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在中国民间家喻户晓,几乎可以作为“中国书法”的代名词。后人将王羲之尊称为“书圣”,亦可见他的崇高书法成就和他在书法史上的重要贡献。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原籍山东琅琊,后居住在浙江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曾任右军将军,所以也称为“王右军”。他出身名门望族,自幼练习书法,后来遍游南北寻访书法遗迹,博取众家所长,草书学习张芝,楷书学习钟繇,终于自成一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在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方面,均造诣很深,其影响经历1600多年而不衰。
与之前时代的书法相比,王羲之书法最明显的特点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汉魏时期古朴豪放的书风到他这里而变得精致起来。在他笔下,草书变得浓纤折中,楷书变得巧妙得体,行书变得自然遒劲。总体而言,王羲之将汉字书写提升到了一个既注重技巧,又讲究情趣的新高度。东晋之后的书法家很难说有谁没有临摹过王羲之的字帖,他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王羲之擅长各种书体,但成就最高的是行书,他的行书也被称为“王体行书”,飘逸又遒劲,富有激情但不蛮横,将力道和韵味融会贯通,完美结合。王体行书在用笔、结体和章法上,都有自己明显的特点。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用笔方面,王体行书将楷书中的转笔由方变圆。方折笔转为圆折笔之后,看上去字体更加圆润,但力道却是隐含其中,一点都没变少。同时长笔画变短,删繁就简,之前书法中横、竖、撇、捺都偏长,讲究均衡。但王羲之顺其自然,常将长笔画浓缩,甚至只用一点来代替,字形因此变得更加简洁、流畅,增加了流动的美感。王体行书讲究流畅贯通,而直笔会影响到笔画间的流转,所以王羲之将很多直笔改为曲笔,增加了流动性,使作品更具灵气。
王羲之为了行文更加流畅,改变了一些字的书写顺序,而不是刻板地遵守先左后右、先上后下的约定俗成的书写顺序。连笔使用得出神入化,多使用连笔会增加文字的流畅感,但是过分地使用或者牵强附会地使用就会显得做作。王羲之擅长使用暗连,两笔之间并非一定会用笔墨连上,但由相邻两笔的走势会让人体味到它们之间的关联,达到一种无胜于有的效果,这一点在他的名作《兰亭序》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如果同样的字、同样的笔画一起出现,王羲之绝对不会写成一个样子,而这又非刻意为之,而是他根据形势和前后文自然为之,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这也反映出他性格中自然、率真的一面。
从字的结体上看,王羲之行书讲究灵活多变,无论笔画上的横竖撇捺,还是字体上的疏密松紧,无时无刻不在变动。王羲之在《笔势论》中说:“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在字形上,他顺意而为,不会刻意追求机械的均衡效果,比如让小字变大或者大字变小,而是往往让大字更大,小字更小,有时候甚至会相差数倍,但是整体上会营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效果,别有一番趣味。王羲之认为写行书就要参差错落才有韵味,其所作行书,字的大小、字形长短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对比明显。观赏他的书法如同临山观水,错落高低之间尽显自然美态。
行书书写要求速度快,字体要连贯、流畅,最好能一气呵成,而王羲之作为行书大师,在字体洗练方面,后世书家少有能出其右者。从章法上看,王体行书讲究自然天成,王羲之流传下来的作品多是尺牍,也就是写给亲朋好友间的书信,他往往不假思索,提笔而就,并无须刻意讲究书写布局,这种自然天成的做法却能达到极佳的效果,不经意间达到虚实相生的至高境界。
王羲之他时而下笔极重,但后面紧跟着只是笔尖在纸上轻轻撩过,有时候字与字之间看似拥挤,但留白恰到好处,通篇贯气,形成行云流水之势,书家的性情也在这样的自然天成之间得到释放。看他所书的《丧乱帖》,观者能感受到他的悲伤。再看《兰亭序》,则能感受到他的欢快超逸。
王羲之处于书体演变的关键时期,将楷书、行书、草书推向全面成熟。同时,他将之前的书法技巧做了总结和融汇,创新了笔法,并打破当时书法静态美的主流,使动态美被人们接受,极大地增强了书法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王羲之留下的作品中,楷书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草书代表作有《十七帖》《初月帖》《远宦帖》《上虞帖》等;行书代表作有《姨母帖》《兰亭序》《丧乱帖》《孔侍中帖》《快雪时晴帖》等,其中《兰亭序》被认为是书法史上的千古神品。
《兰亭序》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也是书法史上公认的神品之作。黄庭坚《山谷题跋》中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摹写或失之肥瘦,亦自成妍,要各存之以心,会其妙处耳。”
《兰亭序》也称《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朋友们的诗集所作的序言。此序作于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上巳日。这一天,王羲之与众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下集会,其中既有名士如谢安、孙绰、谢万、支道林,也有王羲之的子侄王献之、王凝之、王涣之、王玄之、王徽之及其他人等,共42人。此次集会的目的是为“修禊”,也就是按古代民间习俗,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要在河边举行祓祭仪式,人们用香薰草蘸水,然后洒到身上,祈求消灾免难,不受疾病困扰,这便是所谓的修禊。
修禊结束后,诸名士在蜿蜒的溪水两边列坐,书童在觞中斟酒,并将其放入溪水中。酒觞顺水漂下的过程中,停在哪位的面前,哪位便需即席赋诗,这便是“流觞曲水”。这次兰亭雅集,有11人各作诗两首,15人各作诗一首,16人因作不出诗而被罚酒,其中包括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
大家将所作的诗汇集起来,因王羲之是本次雅集的组织者,本身又德高望重,所以众人推举他为诗集写一篇序文。王羲之乘着酒兴,用自己喜爱的鼠须笔,在蚕纸上挥毫,不疾不徐,写出了光照千秋的《兰亭序》。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曾令人临摹数本,分别赐给亲近的大臣。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太喜爱这件作品了,将其列为自己的殉葬品,死后陪他一起埋入了昭陵。所以后人见到的都不是真迹,而是当初唐太宗令人临摹的摹本,这些临本中被公认为最好的是“神龙本”。这个版本几经流传,乾隆年间被收入皇宫,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兰亭序》全帖28行,324字,通篇点画相应,飘逸灵秀,刚柔相济,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无论在用笔、结构还是章法上,都达到了行书的至高境界,如同后人对他行书的评价:“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王羲之《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唐摹本),现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
从用笔上看,《兰亭序》提笔和收笔均恰到好处,下笔遒劲,力道十足,同时线条优美,富于变化。书法中的提笔和收笔,如同音乐中的律动,既是一门技巧,又能表现出作者的情感。《兰亭序》中的提笔和收笔形式丰富,或左重右轻,或右重左轻,或上重下轻,或下重上轻,变化多端。同时笔画的粗细和长短因势而变,恰到好处,更能增加行文的流畅自然。
《兰亭序》收放自如,字的结体极尽变化之能事,凡是出现过的相同的字,没有完全相同的结体。比如,全帖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来形态各异,或工整匀称,或流动自然,或舒展,或紧凑,各不相同,但每一种写法皆与上下字之间有着内在的互动,和谐自然。
《兰亭序》的布局从容不迫,气韵流畅,和谐自然。字间距很小,行间距稍宽,但每一行之间距离有大有小,行内的文字又稍微左右摇摆,气韵上下流动,毫无阻隔。仔细观察,同一行字的中心相互呼应,重心能大体保持在一条线上,左右稍显参差不齐,不但不影响整篇的和谐,反而因此类小变动而增添了更多趣味。

《兰亭集序》(褚遂良摹本),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兰亭序》艺术成就极高,妙在“自然天成”。纵览全帖,无刻意营造的痕迹,完全是书家个体的自然发挥,其中有几处重墨和修改之处,并不影响全局,反而更显出作品的洒脱自如。晋朝人追求思想解放的自由之美,喜欢把酒言欢,“放浪形骸”,无所顾忌,将自己与山水融为一体,这便是所谓的晋人风骨。通过《兰亭序》,不难窥见东晋文人名士的情感境界。此帖表现出的空灵和随意,豪放和洒脱,正是当时人们精神追求的体现。
《十七帖》是王羲之的草书代表作。
王羲之的草书受张芝影响比较大,这为他后来对草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张芝擅长章草和今草,王羲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今草向技法成熟和风规的典雅发展。其所书作品神采飞扬,字形看似随意而为,却是纵横有度,笔法间流露出一种自然的和谐美,既呈现儒家审美的中和气度,又极富灵动、飘逸,将个人性情蕴含其中,使今草发展到新的阶段。
王羲之的草书作品最初流传下来很多,据说唐朝初期收入内府的达 2000多件,但是后世多不知下落。我们今天熟知的王羲之草书如《十七帖》《初月帖》《远宦帖》《上虞帖》等,均为摹帖,其中以《十七帖》最为出名。
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非常痴迷,令人到处搜集王羲之的手迹,并将收集到的零散尺牍裱成长卷以便观赏,这些长卷每条有一丈二尺长。《十七帖》是这些长卷中的一件。这卷长卷中收入的主要是王羲之的草书信札,因为长卷开头二字是“十七”,因此命名“十七帖”。帖尾有“敕”字和“付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勒充馆本,臣褚遂良校无失”等字者,世称“馆本”。馆本中共有草书134行,1000余字,另有楷书4行,共20字。
《十七帖》中的草书风格平和,非常规矩,透露出一股典雅的君子之风。南宋朱熹曾评价说:“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
《十七帖》的笔法方圆相融,圆笔中含有方笔的遒劲,转笔虽不猛烈,但婀娜中藏有刚健,行笔动静结合,恰到好处。后世初学草书的人多将《十七帖》作为入门的临摹字帖。
在字体方面,《十七帖》中点画的运用非常巧妙,并不强求连笔,而是因势而变,注重全字乃至全帖各字间的笔画照应,让结体变得生动灵活。从整体上看,字体平衡端正,但是从每个字细看,或左重右轻,或字体倾斜,既具有局部的不稳定,又达到整体上均衡的艺术效果。从章法上看,此帖存在两字相连、三字相连的情况,但多数字是独立的。虽然不相连,但气韵始终贯通,无论上下之间,还是左右之间,都有一种流淌着的气势存在。唐太宗评价王羲之书法有“烟霏露结,状若断还连”的特点,于此有鲜明表现。后世草书书家常用字与字之间的连接来表现的气韵贯通,在王羲之这里多是用笔断意连来实现的。《十七帖》中字与字连笔不多,但每一处相连均可体会出是作者有意为之,下笔干净利落、简洁凝练,绝不拖泥带水。
在王羲之之后,很多著名书法家都临习过《十七帖》,并深有体会。宋代书家苏轼认为王羲之草书的最大特点是“飘逸”,他在《临王羲之讲堂帖》的跋文中写道:“此右军书,东坡临之,点画未必皆似,然颇有逸少风气。”明代书家董其昌擅长草书,主张向古人学习,他所临写的《十七帖》中的《逸民帖》,趣味颇为相似。明末清初的王铎更是把王羲之的草书当作主要研究对象,留下了大量的临习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