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中国书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十节 “真书之祖”:钟繇

钟繇(151—230),字元常,东汉桓帝元嘉元年生于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市)。钟繇在汉朝为官,曾任御史中丞、侍中、尚书仆射等,封为东武亭侯。三国魏文帝时期,封钟繇为太尉、平阳乡侯。魏明帝时,钟繇又被封为定陵侯,官至太傅,故后人称为“钟太傅”。

钟繇在推动楷书、行书、草书独立成熟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精通隶书、楷书、行书,其作品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人们常常把他同“草圣”张芝和“书圣”王羲之相提并论。

钟繇最初师从当时的书法名家曹喜、蔡邕学习隶书,十分刻苦。他曾告诉儿子,自己练习书法30年,不曾偷懒,坐着跟别人聊天的时候,手就在地上写写画画,就连睡觉的时候也不闲着,手指在被子上画来画去,最终把被子都磨破了。东汉末年,文字开始出现新的书体萌芽,钟繇意识及此,以敏感的艺术感受力投入到楷书、行书和草书之中,博采众长,最终精通多种字体,尤擅楷书和行书,成为一代大家。

擅长鉴赏的南朝梁武帝萧衍曾著有《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说钟繇书法有十二个特点:“平,谓横也;直,谓纵也;均,谓间也;密,谓际也;锋,谓端也;力,谓体也;轻,谓屈也;决,谓牵掣也;补,谓不足也;损,谓有余也;巧,谓布置也;称,谓大小也。”

其中,“平”和“直”是指笔画的平直,“均”和“密”是指架构空间上的紧密均衡,“锋”“力”和“轻”是指运笔时候的转折和力道,“决”“补”和“损”是指笔画在倾斜度、长短和粗细方面的均衡,“巧”和“称”则是指结体与章法的巧妙,错落有致,恰到好处。

由萧衍此文,可以看出钟繇的书法既具质朴特色,同时又讲究筋骨,以及巧妙和统一。比如,“平”“直”“均”“称”均为朴实的技法,而“锋”“力”要求字要有筋骨,“轻”“决”“巧”是对巧妙聪颖的追求,“补”“损”则是要求全局的和谐统一。总的看来,无论点画的安排、线条的变化,还是笔力的轻重等,钟繇都是经过缜密思考之后,巧妙地运笔,从而使作品拥有紧凑而疏朗、质朴而古雅的格调,由此也可看出他所拥有的深厚功力和聪颖悟性。萧衍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还有这样的评价:“钟繇书如云鹤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

钟繇的书法作品已经明显超出当时社会流行的书法水平,并且面目一新,实现了书法艺术的突破。正是这样的突破,为后来的两晋南北朝和隋唐的书法盛世做好了铺垫。在各种书体中,钟繇的楷书达到有史以来未曾有过的高度,他也因此被后世尊称为“真书之祖”。

在书法史上,正是先有了钟繇在楷书上达到的高度,才有了其后东晋时代二王的新发展。并且,即便与二王楷书相比,钟繇也并不逊色。相比来说,二王书风优美典雅,钟繇古拙朴素,更重自然情趣。在后世书法名家中,苏轼、黄道周等人便是继承了他的风格。

钟繇传世作品有《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墓田丙舍帖》《还示帖》《白骑帖》《力命帖》等,全是王羲之等后世书家临摹或翻刻的。其中《贺捷表》《宣示表》《荐季直表》最为有名,《贺捷表》被看作开创楷书的第一帖,《宣示表》对王羲之一派的影响最大。

《荐季直表》是钟繇的代表作,也是三国时期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成熟典型。此表为奏章,书于221年,内容为向魏文帝曹丕推荐老臣季直。此表原本有墨迹本,但有人认为是唐人伪造,并非真迹。唐朝时藏在皇宫中,到北宋时期,著名书家米芾还曾见过这个版本。南宋时流传到贾似道手中,元朝时又被陆行直收藏,清朝又重新回到宫中。1860年,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荐季直表》墨迹本被英国士兵掠走。再后来,广州岳雪楼楼主孔广陶将其买回,后又被裴景福收藏,可惜被人偷走。窃贼怕事情败露,将其埋在地下,等人们知道后挖出时,《荐季直表》墨迹已经腐烂严重,无法辨识。幸有人在1984年此表还在裴景福手上时将此珍品拍照,留下黑白照片,后人可一见其真貌。

《荐季直表》刻本版本众多,明代收入《真赏斋帖》,清代收入《三希堂帖》,均列诸篇之首。这些刻本中,以《真赏斋帖》版本最好,也最能传神。《三希堂帖》虽与《真赏斋帖》同样是使用原本摹刻,但前者刊刻时为适应石块大小,在布局上做了调整,致使钟繇书法的一大特色即“行间茂密”在后人眼中打了折扣。

《荐季直表》书风稳健厚重又不失活泼,有草书的痕迹,也有楷书的痕迹,是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作品代表。从笔画上看,无论撇,还是钩,包括斜钩、竖钩、竖弯钩,以及横笔的收笔等处,都已经带有明显的楷书痕迹。从字形上看,内紧外松,还有连笔,呈现严谨、流畅、端庄、活泼之感,并且很多偏旁已经是规范的楷体写法。从布局上看,此表已不像传统的隶书那样行距小于字距,而是行距放得比较开。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书法史上都将吴国凤凰元年(272年)刻的《谷朗碑》视为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代表作。如加以比较,不难发现《荐季直表》在包括笔画、字体及布局各方面,都比《谷朗碑》更加楷体化,而且《荐季直表》的创作时间要比《谷朗碑》早六年,所以《荐季直表》堪称是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成熟楷书作品。此外,《荐季直表》还是当代能见到的完整写在纸上的年代最早的作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之高不言而喻。

钟繇《荐季直表》局部

钟繇的楷书与后世如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相比,尚有不够成熟、工整之处,但自有一股天然的妙趣蕴含其中。钟繇的“钟体”与王羲之的“王体”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深远,后世各代均不乏取法者,也被历代学者普遍关注。梁代书论家庾肩吾曾比较钟繇与张芝、王羲之的书法特点,认为:“张工夫第一,天然次之”,“钟天然第一,工夫次之”,“王工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工夫过之”。钟繇书法的这些特点,在《荐季直表》中有鲜明的表现。

《荐季直表》自从面世以来,一直备受好评,被当作楷书珍品。陆行直曾经评价说:“繇《荐季直表》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王世贞则认为,有了此帖,“天下之学钟者,不再知有《淳化阁》(指其他的刻本)”。当初梁武帝评价钟繇的书法如“云鹤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这类评述用在《荐季直表》身上再合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