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章 秦国到处出兵
北方的燕齐之争落下帷幕,秦昭襄王却不愿意停下自己的脚步。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秦国派大良造白起带着军队进攻楚国,成功攻占郢都,然后放火烧了夷陵。夷陵正是楚国历代先王的陵墓所在地。被流放的屈原听说后,悲愤地跳进了汨罗江。楚顷襄王仓皇出逃,将都城迁到了陈地。
楚顷襄王很郁闷,秦昭襄王却很开心,他把白起刚刚攻占的郢都一带设为南郡,封白起为武安君。
白起并没有因为被封君而止步不前,到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他逐步平定了巫、黔中地区,秦昭襄王在此设置了黔中郡。
楚国被秦国打得灰头土脸,毫无还手之力,只能天天提心吊胆地盯着秦军,生怕白起一声令下,秦军又冲过来。虽然楚国国土面积比较大,战略纵深很深,可老是被秦军赶着四处迁都,终究是一件丢人的事。
楚顷襄王也想过反抗,但是自身实力不够,又拿白起等人没有什么办法,只能背地里大骂秦国,觉得自己简直太倒霉了。
当然,让楚国可以稍感“安慰”的是,这段时间不只楚国一家倒霉,魏国也很倒霉。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魏昭王去世,他的儿子魏安釐王继位。
白起觉得魏国此时刚刚换届,权力重新洗牌,政局肯定不怎么稳固。如果这时带兵打过去,拿下一两座城池,估计成本要比平时低很多。而且,这时楚国各地的兵力已经完成集结,再和楚国斗下去,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
秦国在这方面的思路一直比较清晰。以秦国现在的实力,很难在短时间内灭掉其他国家,一不小心还有可能削弱自己的实力,燕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秦国现在的目标很简单,就是不断地蚕食周边国家,逐步增强自己的实力。
于是,秦昭襄王三十一年(前276),白起调整了战略部署,把进攻的矛头转向了魏国,果然轻松拿下了两城。
这时的楚国却没有把握住机会。楚顷襄王召集东部军队,得到十万多人,本来是要跟白起决一死战的,没想到白起去攻打魏国了。楚国松了一口气。楚顷襄王没有选择偷袭白起,而是向西攻取了长江以南的十五座城池。
对于这个战绩,楚顷襄王应该是比较满意的,但他高兴得实在是太早了,居然忘记了对楚国威胁最大的是秦国。秦国打完楚国又马上去打魏国,同时结怨两国,正是这两国团结协作、同仇敌忾地跟秦国死磕到底的时候。楚国缺乏长远的眼光,只能看到眼前的一点儿小利,不仅没有去联合魏国,而且在客观上也为秦国免去了极大的威胁。这就是短视的后果。
秦国躲过了楚国和魏国的联合威胁后,在秦昭襄王三十二年(前275),秦相穰侯魏冉率兵伐魏。魏国赶忙向韩国求救,韩国立刻派暴鸢带兵救魏。可惜,暴鸢没能挡住秦军的暴击,魏冉大破韩军,杀死四万人。暴鸢害怕被治罪,逃往开封。
魏国只好献出八座城池求和。魏冉收下这八座城池之后,没有撤兵,反而继续攻打魏国。碰上这样的敌人,魏国只能自认倒霉,派芒卯出来应战。魏冉大军长驱直入,把芒卯打得抱头狂逃,秦军进逼到北宅地区。魏国只好再次割地求和,这次割让的是温邑。这一次,秦国终于退兵了。
魏国通过无情的现实意识到,如果不跟别的国家联合起来,重走合纵路线,那么自己就会成为第一个被秦国灭亡的大国。
于是,在秦昭襄王三十三年(前274),魏国与齐国达成了联盟,一起对抗秦国。秦国知道这个消息后,派魏冉出兵魏国加以试探。结果秦军攻陷魏国四城,斩首四万,取得大胜。
被秦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的魏国并没有反思合纵的策略是否有问题,而是急匆匆地想把被秦国占领土地的损失弥补回来。于是,魏国联合赵国一起进军韩国华阳。韩国实力一直不强,知道光凭自己是打不过赵魏联军的。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韩国转向秦国求救。可惜,韩国的如意算盘最终落空,秦国一口回绝了韩国的请求。
韩国高层都慌了手脚,要是秦国不出兵,他们估计就彻底完蛋了。没办法,韩国相国只好请抱病在身的陈筮出使秦国。陈筮接受了任命,一到秦国就来拜见魏冉。魏冉冷笑着说:“韩国情况很危急了吧?所以派您来了。”没想到陈筮却说:“不着急。”
魏冉生气地问他:“为什么?”
陈筮回答道:“韩国要是真被逼急了,肯定会转投别的国家。现在韩国形势还不算太糟,所以派我来秦国求救。”
魏冉一听,心里大骂陈筮果然老奸巨猾,居然用这种方法来要挟秦国。但是如果韩国真的投靠了别的国家,对秦国来说可是大大的不利,于是魏冉赶忙答应出兵韩国。
魏冉跟白起、胡阳带着军队狂奔救韩,用八天时间到达了华阳。秦军在华阳城下大破魏军,赶走芒卯,俘虏三员魏将,斩首十三万。
随后,白起又向赵军发起了攻击。赵国大将贾偃能力明显不如白起。赵军没过多久就抵抗不住了,很多士兵慌不择路跳到黄河里,最后被淹死的赵军达两万多人。
魏国看到赵国也被秦国狠狠收拾了,一时茫然无措起来。这时,段干子站了出来,向魏安釐王提议把南阳割给秦国求和。但是苏代不同意段干子的意见,他对魏安釐王说:“段干子想要当相国,秦国想得到魏国的土地。如果您信任段干子,就等于放手让他跟秦国勾结,让想夺地的秦国控制相印。让想要相印的段干子来控制魏国土地,结果就是魏国会丧失掉最后一寸土地。献地去向秦国求和,好比抱着干柴去救火,干柴没有烧完,火是不会灭的。”
苏代最后这句话相信大家都很耳熟,原文是:“夫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这句话在宋代苏洵的《六国论》中也出现过,而且由这句话还引出了一个成语——抱薪救火。
魏安釐王虽然觉得苏代的话很有道理,可又没有别的办法对付秦国,只得长叹一声,说:“话虽如此,可是事已至此,无法改变了。”
苏代继续劝说:“下棋时大家之所以重视‘枭子’,是因为这个棋子方便时可以吃子,不便时可以停止。现在大王使用智谋,为什么还不如下棋用‘枭子’一样灵活呢?”
魏安釐王最后也没有听从苏代的劝告,还是把南阳割让给了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