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闹,我真不是搞笑主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2章 追光计划的国际篇章

林潇认真思考了粉丝的建议后,决定拓展视野,将“追光计划”推向海外,寻找隐藏在异国他乡的中华文化故事。为了保证计划顺利实施,她联系了一些海外的华人组织和文化推广机构,请他们协助寻找相关的线索。

几天后,她收到了第一封回复邮件。这是一位定居在法国巴黎的华人协会成员发来的。他在邮件中提到,在巴黎的一条隐秘街巷中,有一家已有百年历史的中式点心铺“杏花楼”。这家点心铺由一对华裔夫妇经营,他们的糕点技艺传承自祖辈,却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了顾客,正面临关闭的困境。

林潇被这个故事深深吸引,立即订了飞往巴黎的机票。

初到巴黎,林潇感受到浓厚的异国风情,但在她心里,始终牵挂着“杏花楼”的故事。第二天一早,她带着摄影师团队来到邮件中提到的街巷。

“杏花楼”的招牌有些陈旧,店铺虽然不大,却整洁有序,门口还挂着几盏中式红灯笼,透着几分古色古香。店里飘出淡淡的糕点香味,让人忍不住想走近一探究竟。

林潇推门而入,看到一位戴着围裙的中年男人正在揉面,旁边是一位慈祥的中年妇女在整理蒸笼。他们看到林潇时,露出了些许惊讶的表情。

“您好,我是林潇。”她微笑着打招呼,“听说您这里有非常特别的中式点心,我专程从中国过来,希望能了解您们的故事。”

男人擦了擦手,腼腆地说道:“原来是从中国来的客人,欢迎欢迎。我是刘志明,这是我妻子陈阿芳,我们是这里的店主。”

陈阿芳笑着接过话:“我们这里的点心其实没什么特别,只是一些老手艺,现在年轻人都不怎么感兴趣了。”

林潇认真地看着他们:“或许在您们看来是普通的手艺,但它承载的是文化的记忆。我想通过我的镜头,让更多人了解这些传统的美味。”

林潇一边拍摄一边和刘志明夫妇聊天,得知“杏花楼”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那时刘志明的爷爷从广东漂洋过海来到法国,开了这家中式点心铺。他们的家传技艺一直以天然、健康和传统工艺著称,比如制作广式月饼、叉烧包、马蹄糕等。

“以前,巴黎的华人很多都来我们这里买点心。”陈阿芳回忆道,“特别是春节、中秋这些节日,这里排队的人能绕街两圈。但是现在,大家都喜欢去超市买速冻点心,又便宜又方便。”

“那您们有没有尝试过创新,吸引更多的年轻顾客呢?”林潇问道。

刘志明摇了摇头:“我们试过添加一些流行元素,比如草莓馅月饼、芝士包子,但始终不如传统的东西地道。反而让那些老顾客觉得变了味。”

林潇听后陷入了思考:“或许,问题不是在点心本身,而是在推广方式上。如果我们能找到一种新的方式,把传统点心的故事和文化内涵传递给更多人,会不会有不同的结果?”

林潇决定通过直播和短视频平台帮助“杏花楼”打开市场。她将直播主题定为“跨越百年的家乡味”,一边展示刘志明夫妇的传统制作过程,一边讲述“杏花楼”的历史与背后的故事。

直播中,观众们被传统工艺和温馨的家庭氛围深深吸引:

“这些点心看起来好精致,满满的诚意!”

“太感人了,这不仅是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希望有一天也能在中国吃到杏花楼的点心!”

不仅如此,林潇还邀请了一些法国本地的美食博主体验制作传统中式点心。这些博主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感受,称赞中式点心“独特又有趣”,并表示希望能让更多法国人了解这些美味。

直播结束后,订单蜂拥而至。刘志明夫妇感动得连连道谢:“谢谢你,林潇。是你让我们重新看到希望!”

林潇笑着说:“不用谢我,最重要的是你们的手艺和坚持。希望‘杏花楼’能继续为大家带来温暖的家乡味。”

林潇的巴黎之行不仅让“杏花楼”焕发了新生,也让她更加意识到传统文化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价值。她开始思考,未来的“追光计划”是否可以打破更多的文化边界,帮助世界各地的中华文化传承者找到属于他们的声音。

临行前,她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刘志明夫妇亲手制作的一盒广式点心,上面用糖霜写着:“追光者”。

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巴黎街景,林潇默默立下新的目标:下一站,她要去寻找更多属于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