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之堂跟诊日记1(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天 吊痧也治病

2月22日

◎血瘀体质多吊痧

今天上午,同样看了三十多个病人。我们一边忙着抄方,一边还忙着给病人“拍打”经络穴位治病。这种“拍打”实际上就是“吊痧”,用掌击把痧气像刮痧、拔火罐那样吊出来。

因为有些病人舌下静脉明显曲张变粗,说明身体血脉瘀堵得厉害,故而手脚不麻利,晚上难眠。一般这样的病人,吊痧后多可见效。不过病人一定要能忍得住痛。吊痧治疗是有些痛苦的,但确能缓解病情。大部分被吊痧的病人,都咬牙切齿,皱眉喊痛,还微微出汗。

老师风趣地说,这是欠打。我们称之为吃苦了苦,要想了脱病苦,就要去承受锻炼拍打之苦。这些病人自己不肯去锻炼,造成血瘀体质,却要我们帮他拍打,代替他锻炼。医生只能代替一时,却不能代替病人一生啊!

一般上半身肩颈、胸膈、头、手的病痛,以拍打肘窝及心包经为常见。下半身腰膝酸胀麻木、行走不利、静脉曲张、腿脚沉重、腹胀肥满的病痛,以拍打腘窝、委中穴、承山穴以及膀胱经、脾经为主。特别是腰腿酸胀的病人,重拍腿部委中穴,病人普遍反馈说效果不错。拍完后,腿脚轻快不少。这正是针灸学《四总穴歌》中“腰背委中求”的道理。

这样忙完一上午,加上每个病人都还要交代医嘱、忌口,老师连上洗手间的时间都没有。特别是忌口,许多病都是病人没有忌口吃出来的。所以,身体搞坏,有一大半的都是吃喝病。

所谓“病人不忌口,忙坏大夫手”,治病还是要先忌口的。比如,病人血黏度增高,浑身不爽利,眼也花,颈也痛,腰也酸,腿也重,这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忌口,老师常强调要少荤多素。特别是黏性食物不可多吃,哪些是黏性食物呢?鸡蛋、糯米、肥肉、鸡肉、糖果,这些都是黏糊糊的,吃进去血脉会更加难以走动,血黏度会变得更高。

接着有个中年妇女来复诊,是皮肤瘀斑的。她说,上次吃完药后,后背不痛了,嗅觉也变得好多了。

老师问她放屁了没有,这是因为药中放了升清降浊的理气药。她点了点头。

老师又看了她的舌头,明显是紫暗的,老师说她阳气郁在中焦,是血瘀体质,血脉走不动了(走得不流利的意思)。瘀斑明显低于皮肤、偏暗就是寒瘀,如果明显高于皮肤、偏红的话,那就是热毒瘀。

老师用四物汤活血化瘀为底,再加上温阳散寒通脉的桂枝汤思路,最后还重用葛根升清阳,令病人经络舒缓,嗅觉自然就会灵敏多了。

老师说,嗅觉不灵敏,是清阳不升,需要重用葛根50克,辛夷花10克,加入辨证方中。病人头脑如阳光一照,立可见效。这正是“离照当空,阴霾自散”啊!

艳阳当空一照,阴云便会散去。人嗅觉不灵敏,就是因为阴云浊气上浮于头面停聚不化。这时让身体清阳一升,浊阴便不驱自散了。

◎骨头生锈与欠打

老师边给病人吊痧,边教我们一些吊痧的细节。老师说,要用空心掌,不是打病人,而是帮助病人用正气把邪毒拖出来,就像刮痧、拔罐一样。

老师还笑着说,拍打不是使劲往死里打,不是打人,而是治病,打人用的是恨,治病用的是爱。一个心中无爱与感恩缺乏的医生是很可怕的,同样的手法,有可能是在治病,也有可能是在制造疾病。

吊痧的病人由于各自体质不一样,吊痧的部位分别可以见淡红色、深红色、红紫色、紫黑色等各种痧气。

这种吊痧的方法,明显比拔罐、刮痧要深刻。拔罐、刮痧作用的层面会浅一些,偏于皮肤、肌肉,而吊痧却可以直接把力道灌进血脉里。

有些椎间盘突出、长骨刺的病人,本来走路很重滞,一经吊痧完后,当时就觉得浑身轻快,腿脚也便利很多,他们还忍不住地多走了几步,不停地感谢。

老师说,这是欠打,就是人体缺乏运动锤打,所以许多多余的骨刺、瘀堵才不能被身体消化搬运走。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运动的缺乏。动一动少生一病痛,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个座右铭应该放在电梯口。

人的骨头跟手指甲一样,每天都会有细胞分裂、生长、脱落、死亡,只不过手指甲长得较快,可以用指甲剪剪掉,而人体腰脚长的骨刺呢?有人想通过手术刮掉,但总不如靠平时的运动、拍打来磨掉安全可靠。

这种筋骨不利索、长骨刺的现象,民间的说法很形象,叫作“骨头生锈”了。那该怎么办?我们打个比方,两把新镰刀,一把放在角落里老不用,它很容易就生锈,久了就不能用;而另一把时常拿来使用,不仅越用越光滑锋利,而且还不会生锈。可见人长骨刺、椎间盘突出以及各类筋骨不利索的病,道理跟刀生锈是有相通之处的。

吃药不能代替运动。老师交代病人,要多运动。对于筋骨不利、中风偏瘫的患者,能否康复得好,全在于患者的锻炼意志。怕锻炼苦,不运动,不流汗,这样的身体会助长疾病的滋生。

我们吊痧时,除了叫病人要放松、深呼吸外,我们也要心神、正气更足,防止病邪入体。这种情况我们吊痧时体会很深。

比如,我们吊痧一些比较顽固的疾病,自己的手也会明显感到酸痒。病人身体寒瘀特别厉害的,拍不到十几下,那些痧斑便会星星点点地冒出来,而病人的呼吸也明显会深沉顺畅很多。特别是拍得用力的,越拍到后面,病人就越不觉得痛,因为气机顺了。病人还叫我们要多拍,越拍越舒服,越拍越痛快。

按照拍出来的邪毒、痧斑颜色,可以辨明病性,一般偏红的属于热毒,紫的便是瘀血,紫黑的那种便是寒瘀了。比较淡红的属于气血亏虚,一般不适合吊痧,要服用八珍汤或生脉饮。

针灸、吊痧,这些都是要用神用气的,医者神气怯弱,很容易为病邪所乘。所以,行医者需要正气存内,不然很容易就像《内经》所说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确吊痧以及加强锻炼,都是培养我们正气存内的方法。

◎逍遥散乃气病通方

下面这个病人是典型的逍遥散证,老师是怎么加减变化应用逍遥散的呢?

这逍遥散本是妇女用方,却可以女药男用,又是什么道理呢?

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专治肝郁血虚、脾失健运的证候。老师常用这个方,只要是七情郁结、肝失调达,而脾胃又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不足引起的各种病症都可以用。此方原来是治疗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胃口不开的,这是小看了逍遥散。拓宽来用,逍遥散正如其名,令人上下气机逍遥,变化使用,在临证上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这个大男人,老师一摸他的脉,也没有特别问病人,便对病人说,你头晕,容易疲劳,是阳气郁在里面。平时运动过少,思虑太多,思则气结,思虑伤脾,气结伤肝,所以肝胀闷。可能有胆囊炎,胃口也不好。老师再看他舌苔水滑,舌下络脉也有些瘀滞。老师说,这是肝郁脾滞,木不舒土。

病人点点头说,眼睛也有些胀,晚上睡不好觉。

老师叫我开逍遥散,然后再加桔梗、枳壳、木香。所谓木郁则达之,肝木郁滞就要舒达,胸膈不利就要宽畅。

老师重用木香到30克,理三焦气滞,令肝木畅达。又用枳壳、桔梗,一升一降,开胸中郁结。诚如《医学传心录》中所说,膈上不宽加枳桔。胸膈以上不能宽缓,可加入枳壳、桔梗,以升降胸中大气。

我们称逍遥散加这三味理气药为“加强版逍遥散”。

由于病人脉象偏上亢,也有些胀,老师就稍加些龙骨、牡蛎潜降阳气,配合酸枣仁养肝中阴血,以安神助眠。

逍遥散,市面上有中成药逍遥丸,说明书里提到是治疗妇科疾病的。但逍遥丸治疗的绝不局限于说明书里提到的那些病症。逍遥散乃气病通方,如果加减运用得好,可以起到《内经》所说的“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至和平”的作用,这可是治疗百病的共同归宿啊!百病皆生于气,调气是治百病的宗旨。所以,逍遥散,女症用之可调月经,男症用之可疏气血。

《说文解字》中提到,逍遥通消摇。庄子的《逍遥游》注解云:“如阳动冰消,虽耗不竭其本,舟行水摇,虽动不伤其内。”譬之于医,消散其气滞,摇动其血郁,皆无伤乎正气也。照这样说,逍遥散能用到这种境界,那是多么令人神往啊!

《内经》说,知其要者,一言而终。就是说知道医道精要的人,往往一句话,一个理,就能贯穿治病始终。这个逍遥散的理法,不正是这样的医道精要吗?

◎白术疗死肌,贯众除子宫热毒

又有一个四十多岁的妇人,是下焦白带异常,偏黄,口微苦,容易浮躁生气,而且睡觉睡不沉,很容易醒。

老师摸了脉,又叫她伸出舌头来看,她的舌根部苔特别黄厚且腻。老师叫我开三妙散,苍术、白术、薏苡仁。

老师说,要重用白术。白术能疗死肌,必须要重用,可以治疗各种顽固性皮肌炎、硬皮病。这是补土以生金,脾胃肌肉为土,肺皮毛为金,虚则补其母,肺主皮毛虚了,就要通过脾主肌肉来生肺。

妇科有各种炎症,白带异常,宫颈糜烂,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死肌,尤其是子宫内膜定期的生长、脱落、排泄。这些生长不够、排泄不干净都可通过白术来疗死肌生新肉。

老师在方中还加入杜仲、贯众,我们称为“二仲”。《药性赋》说,杜仲益肾添精,去腰膝重,除毒热杀虫于贯众。杜仲补肾入腰肢,贯众去湿热疮毒。

特别是宫颈糜烂,做过激光、微创手术,伤到子宫的妇女,老师说,贯众这味药少不了。因为贯众能除子宫、下焦各种热毒细菌,这种热毒包括现代激光手术、微创手术造成的。

老师说,你长期窝在家里,肺气不舒,引起肝气郁结,容易患肝病。这样分析出病机来,老师就在三妙散加二仲的基础上,再加上黄芩泻肺金之热火,枳壳、桔梗、木香、生麦芽以宽胸中之郁结。这样下焦的白带异常,就可以通过理中上焦的气滞而得愈,符合《内经》的整体观思路,即“下病取上”。

对于这个病人,老师开的医嘱也是少思虑,少窝在家里,节假日多去爬爬山,多去运动,并且禁食水果,不合适的水果能令腰凉手冷、气滞血瘀。

这病人还有些不解,水果不是有很多维生素吗?不是有很多营养吗?

老师笑着说,你们只知道水果的好处,不知道水果的坏处。寒凉的水果,生痰生湿。反季节的水果也不好,因为中医讲究“非时不食”,甚至不是本地产的,对人体都不是很好。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地盛产的瓜果蔬菜,营养早就够了,至于你身体需要补什么,大自然也早为你安排好了。现在季节盛产大白菜,大白菜就最补,将来盛产马铃薯,马铃薯就最补。

下午,我们切当归,先把全当归分成当归身与当归尾。原来当归的身和当归的根须尾巴药力是有差别的。补血、养血用当归身,活血、破血用当归尾。血虚,面色苍白者用当归身峻补血气,贫血缺血者宜。血瘀,面色紫暗者用当归尾活血化瘀,瘀血疼痛者宜。

老师的大药房里,当归的用量是相当大的。古人称“十方九归”,可见当归这味药确实不简单。当归被尊为药王,“血中圣药”,功用极大,许多传统方剂中都离不开当归。

明代医家李中梓说:“能引诸血各归其所当归之经,故名当归。”清代医家黄宫绣说:“要使血滞能通,血虚能补,血枯能润,血乱能抚,俾血与气附,气与血固,而不致散乱而无所归耳,书命其名曰归,即是此意。”

我们刚开始用剪刀剪,速度太慢,而且有些当归太干硬,剪得手生疼,还剪不断。后来,我们用轧刀切,就切得快多了。而那些病号们看着我们忙,也非常热情地围上来,帮我们一起掰当归尾。一群人掰,一个人切,仍然游刃有余。

同样的药,不同的部位,就有不同的功效,似乎有些令人费解。但我们一想,还是可以想得通的。比如,当归身,它是守的,而当归根须却是不断往泥土深层里游走的。这样一静一动,当归身守而静,故能补血养血;当归须走而动,故能活血破血。守静下来就是补,走动起来就是活。

所以累的时候,静坐打禅是补;郁闷的时候,行走爬山就是活血通脉。

关于药物不同部位有不同功效,秀梅、王蒋他俩背《药性赋》时也提到,比如茯苓,《药性赋》说:白茯苓补虚劳,多在心脾之有眚。赤茯苓破结血,独利水道以无毒。同样是茯苓,为何里面肉层的白茯苓就能补心脾虚劳,而表面皮层的赤茯苓却可以利水活血呢?

这还是动与静的关系。植物的皮毛跟外界营养水分交流沟通特别密切,经常吸水,收缩膨胀,特别发达。所以茯苓的皮部,即赤茯苓偏于利水。而白茯苓在里面,就是以健脾补虚为主。

中药皮类能利水,道理也在这里。比如,同样是生姜,生姜皮辛凉为主,主要是和脾利水,配伍茯苓皮(赤茯苓)、大腹皮、五加皮、陈皮这些皮肤发达的中药,特别能利水退肿,合而为五皮饮。我们想一下,人体皮肤不是汗腺最发达的吗?而生姜却偏于发汗解表、温中止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