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人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情系沃土的水利人
——记优秀退役军人邓宜松

文书茂

漫步在松林这片红土地上,那些犹如颗颗翡翠般撒落在山野间的水库或蓄水池,像大地这片肺叶的泡,向四周的土地和林木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氧气,将这方少雨缺水的丘陵区晕染成四季常绿的美好人间。

邓宜松,便是这众多让红壤丘陵区披上绿装的营造者和守护者之一。1995年从部队退役回到家乡的他,被安置到广汉市水利局下属的广汉市水利工程管理中心工作,但他的工作地点是位于自己家乡——绵远河连山镇老连山大桥东侧的市水利局灌溉中心第二管理所。这一干就是27年,匆忙的身影从未曾离开过这里。

在这里,邓宜松付出了辛苦,也收获了荣誉。2012年,邓宜松荣获“广汉市水利局优秀党员”称号。2018年,他被广汉市委组织部评为精准扶贫先进工作者。

邓宜松军旅风采(由广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

坚守防汛抗旱第一线

4月的一天,晨起的阳光似乎比以往更加明亮,天地间涌动着一派暮春的暖流。邓宜松开着车,和笔者一起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去巡查水渠、水库。

“老刘,你的挖挖机(挖掘机的一种)咋还不动手挖泥巴,站在那儿干啥?”来到与红旗水库接壤的连山镇滴水村九社一低洼处一个已干涸的蓄水池旁,见池坎上的一台挖挖机趴在原地不动没工作时,性急的邓宜松不由得提高嗓门对姓刘的司机大声喊道。

这时,九社社长钟文焕也走了过来。邓宜松又问他为什么不开机挖池底的淤泥,钟文焕指着池底厚约两米的稀淤泥说道:“老邓,你看,那淤泥太稀,弄不好机器开进去,怕陷到里面开不出来。”邓宜松上前仔细查看了一会儿,认为钟文焕的担心不无道理。于是,他说道:“困难是有点儿,但你们要想出个办法来,尽快抓紧时间把池底该清的淤泥全部清掉,把该补的浸水硬化池壁修补好。至于资金,我已给你们落实了,放心把池子弄好就是了。”

工作中的邓宜松(摄影:王毅)

这就是邓宜松日常工作中最普通的一幕,他就这样每天在野外、山地奔波,巡湖、巡沟渠,指导水库管理员工作,履行自己作为技师的职责。

这位1985年就在部队入党的老党员,说起具体的防汛工作来头头是道。他说,滴水村这一片,是广汉最缺水的地方。笔者问他,如何利用好水库或蓄水池来为缺水的丘陵区解决庄稼灌溉的问题。他说,丘陵区的土地能不能“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水是关键性的决定因素。自从近年来市里把滴水村作为扶贫攻坚的目标后,市里几个部门都在为改变这里的贫穷面貌出谋发力。投资在像这样中大容量级蓄水池上的资金,仅水利部门就有400多万元。几个部门投入如村道硬化、环境打造、居民饮用水、房屋改建等方面的资金,少说也在1000万元以上。像九社这样上千立方米的老蓄水池和新建的蓄水池,在滴水村就不下20多个,基本上能满足全村常年的土地用水需求。

是啊,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成就万物,让土地有无限的收获;水,给生命以滋养,让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活得光彩自信。

抗旱工作做好了,防汛工作也不能有闪失。邓宜松的主要工作就是要保证广汉6座水库的安全,指导、监督水库管理员工作,一年到头基本都在外面跑,另外还要兼管绵远河的防汛工作。

“防汛工作必须做好,特别是预防突发性的洪水,更要做好准备。水库下游的几千人、几千亩地,要记在心中,开不得玩笑。”

这话不是说说,平常的防护都是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检查,一旦遇到突发洪灾,那就是对他们巨大的考验。说到这里,邓宜松回忆起了“7·11”特大暴雨洪灾发生时那难忘的五天五夜。

2018年7月11日凌晨,广汉突发特大暴雨洪灾,这是本地自1959年有记载以来最大单日降雨量引发的特大洪水。早上5点,被惊醒的邓宜松立刻约上同事文彬,驱车前往地处中江县的团结水库排险。

瓢泼大雨遮挡了视线,洪水冲下来的石块、泥土、树枝等多次横在路上,倾泻而下的山洪十分危险。两人不得不下车,徒手排除了路障再上路。由于走得急,没有穿雨衣,两人在排险的过程中全身湿透。到团结水库10公里的路程,平常开车只要10多分钟,这天开了40多分钟。

他们到了团结水库时溢道已翻水超过0.5米,这就比较危险了。邓宜松又和当地的村干部召集村民把卧管打开(平时水位比较低的时候,卧管都是封闭的;洪灾发生,水翻溢洪道排洪,卧管也要打开)。

邓宜松在大雨中组织群众,先由人工开一条路,然后再用大型机械清除路障。经过几小时的奋战,险情排除,水库的安全和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以保障。

这边安全了,顾不上休息的邓宜松又匆忙赶到滴水村排查险情,转移群众。因山体滑坡很多路段堵塞,为保障群众顺利转移,邓宜松与工作队、村干部一起冒着山体滑坡和掉落石头的危险,继续用铁铲、锄头等工具疏通道路,安全顺利转移了处在危险区的群众。此时已是晚上8点多,从清早到现在,邓宜松一天只吃了一顿干粮。

接下来的几天,邓宜松与群众同吃同住,在一线连续奋战五天五夜抗击洪灾。提到这一段经历,邓宜松憨厚地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防洪本来就是我的工作。安全最重要,熬点夜没有什么。”

“一棵青松”有情怀

在采访过程中,笔者加了邓宜松的微信,他的微信名叫“一棵青松”。看着他朴实执着的身影,笔者觉得这其实就是他20多年来奉献水利事业的真实写照。

2016年,广汉市水利局党组派邓宜松到松林镇滴水村担任驻村干部,他及时学习精准扶贫知识和政策,到村后第一时间摸清村情、民情,找出致贫原因,积极宣传党的扶贫政策,走村串户,与群众座谈交心,开“坝坝会”(领导干部跟群众面对面交流),引导、鼓励其自身发展的思想观念,挖掘各户自身发展潜力,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长期联系上级部门和帮扶单位支持该村发展,为滴水村发展产业争取资金,往往为一件事情来回跑几十次。

工作中的邓宜松(摄影:王毅)

在邓宜松的不懈努力下,滴水村实现了各户都有产业增收并有稳定收入。2018年,该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

在邓宜松的陪同下,笔者对滴水村的梨园酒坊和一个名叫向洪武的脱贫户进行了实地走访。

梨园酒坊的老板叫刘光竹。他有酿酒的手艺,之前一直想搞个酒坊,但苦于资金问题没有成功。邓宜松了解情况后,多方帮他筹措资金,让他在家门口办起了酒坊。两年下来,刘光竹的梨园酒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凡来滴水村旅游观光的人,都免不了怀着好奇心去梨园酒坊观光一番,感受一番,品评一番美酒的滋味。

三间崭新的房屋,整洁的居家环境,这就是脱贫致富后的向洪武的家。向洪武正值中年,人精瘦,体弱多病,至今单身一人。据他介绍,他小时候就很少在家,大部分时光是在远嫁的姐姐家度过的。青年时,他在外四处漂泊,极少回老家。不过,由于身体的原因,他这些年在外地打工所得的收入,除去吃饭、吃药等开销外,手里积余甚微。

看到向洪武家残破的老屋,邓宜松就把向洪武定位为实施精准扶贫对象。在他的协调下,向洪武修建新居的25000元扶贫专款落实到位。这笔钱建三间房基本够用了,但考虑向洪武至今还是单身一人,邓宜松担心有了新房子他也讨不上老婆,就又给向洪武做工作,让他想办法再凑点儿钱,一鼓作气把新房子修得舒适漂亮一些。就这样,本着由国家承担大部分、个人承担小部分的原则,向家的三间新房子建成了!在和向洪武的交谈中,笔者还了解到,过几天他会去新疆打工,想多挣点儿钱,以后回来成个家。

离开向洪武的家,回想着他憨憨的笑容,笔者在心中祝福他的日子越来越甜。

后来,邓宜松和笔者又乘车沿着狭窄的盘山水泥路,七弯八拐地来到滴水村与中江县集凤镇交界处的一处高坡——恋爱坪。这里居高临下,四周山野尽收眼底,真是一个休闲的好所在。

这里已初步建起了一个农家乐,名字就叫“恋爱坪”,主要采用了野外露营、滑翔飞行及吃住行乐于一体的经营模式。在这里,清晨可观东边日出,傍晚可览西边落霞,夜晚栖居于帐篷,还可以数星斗看月亮,极适合有情人打发时光。这里也成了广汉的一个网红打卡地。

“来到滴水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后,我思考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做到既有物质上的兑现,又要有文化上的输入,这就叫‘扶贫重在扶志’。这些年来,我经历得最多也是最难的事,就是如何让那些贫困户首先认识到自己贫困的根源是什么,是身体条件不允许,还是懒惰、不思进取等。这类有碍于他自我发展的问题,如得不到根本上的解决,你给他的物资再多,恐怕也难以改变他的命运。”

站在恋爱坪上,邓宜松回想自己几年来的扶贫经历,不自觉间侃侃而谈。在下山的路上,邓宜松继续着他意犹未尽的扶贫话题:“我初到这里,通过走访,了解到‘恋爱坪’三个字的渊源后,还写了一篇介绍恋爱坪来龙去脉的短文,随同指示路牌一起,一并公诸社会,让更多的人对这地方有所了解。我认为,这算一种对扶贫的文化介入吧。”

“嗯,算是一种文化的介入,非常好!恋爱坪农家乐的出现,有你的一份功劳!”

邓宜松笑了笑说道:“其实,没有什么功劳不功劳,我只是对这个由几个人出资建成的农家乐,起了一些牵线搭桥的作用,尽一份扶贫工作者的社会责任而已。至于怎么做可以发展得更好,怎么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这里,还得靠他们自己。”

笔者和邓宜松一起乘车下山了,满目青山绿水,一路花果飘香,生活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红土地上的人们正在实现他们的梦想。作为一名曾经的军人,作为参与这片土地发展的建设者,这里的一切嬗变,又无一不浸润着邓宜松那份对家乡故土的挚爱与担当,以及那从部队熔炉中铸就的熠熠军魂。这“一棵青松”,在这片红土地上洒下的滴滴汗水,见证着他收获灿烂的春华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