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节 东汉隶书的方整古拙代表:《张迁碑》
《张迁碑》又名《张迁表颂》,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人,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迁荡阴(今河南汤阴)令。他死后,故吏韦萌等人为追念其功德,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立此碑。该碑于明代初年出土,最初被立在山东东平,后移藏至山东泰安岱庙,是汉碑中保存较好的一块。《张迁碑》碑额有12个篆体字标题,正文用隶书写成。碑阳正文15行,行42字;碑阴3列,上2列19行,下列3行碑文。
《张迁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此碑自出土以来,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崇。在汉代碑刻中,它以古朴、厚重、典雅取胜,字里行间流露出率真之意,具有民间朴质之风,格调峻实稳重,堪称神品。它起笔方折宽厚,转角方圆兼备,运笔遒劲而曲折有力,落笔稳健,是汉隶方笔系统的代表作。当时隶书已经比较成熟,风格和发展方向也大致统一,文字越来越秀丽、端庄。此时出现的《张迁碑》却在隶书发展成潮流时急流勇退,返璞归真,选择粗犷豪放、拙朴古雅一路,可谓自成一家。
《张迁碑》的书法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笔法方面,《张迁碑》中多用方笔,笔画有棱有角,线条粗短,显得生硬厚重,笔力扎实。在这里,隶书中起修饰作用的曲笔已经没有了,更多的是直笔,被称为汉代隶书中使用直笔的典范,“于方直中寓圆巧,笔画粗细相间,生动自然”,看似朴拙的线条中蕴含一股返璞归真的意味。

《张迁碑》拓本局部
其次,结体方面,《张迁碑》字形以长方形和扁方形为主,而一个字的外框大致定下来之后,内部的变动则非常灵活。当时一般隶书在结体上的处理方式是上密下疏,这样能给人一种稳重、平衡的感觉,而《张迁碑》别具一格,字体上疏下密。这样的结体看似不稳,而这正是作者追求的效果。这样的不稳加上个别字体左右超出界线,看似参差不齐,营造出一种古朴、天真、笨拙、憨厚的感觉,可谓大智慧的体现。
最后,布局方面,《张迁碑》碑文较为茂密,字与字之间的间隙很小,但由于每个字都较为方正,加上行列也大体整齐,并不会产生压抑之感,偶尔出现的参差不齐反而更增加了整体朴拙的效果。
通过《张迁碑》,我们还可了解到当时文字和书法的发展情况。此碑出自民间,不是国家帝王意志的产物,也非出自名家之手,这就为作品平添几分草根气息,里面也不乏俗字出现,如“暨”字刻成“既”和“且”两个字。同时,此碑也反映了当时真实的文字变革,一些字的偏旁部首已经是明显的楷书写法,而碑文中的隶书也都透着一股楷书的气韵。有学者认为,《张迁碑》是隶书向楷书演化的见证。
《张迁碑》碑额的12个篆字也堪称精彩,内容是“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属于小篆,笔画细长,方笔和圆笔兼用,变化多端;笔画虽然曲绕,但并不杂乱,加上偏于正和扁的外形,让这些字显得疏密得当,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
《张迁碑》在后世文人、书家中备受好评,明代王世贞《弇州山人题跋》称“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意,终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清代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中认为此碑“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郭尚先《芳坚馆题跋》中则认为“汉碑严重平硬,是碑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