朱棣则趁机稳定了后方,准备反攻!
1402年,朱棣全面反攻
李景隆在一连串失败后,终于彻底丧失斗志。他放弃抵抗,甚至主动向朱棣投降。
朱棣对李景隆的表现相当满意,他没有杀这位“神助攻”,反而给了他不少赏赐。毕竟,能把五十万大军玩成这样,李景隆绝对算是靖难之役中朱棣的“最佳盟友”。
而此时的朱棣,士气正盛,他开始向南推进,直逼南京。
建文帝能否挽回败局?靖难之役即将进入最关键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