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章 次观其行
合理就好的理念使得中国人对一言一行都要把握好分寸。谨慎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就像林黛玉进贾府一样,不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先弄清对方是谁
在人际交往中,要弄清楚对方到底是谁。“先有人后有事”,而且“事在人为”,所以我们很难“对事不对人”,常常把人和事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社会,如果听到一句话,不清楚是谁说的,就很难判断它究竟是对的还是错的,是什么用意。可见弄清楚对方是谁,乃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
中国人比较倾向于“差别对待”,即以不同的标准来对待不同身份的人。如果你的职位比我高,那你说的应该是比较正确的;如果你和我职位平等,那就以“来而不往非礼也”的态度对待你;如果你的职位比我低,我不会以大欺小,却也绝不容许你以“下”犯“上”。
这样看来,中国人似乎没有是非观念,但事实绝非如此。在中国社会,职位低的人是不宜反驳职位高的人的。举例说明,如果上司冤枉了你,你该怎么办?据理力争的话,他会明白是他错了而非你错了,但这又如何呢?他身为上司,竟然失察而冤枉了你,自然会觉得相当没面子。中国人没有面子的时候,最要紧的便是设法找回面子。如何挽回颜面?很简单,他会一心一意找你的毛病,只要被他抓着了,他的面子便找回来了。如果他竭尽全力挑你的差错,那你就插翅难逃了,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迟早会被他逮个正着。
但是,如果上司冤枉你后,你保持沉默,表面上看你是忍辱负重,其实不然。上司看到你居然一言不发,就会觉得奇怪:“这个人怎么搞的?难道我屈说了他?”于是,他自然想解开谜团,结果发现自己确实冤枉了你,并会由于内心有愧疚而善待你。
一般来说,上司冤枉你,纯属偶然,很少有上司会故意颠倒是非,存心为之。你若不幸碰上这种上司,足以证明上司其实早已容不下你,这种情况下,你就算据理力争又有何用?不如另谋高就,“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如果你没有别的门路,最好忍气吞声,说不定上司见你一直逆来顺受,还能网开一面,不再针对你。
如果你不幸遇到的是个迷糊的上司,这种情形倒是常见,因为无能者身居高位也并不是稀罕事儿。遇到这种上司,你说得再对,他都可能斥你为狡辩。遇到这种上司,你不如好好做事,以免再被他抓住把柄。
迷糊的上司不好,过于是非分明的上司也很难相处。因为太过是非分明,以致刚愎自用的人,总是认为自己的看法都是对的。说你错,你就错,你再说多少话他都不会更改自己原有的判断。你据理力争的话,只会弄得面红耳赤,对于结果来说却毫无用处。
如果你的上司不是以上这三种人,那他就是无心犯错。无心的过失是应该谅解的。没有必要得理不饶人,让无心错怪你的上司难堪,所以应当用沉默暗示他有错误,使上司自己察觉,自行校正。
如果有人和你职位相当,却找出你的错误,而且到处宣扬,那你也可以积极地找他的过失。这不是面子问题,也不是心胸狭窄的表现。如果他发现你有差错,就应该当面规劝,虽然你一时可能无法接受,但是他既然说的是事实,出发点又是为你好,你终究会心生感激,又怎么会记恨他呢?但他如果没有和你说,反而到处宣扬,分明是故意想要让你难堪。中国人一向是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相反,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所以,你也只能全力找他的差错,照样宣扬一番,让他尝尝同样的滋味。
如果有人职位比你低,却在背后指摘你的过失,你通常可以不用有任何顾虑地去整治他一番,“当年别人教诲我,如今我也应该教诲别人”的想法,很容易变成理直气壮的借口。这是让他明白做人的道理:有话最好当面说清楚,不要在人的背后胡扯。
对象不同,你采取的措施也应该有所不同。先问清楚话是谁说的,再做定夺,这就是一种“经”,如何应变,则是个别的“权”。
中国人既然以人为主,那一切事都离不开人,也就离不开人际关系。何况我们一直重视伦理,对于人的身份地位十分关心。看见或听说一个人,总要进一步追问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并依据其身份地位做出不一样的反应才算合理,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进一步达成预期的目标。这不是势利眼,只要保持合理的程度,不要前倨后恭,没有什么不好。
案例
相传,清代大书法家郑板桥去一个寺院游玩,并拜见方丈。方丈见他衣着俭朴,以为他是一般俗客,就冷淡地说了句“坐”,又对小和尚喊“茶”。一经交谈,方丈顿感此人谈吐非凡,就将郑板桥引进厢房,一面说“请坐”,一面吩咐小和尚“敬茶”。后又经细谈,得知来人是赫赫有名的“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时,方丈急忙将其请到雅洁清静的方丈室,连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最后,这位方丈再三恳求郑板桥题字留念,郑板桥思忖了一下,挥笔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方丈一看,羞愧满面,连连向郑板桥施礼,以示歉意。
这个故事通常用来讽刺方丈势利眼,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方丈也只是根据对方的身份,采取了相应的方式和态度,只不过他一开始就没弄清楚,看走眼罢了。
别轻易相信别人
西方人在同别人打交道时,不论干什么,都喜欢通过法律途径约束他人来防止自己上当,而且对于欺骗别人的人是相当鄙视的。中国人不会要求别人怎样,只会提醒自己“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很少去笑那些骗子,反而对被骗的人在同情之外,还有几分不屑:“你怎么这么笨,这种当也会上?”好像责任不在骗子,而在被骗的人。其实,嘲笑被骗的人与鄙视骗子的目的完全相同,都是遏止骗人事件的发生。
西方人鄙视骗子,使其备感压力,抬不起头来。中国人认为人人都应各自小心,不要上当,才能使骗子无从下手。我们用“嘲笑被骗的人”的形式来提醒大家,千万不要被骗,否则不但会损失惨重,还会被人嘲笑。所以在中国社会,那些被骗的人,反而不敢以正面示人。西方人的想法很对,只要大家齐心,共同指责骗子,便可以减少其骗人的行为。而中国人的做法更实际一些,要求自己岂不是比要求别人更容易一些?“求人不如求己”,要求别人不要做欺骗他人的事,远不如自己提高警惕更可靠。防人之心其实就是让人小心不要上当,因此“反求诸己”相对来说更胜一筹。
试想,如果你和别人初次见面,就老实地对别人说:“我是个老实人,人家说什么我都信,所以请不要骗我。”那对方会怎么想?当然是:“他最容易上当,不骗他骗谁?”如果蛮横地要求对方:“你不要骗我,否则我要你好看!”对方就会想:“我骗你又怎样?你既然被我骗了,说明你不如我,你又有什么能力要我好看?”结果还是照骗不误。
一般情况下中国人是不会直接要求别人的,如果真的有人这么做,他往往有拆穿骗局的能力。比如,老板对干部说:“我不会亏待你,但是你千万不要骗我。你若是骗我,我绝不轻饶。”笨的干部就以为老板是个好骗的人,一开始虽然没想欺骗他,久而久之,也忍不住做些欺上瞒下的事。结果很快就被老板发现了:“我警告过你,千万不要骗我,你太让我失望了,我只好开除你。”
如果认为中国人专门欺负弱者,谁吃亏就笑话谁,谁倒霉就笑话谁,没有同情心,那就错了。中国人只有对自己人,对熟悉的人,或者有利害关系的人,才会“痛心”地嘲笑,目的在于加深他的印象,使他深切体会“人家在你面前同情你,实际上背后都在笑你”,从而下决心“自己要小心,不要上当”。对于陌生人,我们根本无从笑起,因为彼此没有“关系”,也产生不出任何联想。对于认识而交情不够深厚的人,我们只会背后嘲笑,当面则尽量不提,万一对方自己说出来,我们会表示支持,痛骂欺骗他的人。
但是“小心不要上当”,并不是“不要相信别人”,而是不给坏人可乘之机。正因为小心,才会时时用心。对方可以相信的时候,提倡“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对方不可以相信的时候,就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善变,不可不防”。这些话都是中国人常说的,看似互相矛盾,却是因时而制宜的。
在人际交往中,你可以选择相信别人,也可以选择不相信。你相信别人,万一被骗,大家就会嘲笑你“三两句话,就被人骗得团团转”,结论是你“缺乏判断力”。你不相信别人,又怎能与对方相处?在信与不信之间,需要自己拿捏。
在正常情况下,当然应该相信别人,但是也只能相信到合理的地步;遇到不合理的地方,就不应该继续相信了。站在不相信的立场来相信,才不至于因为相信别人而上当。对任何人都相信,受骗的概率就会大幅度增加。你无法要求别人绝对诚实,因为没人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只能自己多加小心。
人类是群居动物,要彼此合作才能生存。人应该相信别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过分相信别人,同样会引起别人欺骗的兴趣,以致上当,也是不争的事实。吃亏上当,人人不喜欢,却又经常发生类似上当这种令人感到不愉快的事情,主要是因为很多人喜欢占小便宜,才会因小失大。提防上当最有效的办法是不要贪小便宜。
凡事追求合理
中国人的观念是凡事追求合理。换句话说,把事情做到合理的地步,人们才会接受。我们虽然重视典章制度,却明白典章制度容易僵化而不合时宜。所以,在典章制度规定的范围内,多数中国人都能够权宜应变,以求合理变通。不会变通的人,会被人斥为“死心眼”“死脑筋”。
中国人认为,既然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反求诸己”,即要求他人合理之前,先求自己合理。以自己的合理来影响他人,使他人亦能合理。自己不合理,却希望他人“以合理待我”,结果经常不如意,这时怨天尤人也是枉然。自己先求合理,再期望他人“以合理待我”,才是合理的态度,也比较容易实现。但是合理不合理,各人的标准未必一致,有时候你认为合理,我却认为不合理,因此合理也会引起很多争执,产生很多不愉快。
在中国社会里,凡事自己求合理,就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即使你认为的合理和他认为的合理会有些差别,但你的出发点是好的,起码可以问心无愧。至于是否会引起争执,听天由命吧。虽然这听起来比较消极,但总比不合理的行为使大家心里不高兴,甚至造成误解要好得多。
自己合理不合理要通过他人的反应来判断。他人的反应就像一面镜子,会如实反映你是否合理。当对方表现出不合理的行为时,不要指责对方的过失,而应该反省自己是不是不合理。如果是自己的问题,就赶快把缺失调整过来,对方也可能随之表现出合理的行为。
举个例子,中国人认为,朋友的朋友是朋友,敌人的敌人也是朋友,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复杂。正因为如此,一个人在不清楚对方意图的时候,是不会承认自己和另外的人的关系的。贸然问起别人之间的关系,将会很难得到正确的答案,这是自己行为不合理造成的。
乙和丙是熟人。一天,甲和乙聊天时,甲突然提到丙,问:“你认识丙吗?”乙的第一反应是“不认识”,因为他不知道甲有何意图。
一句“不认识”,虽然只有三个字,却包含着好几种不同的意思:“真的不认识”,“虽然认识,但是并无交情”,“认识是认识,但跟不认识差不多”,“你问我认不认识,是有什么事情?”,以及“你少打我的主意,我认识不认识根本与你无关”。
说“不认识”有很多好处:
第一,减少许多风险,省却许多口舌,避免许多麻烦。如果乙在不清楚甲的意图时就说认识,甲接下来很可能说:“那真是太好了,我正好有一件事要找丙帮忙,麻烦您帮忙引见一下好吗?”这不是自讨苦吃吗?乙在这时候说“好”,会增加不少麻烦;说“不好”,等于驳了甲的颜面,容易令甲不满:“这点小忙都不愿意帮,还说是朋友呢。”
当丙身居高位时,乙如果先说“认识”,等到事情来了,再推说“不认识”或者坦白说明自己不愿意帮忙,甚至直接指称对方根本没有权利提出要求,都是伤感情的做法。在中国社会,得罪人的后果是很严重的,尤其不能得罪小人。
第二,可以探听信息。如果丙对乙心存不满,忍不住对甲抱怨了几句,甲不清楚乙和丙的关系,多半不敢直截了当传话过去,必然先问:“你认识丙吗?”假若乙说“认识”,甲就不会再说什么,以免有搬弄是非之嫌,而乙也就失去了获得信息的机会。若乙说“不认识”,甲才会放心把丙的话告诉乙,乙也能了解丙对他的不满,以便采取适当的对策。
明明认识却装成不认识,这种不合理行为的出现是因为甲的做法不合理在先。打听别人之间的关系,一开始就应该把目的说清楚。比如:“你认识丙吧?他托我给你带了点礼物。”乙一定回答“认识”。如果不能一开始就做到合理,直接问:“你认识丙吗?”得到“不认识”的回答后,就要调整说法:“哦,他说和你很熟,还想约你吃个饭呢。”那乙也会向合理的方向进行解释。不要以为从“不认识”调整到“认识”很难,中国人拥有足够的智慧,完全可以进退自如,因为凡事早已留有余地。乙只需作恍然大悟状:“哦,你说的是他啊,抱歉抱歉,刚才没听清,还以为你在说谁呢。”轻轻松松地就兜回来了。
做的事情合理与否,一看相关人的反应就知道了。大家反应好,那就没有问题,继续实施就好;大家反应不好,那就赶快修改做事的方案。中国人经常变来变去,就是在不断做调整。
你向老板汇报说:“这件事情进展很不顺利。”他的脸色不好看,是在暗示你:在这个场合不要讲这种话。你接着说:“不过跟以前比起来还算不错,但是大家还是要继续努力。”老板的脸色马上就好转了。你汇报的意图就是在测试他的反应好不好,根据他的反应来调整话术。
先说明自己的目的,再去问对方,给对方斟酌的空间,这才算是合理的行为。不要责怪别人不诚实,不要认为一切不合理,都是“我”以外的人造成的。殊不知种种缺失,实际上都与“我”密切相关。
可惜,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不反省自己是不是诚实,是不是考虑周到,是不是明白透彻,而是一味指责别人不诚实,实在不公平。
小结
人际交往的第一步是弄清楚对方是谁。中国人比较倾向于用不同的标准对待不同身份的人。对象不同,你采取的措施也应该不同。你听到一句话,要问清楚是谁说的,再做定夺,这就是一种“经”,如何应变,则是个别的“权”。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当然应该相信别人,但是也只能相信到合理的地步;如果遇到不合理的地方,就不应该继续相信别人了。
中国人的观念是凡事追求合理。换句话说,把事情做到合理的地步,人们才会接受。在中国社会里,凡事自己求合理,就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至于合理不合理,则要通过他人的反应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