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多:党项和鲜卑族的故地
“安多”一词系取阿尼玛卿雪山和多拉让摩山(积石山)山名的头一个字组成。安多的中心在阿尼玛卿山至青海湖一带,它的传统地域为阿尼玛卿山西北、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小积石山以西的广阔地域,包括今青海省大部、四川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及甘肃的藏族地区。安多一带是辽阔无垠的草原,牛羊成群,是藏地最大的牧区,多出良马。是以被称为“马域”。
安多虽地处藏区边缘,但亦有着发达的宗教文化。安多是藏传佛教后宏期“下路宏法”的策源地,也是“第二佛陀”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青海塔尔寺和甘肃拉卜楞寺均在藏区六大黄教寺庙之列,历世达赖和班禅也多出于此。
安多藏族系唐代吐谷浑、党项等羌系部落“蕃化”而来。吐谷浑是自辽东徙至西北的慕容鲜卑部。吐谷浑于公元329年建立政权,鼎盛时期的疆域东起今甘肃南部,四川西北,南抵今青海南部,西到今新疆若羌、且末,北隔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相接,一度称雄于中国西北。7世纪初叶,吐谷浑遭到了隋朝的重创。当唐、蕃崛起于其东、西两侧时,吐谷浑的势力已呈衰落之势。据《旧唐书·西戎传》记载:“吐谷浑自晋永嘉之末,始西渡洮水,建国于群羌之故地,至龙朔三年(公元663年)为吐蕃所灭,凡三百五十年。”安多藏族的另一族源是“党项羌”,党项羌生活在巴颜喀拉山与阿尼玛卿山之间水草丰美的草原上。公元670年,吐蕃在大非川大败唐军后,向东彻底兼并了吐谷浑及党项、白兰诸羌,氐羌文明与吐蕃文明开始融合,大片“羌区”变成了“藏地”。

藏族曾是个尚武的民族,他们在马上的雄姿说明了这一切。

安多娃普遍高大魁梧,体形丰满,着装富丽。
由于安多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区,气候土壤条件较吐蕃本土优越,又接近汉地,农业较为发达,遂成为吐蕃重要的粮食基地和税收来源,史籍有“(吐蕃)军粮马匹,半出其中”的记载。安多人居于唐蕃边境,普遍亦军亦民。公元763年,吐蕃、吐谷浑、党项联军趁安史之乱,攻陷长安,致使大唐帝国从此一蹶不振。虽然吐蕃王朝旋即崩溃,但除了部分党项部落摆脱吐蕃控制建立了“西夏王朝”外,在数百年间,一个蕃化了的“安多藏族”最终正式形成。
藏语的“人”亦作“娃”,因此,安多地区的藏族多被称为“安多娃”。“草原门户”日月山、“中国最美的湖泊”青海湖、“童话世界”九寨沟、“人间瑶池”黄龙、“蜀山之后”四姑娘山、“大熊猫的故乡”卧龙、辽阔的若尔盖草原、藏区四大神山之一的墨尔多神山以及阿来笔下的马尔康卓克基土司官寨——数不胜数的安多胜境,呼唤着远方的人们。去安多吧,骑骏马,背猎枪,一只藏獒跟随左右,让我们试着做几日安多牧人,在广袤的草原上策马飞驰,暂时忘却尘世间的一切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