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改变一生的旅行(全新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

1933年,希尔顿不是发现,而是发明了“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如今已是无人不知的热门词汇,但它出现的历史并不算很长。1933年,希尔顿出版了纪实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在此小说中,希尔顿用优美的文笔向世人描绘了一个隐藏在喜马拉雅山深处,神奇而美丽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

小说《消失的地平线》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20世纪30年代初,南亚次大陆某国巴斯库市发生暴乱。英国领事馆领事康韦、副领事马里森、美国人巴纳德和传教士布琳克洛小姐乘坐一架小型飞机撤离,欲飞往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不料飞机被假冒的飞行员劫持,离开原航线沿喜马拉雅山脉由西向东偏北方向飞行。入夜,飞机降落在荒无人烟的高原,飞行员受了重伤,4名乘客安然无恙。第二天清晨,飞行员在临死前断断续续地说,这里是西藏,附近有一座叫香格里拉的喇嘛寺,他们只有到那儿去才能找到食宿。在一个狭长的山谷里,4人遇到一位由十几个藏族人簇拥着的能讲一口纯正英语的张姓汉族老人。这位老人告诉他们,这里叫蓝月山谷,是进出香格里拉的唯一通道。山谷前端的那座形如金字塔高耸入云的雪山叫卡拉卡尔。张带着他们爬山攀岩,几乎走了一天,最后穿过一片云雾缭绕的林海,终于来到香格里拉的中心——一座汉藏合璧兼有天主教印记的喇嘛寺。该寺领导着整个山谷,香格里拉居住着以藏民族为主的数千居民,信仰和习俗各有不同,有儒、道、佛等教派,但彼此团结友爱,幸福安康。在香格里拉的所有领域,处理各教教派、各民族、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都遵从“适度”原则。适度原则认为,人的行为有过度、不及和适度三种状态,过度和不及是罪恶的根源,只有适度是完美的。这里的居民都十分长寿,许多人超过了100岁还显得非常年轻。长期修炼藏密瑜伽的最高喇嘛已有250多岁。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和观察,4人对香格里拉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康韦迷恋香格里拉的优美恬静,巴纳德舍不下金矿,布琳克洛小姐准备在香格里拉传教,所以他们都不愿离开香格里拉。只有马里森充满抱怨总想回到英国。最高喇嘛在去世前将香格里拉的领导权托付给了康韦。马里森抓住最高喇嘛去世的机会,对香格里拉的真实本质提出了质疑。康韦也开始产生怀疑,并最终与马里森一同离开了香格里拉。二人一路翻山越岭,穿过无人区。在到达外地之前,马里森身染重疾不治身亡,康韦也突然失去了记忆。在坐船回英国的途中,康韦在听肖邦的钢琴演奏曲时恢复了记忆。在纷乱的世界辗转流离一段时间后,康韦决心重返香格里拉。但是,香格里拉在任何地图上都没有标记,也不为人所知。康韦如何才能在茫茫雪域高原找到前往香格里拉的秘密通道?小说在悬念中结束。

《消失的地平线》作者希尔顿(上)。电影碟片封面(中)。中文版封面(下)。

《消失的地平线》一书描绘的香格里拉神秘的峡谷、巍峨的雪峰、美丽的湖泊、茂密的森林、散落在山间的木屋、房前屋后盛开的桃花李花、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世无争的居民,深深吸引了大萧条时期生活艰难精神空虚的西方人。所以,小说出版后,立即登上畅销书榜首,并荣获英国“霍桑登文学奖”。《纽约时报》的一篇书评称其为“绝对的经典”,《不列颠文学家辞典》宣称:“小说的功绩之一是创造出英语新词‘Shangri-la’。”1937年,美国好莱坞以当时美国电影投资的最高纪录250万美元将小说搬上银幕。该影片连续三年打破票房纪录,并轰动全球。几年后,影片传入中国,译名为《桃花源艳迹》,以“桃花源”对“香格里拉”可说恰如其分,但“艳迹”一词明显沾染上了弥漫上海滩的风尘气息。当时正值日本侵华,这部电影给战乱中的上海人带来了短暂的心灵慰藉。电影主题曲《这美丽的香格里拉》由当时的红歌星欧阳菲莺演唱,曾风行一时:

这美丽的香格里拉,这可爱的香格里拉,我深深地爱上了它。你看这山隈水涯,你看这红砖绿瓦,仿佛是装点着神话;你看这柳丝参差,你看这花枝低芽,分明是一幅彩色的画……

我们欢畅,我们欢笑,这可爱的香格里拉,这美丽的香格里拉,是我理想的家。

1971年,原籍中国福建的马来西亚华人巨富郭鹤年在新加坡创办了一家五星级酒店。郭氏本人酷爱《消失的地平线》一书,于是把他的酒店命名为“香格里拉”。同时,郭鹤年以高价买下了《消失的地平线》一书的中文繁体字版权,在他的每一个香格里拉酒店里,都能买到不同文字版本的这本书。香格里拉又一次吸引了整个世界的注意。

希尔顿的香格里拉之所以那么吸引人,除了这个概念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宗教、人民和生活外,主要还是有赖于它的西藏背景。两者所不同的是,西藏虽也是一个“思想造物”,但它同时还是一种地理事实;香格里拉却仅仅是一个“思想造物”。在现实世界里,寻找一个“思想造物”,无异于缘木求鱼、水中捞月,自然不会有什么结果。

稍加对比,不难发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的结尾部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桃花源记》的末尾讲:“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消失的地平线》一书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最后问道,您认为康韦最终能找到香格里拉吗?”显然,就算有人机缘巧合,偶入桃花源或香格里拉,但没有人,包括武陵渔人,也包括康韦,能够重返桃花源和香格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