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中国书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预备篇 初识五大书体:篆、隶、草、楷、行及其流变

第一章 最早出现的书体:篆书

中国书法主要有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五种书体,它们出现的时间有先有后。汉字从它萌芽之初,就已经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在汉字和书法发展的过程中,每一种书体的出现,其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都是基于实用性的考虑。华夏先人为记载占卜档案等的需求,在原始的刻画符号的基础上,创立了甲骨文。后来为了书写的便捷和运用的高效,以及社会对文字记载和文化交流的规范化需要,将大篆演进为小篆。出于同样的目的,由小篆演变出隶书,又由隶书演变出草书、楷书,以及最后定型的行书。

虽然每种新书体的出现都缘于实用性的要求,但当它成熟之后,书法家会出于艺术创造的冲动,加强它在艺术方面的表现力。让一种书体满足社会、文化对实用性的要求是容易的,但让它在艺术的维度上一路上升,则步履维艰。因而,书法艺术的发展历史便是由每个时代无数的书家以各自的心血融汇而成的。

每种书体都在书法发展史上占据不同的位置。不同的书体,对书家而言,具有不同的规律与要求。每种书体都对书写提出了新的技法和审美要求,而书写经验的增加又反过来影响到书体风格的流变。

在传统书法艺术中,篆书是最早出现的书体。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又分为大篆和小篆。甲骨文、金文、战国竹简和木牍、秦代石鼓文皆属于大篆;秦代、汉代通行的篆书,以及唐代以后书家写的多数篆书作品,属于小篆。到清代,篆书多以欣赏性为主,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等人的作品兼具大篆、小篆特色。

商代甲骨

大篆是篆书中的早期书体,其结字形态复杂,其中包含一些明显的象形成分,笔画造型与结体相契合,具有十分和谐的美感。

甲骨文由清末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发现。这是一种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因为以刀为笔,所以笔画以直线为主,瘦硬挺拔;字形多为长方形,朴素匀称,不乏生动。再加上部分象形的结体及虽无意而疏密有致的布局,甲骨文已经具有相当高的艺术审美价值。甲骨文的使用时间很久,自商代中期直至西周初年。早期的甲骨文笔法较简单,时有一字多形的情况,后期逐渐向规范、雅致发展。

在甲骨文之后,出现金文。商代的冶金技术发展迅速,青铜器为国之重器,极受珍视,王公贵族往往在受到天子赏赐之后,将说明青铜器铸造理由或相关的具有纪念意义的事件形诸文字,并铸或刻在青铜器上。古时,人们称铜为“金”,所以将这一时期的文字称为“金文”。金文也因所附载之器物品类而被称为“钟鼎文”。

金文承接成熟的甲骨文,笔画形态和字体造型明显变得规整、统一。由于载体不同,金文不像甲骨文那样用刀直接镌刻,而是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是先刻在模子上,然后翻铸在青铜器壁上,这便造成了金文笔画更显粗浑、圆润,字体棱角减少,曲笔明显增多的现象。甲骨文受书写载体的局限,布局上难有较大的施展空间,同时镌刻也须一次成形,具有类似毛笔书写的一次性特点,而难以反复推敲。金文则可以很好地思考布局,修饰字形与笔画,使其达到更高的艺术高度。同时,金文因地域、时代的不同,在周朝和战国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石鼓文出现在金文之后,较多学者认为石鼓文是秦襄公时期的作品。石鼓文笔画均匀、挺拔、浑厚,明显继承金文,力道浑融,结体圆匀,气度质朴。石鼓文之前,文字几乎只有记载这个唯一的功能,但是石鼓文的布局表明,它是以艺术形式出现的,这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开创性。

石鼓文在书法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虽然它被归入大篆的行列,但它已开始向小篆过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由丞相李斯主持,开展统一文字等文化、政治方面的变革。原出六国的各系大篆文字在很短的时间内即被统一,小篆被定为官方正体字。

小篆是大篆的简化字体,除了书写简便之外,又具有不同于大篆的美感。从字形上看,小篆结体呈长方形,结构上密下疏,看上去感觉舒展。从笔画上看,线条十分均匀,无论点画还是横、竖笔画都写得粗细均匀,用笔力度也很统一,下笔速度不疾不徐,均匀的运笔让小篆显得端庄、素净。从章法上看,小篆延续大篆的书写规范,同样是从上至下、从右至左书写,但其字距、行距十分统一,布局规整,这是之前所没有的。这些特点都与小篆作为正体字的身份相契合。秦始皇统一全国,在全国推行同一种文字,这种文字必须正派大气、严守法度,小篆正好可以满足这些条件。

与此前长期通行的大篆相比,小篆字体优美,方便书写,有利于全面普及,但随着楷书、行书和草书的产生,到汉魏之际,小篆已基本不再具有实用价值。这时的篆书主要用于篆刻、碑额或一些重要的金属器具的款识,仅作为标记而存在。在汉代以后的很长时间里,篆书几乎被书法家捐弃。直到唐代,情况才发生改变。唐代李阳冰独辟蹊径,在楷书成为主流实用性书体、草书的艺术性被大肆张扬而发展成大草的环境下,专攻篆书,终于自成一家,由此篆书得以重新回到书法艺术的欣赏视野。随后经历宋、元、明三代,难觅真正的篆书大家。到清代,金石学兴起,书法家尚古,从古人那里汲取养分和灵感,篆书因势而起,重新被人认识,出现邓石如、赵之谦、吴让之、吴昌硕等篆书名家。

小篆在中国文字史、书法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它在结体规范、笔画简化方面的趋势对其后各种书体的形成与确定都具有示范性作用,在书写方面的中锋用笔也成为后世书法的运笔规范。

李阳冰《城隍庙碑》拓本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