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人到军工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谁不说俺家乡好

我浓墨重彩着墨家乡,是因为重庆和重庆的九龙坡有太多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

重庆是名副其实的大城市。它的西面仰望白雪皑皑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北面横亘雄浑苍凉的中国南北分水岭秦岭山脉,南面衔接广袤的亚洲水塔云贵高原,东面俯视母亲河长江三峡那片鬼斧神工的高峡平湖。凭借宛若游龙的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得天独厚的上苍恩赐,和盘石擎城独一无二的神奇造化而兴起。全城北东南三面环水临崖,西面靠山,雄关险要,山川秀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在三千多万居民中,以汉族为主体,还有土家族、苗族、彝族、回族、满族、藏族等50多个少数民族。族群彪悍质朴、秉性忠烈、刚柔兼济、豪迈耿直。

重庆的魅力不仅于此,它还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它所蕴藏的历史玄机,贯穿在与生俱来的所有传奇中。

据史书记载,因嘉陵江蜿蜒三折而入长江的形状,像古篆体字的“巴”字,所以“巴”就成为了商至战国时期生活在长江、嘉陵江和乌江流域的土著部族的族名。又因古字“巴”酷似蛇形,巴人遂以蟒蛇为图腾。三千多年前,周武王就分封巴人在江州(今重庆江北嘴)建都立国。

公元前316年秦国灭巴国后,置巴郡。公元581年隋朝时期,因古称渝水的嘉陵江绕城而改名为渝州,从那时起,重庆简称“渝”约有一千五百年。北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改渝州为恭州,南宋淳熙16年(公元1189年),孝宗之子赵淳于正月封恭王,又于二月受内禅即帝位为光宗皇帝,颂为“双重喜庆”,遂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得名迄今已有八百多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于1937年10月西迁重庆,1939年改重庆为直辖市,1940年9月定为“陪都”。默默无闻的内陆城市重庆从此名声大振,成为了二战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商贸、金融、交通、文化及外交活动的中心,同华盛顿、伦敦、莫斯科一道被列为世界反法西斯阵线四大指挥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重庆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改为地级市,由SC省管辖。后来,因为修建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中央调整行政区划,历史的传奇再次应运而生:1997年3月14日,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设立重庆直辖市的议案。6月18日,CQ市举行了直辖市挂牌揭幕大会,重庆成为继BJ、上海、天津之后中国的第四个中央直辖市。

几十年来,我到过不少的山城、水城、历史名城。最爱的,还是我的家乡重庆城。

CQ市JLP区,位于重庆城西南郊,是CQ市几何中心。秦汉时期,区境始属巴郡江州县地。南朝齐改江州县为垫江县,区境属垫江县地。北周撤垫江县、枳县置巴县,区境为巴县属地。隋、唐至清均为巴县地。民国时期的1938年,建九龙铺码头。1939年,建九龙铺机场,属CQ市第八区。1941年,区境属于石桥铺直辖镇和巴县。1942年,石桥铺直辖镇改为CQ市第十七区,辖石桥铺、歇台子、九龙铺和鹤皋岩4镇。建国后的1950年,仍按照原来划分区域归属于巴县。1952年CQ市政府整划行政区将巴县划为第四区。1955年,CQ市人民委员会(市政府)决定将重庆第四区定名为“JLP区”。(因境内的九龙滩传说而演化为区名)。

城市地域历史的核心是文化。古老的地域文化是传说;经典的地域文化是传奇;现代的地域文化是传承,全世界大抵如此。我出生在扬家坪,工作在谢家湾,现居住在黄桷坪,扬谢黄三地均属CQ市JLP区。九龙坡既有九龙滩的古老传说,也有山洞抗战的兵工传奇,又有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商业文明的现代传承,这片热土是重庆发展的见证,社会进步的缩影。

重庆JLP区的历史厚重、文脉悠长。据资料记载,JLP区名的来源,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长江上游有一条作恶多端的青鱼精,所到之处,浊浪滔天、民不聊生。勤劳勇敢的李氏九兄弟,早已对青鱼精深痛欲绝。一天,正当青鱼精又在长江上兴风作浪时,李氏兄弟冲入长江,同青鱼精大战三天三夜,终于铲除了这条恶魔。李氏九兄弟也化作九条巨龙腾空而去。从此以后,河水枯退时江中便显出九个沙滩,滩下九块巨石形如龙首。

人们为了纪念李氏兄弟,把此处取名为“九龙滩”,并在长江东岸的崖壁上镌刻了“九龙滩古迹”五个大字。清乾隆《巴县志·建置·山川》记有“九龙滩”古迹,称“滩在江心,有九石翘首若龙”。考清乾隆《巴县志·艺文·引》周开丰(清乾隆《巴县志》校阅官)的《募修九龙寺引》亦记载:“郡之南二十里,有地名‘九龙滩’。水石湍激,素称险隘,舟楫往来必经之道也。”

1987年夏天文物普查,在长江边国营建设机床厂解放台的鹤皋岩半山腰一南北长约15米、离地高约8米的崖壁上,找到了九龙滩石刻凿痕。该石刻为阴刻行书“九龙滩古迹”五字,开凿于清乾隆年间,已严重风化,仅存“龍”字左半部依稀可辩。1990年9月,由JLP区文化局和国营建设机床厂共同出资进行了修复。修复后的石刻为“九龙滩”三字,横排从右至左,每字字径约1.2平方米。这笔锋苍劲的“九龙滩”石刻内容,是如今JLP区区名的源头。

在JLP区文化局和国营建设机床厂党委为“九龙滩”石刻举行揭幕仪式的那天,我就在石刻下面长江岸边陡峭崖壁台地上的仪式现场执勤。当时我就职于国营建设机床厂的技安环保处,与工厂武装保卫处的同事一起,在现场负责仪式活动的安全和保卫工作。

说起九龙坡的历史,还得讲讲“清代唐伯虎”“字状元”之誉的巴县名士龚靖皋的故事。

查《巴县志》有“龚有融,字睛皋,居西里冷水乡。……有融以乾隆四十四年已亥举,选山西崞县知县。”的记载。为什么杨家坪初建时,街道名中多有一个“鹤”字,皆因鹤皋岩之故。而“鹤皋岩”之名,就是来源于龚靖皋。

鹤皋岩原是长江北岸荒山野岭的一线二、三十米高的陡坡悬崖,早先并无地名。相传,清乾隆年间,有一次龚靖皋进京赶考,打马还乡时,路过谢家湾附近一处石岗前。这里濒临长江重庆城区流域中的最宽江面,直对江中的九龙滩。江上水流湍急,波涛翻滚,岸边危崖高耸,坡地陡峭,岩下翠竹遍野,山腰黄葛盘根,江、山、林、木错落有致,风光迤逦,景致十分优美。

正当龚靖皋心旷神怡之时,一对白鹤从江上飞来,在岩上山林中飞翔,鸣叫声传遍四野。他触景生情,想起了万世师表孔子《诗经·小雅·鹤鸣》中的一句诗“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一时兴发,捡起路人烧水后遗留小道旁的一根木炭,在岩壁上写下了三个大字“鹤皋岩”。鹤者,白鹤也,皋者,水边高地也,意思是说这地方是白鹤喜欢的高岩。

乡人闻知此字为“字状元”所书,即筹资募人在岩上刻出。从此,那地方就有了一个很诗意的名字——鹤皋岩。

九龙坡的鹤皋岩上,有一家著名的中央在渝大企业,我后来在此一直工作到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