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节 《乐记》:礼乐之美
《乐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音乐著作,是自孔子以来对儒家音乐美学的系统概括,现存世共十一篇。关于《乐记》作者及成书年代,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战国时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另一种说法认为是西汉河间献王刘德及其门人搜集整理编订。书中的主要思想来源于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对于音乐的论述。《乐记》中有许多关于音乐的观点与荀子对音乐的论述相似,如“礼辨异,乐和同”等,二者到底谁先谁后,学界有争议,此处不论。《乐记》中谈到了音乐的起源、音乐的本质等问题,其中绝大部分篇幅论述了礼、乐在社会生活的作用,这是它的美学思想主干。
《乐记》在第一篇中就讲了音乐是怎样产生的:“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乐记·乐本篇》)音乐是人心受到外物的影响而产生的,其中还包含了一个由自然的“声”到审美的“音”,再到“乐”的转化过程。人心受外物的影响而兴奋,所以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各种声音互相应和,从而产生条理次序的变化,称为音。音合在一起弹唱,配以道具干戚、羽旄的舞蹈,称为乐曲。《乐记》将“声”“音”“乐”三个概念加以区别,这是美学史上的一个进步。从“声”到“音”和“乐”的转换,既有形式美的规范,又有社会伦理道德的规范,所以它说:“乐者,通伦理者也。”(《乐记·乐本篇》)《乐记》认为,太平时代的音乐是安详的,也是使人感到幸福快乐的,这是政通人和的表现;动荡时代的音乐是愤恨的,音乐充满悲怆与忧思,是政权衰落的表现,也是国民生活处境艰难的表现。所以依《乐记》所说,音乐之理与政治是相通的。
《乐记》对音乐的社会作用也谈了许多,如从身体机制而言,它可以使人心气平和,耳聪目明;从社会伦理角度而言,它可以使人们懂得道德伦理,分辨善恶;从治国齐家角度而言,它还可以使君臣互相尊重,父子兄弟间互相和睦等。尤其在“礼”与“乐”的关系上,更是如此。它与荀子阐述的“礼辨异,乐和同”基本无异,《乐记》指出,以礼制人之心,以乐调和人之情,以政令使人遵从礼乐,用刑法来防止违背礼乐。礼、乐、刑、政,四者通达而不违逆,此乃治天下之正道也。但《乐记》将“礼”与“乐”关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乐记·乐论篇》)在这里《乐记》将“礼”这种人类社会的秩序看成天地自然的秩序,把“乐”这种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情感和谐看成天地自然的和谐,其对“礼”“乐”地位的拔高可见一斑。
《乐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乐记·乐论篇》)这里把“礼”与“乐”的不同作用阐述得十分清楚,乐用来协调人们的关系,礼用来区别尊卑贵贱。有了音乐的协调,才能使人亲近。正是因为“礼”与“乐”在社会规范方面的不同作用,所以君主在治理国家时,应让这二者用之有度,不可偏废一方,因为过分的作乐会生出烦恼,制礼不精则失之偏颇。只有将二者协调起来,才能真正达到好的治理效果。
《乐记》总结前人对音乐的看法,形成了具有系统性的观点,提出了多个美学命题,尤其是“礼乐并济”对社会规范的重要作用,影响着后世人们对音乐的欣赏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