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功,我更相信积累的力量
2017年圣诞节,我去北京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刚好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也过去参会。会议期间,我的一位师兄请导师和其他学者一起吃饭,就把我也叫上了。于是,我有幸在席间听到了关于我导师的逸事,是我当年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主席讲的:“各位,给你们讲个他的传说。你们能相信吗?当年,他的床,是在一摞一摞的书上面铺了块木板,然后放上条被褥……他随手就能翻书。对,这就是他的床。他每天清晨高声朗读英语一个小时,雷打不动。我听到朗读声,就知道是几点了。”
导师温厚地笑着说:“这不是传说,是事实。”
所以毫不奇怪,导师是圈内“土鳖”里英语最好的,后来去剑桥大学做了博士后,然后通过全球竞聘拿到了美国某著名高校资深讲座教授的职位,一聘就是8年。再后来,导师以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身份华丽转身,回国工作了。
我想说的是,关于成功,我信仰积累的力量。
说来很巧,我还记得2015年9月,我进站做博士后的那天,刚好和导师(还有一位师妹)坐同一趟航班。办理完值机和行李托运,过了安检,我就和这位师妹在登机口侧边的座位上天南地北地胡扯起来。导师呢,一边喝着咖啡,一边从背包里面掏出个Kindle,很专注地看着。后来登机了,导师还是在看Kindle;飞行中,导师也是在看Kindle。
最后我们终于意识到,导师是在阅读英文文献。
一转眼就过了“十一”长假,我从家乡返回学校继续听导师的课。课间休息的时候和导师聊天,随口问导师长假过得怎么样,导师是这样说的:“很好啊,这个假期不错,我把那个书稿最艰难的两章内容翻译出来了,这样就没啥压力了,能够按时交稿。”
我想我已经明白为什么自己注定只是个学生,而导师永远会是导师了。
再说说我自己的事情吧。
这两年我的科研之路貌似风生水起,其中让我比较沾沾自喜的一点是,一年内我申报的三个科研项目都获批立项了,分别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和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一般项目。
我并没有狂妄到认定这些项目对我而言如同探囊取物,因为运气是一个巨大的变量,我必须承认自己那年运气爆棚。
但是在运气之外,我确信自己已经在能力范围之内拼尽全力了,那些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以及紊乱了一个多月的肠胃功能,都是代价。那时的苹果,是切成小块用开水泡过之后才敢吃的。
而且我确信,这种运气也和我之前持续不断的积累有关。是的,我在申报项目选题的研究领域积累了比较充分的前期成果,包括两本专著和20多篇CSSCI期刊论文。这种规模优势为我能够连续获批科研项目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实力才是我们最好的运气。
我的公众号—老踏科研联盟,转型这一年多来,除了那次做手术不得不停更了一个星期,已经实现了日更—质量不好说,但每天一两篇推文,我做到了。有粉丝在后台问我,包括身边的一些朋友也很奇怪,你哪来的那么多时间、精力每天写文章?
我的确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每天写文章。公众号能实现日更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差不多是在用自己之前15年的业余写作成果来支撑这个公众号,所以我能做到。
积累,才是王道。
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量变的积累。所以,让我们脚踏实地地在自己最感兴趣且最为擅长的领域里持续作战吧。只要你信仰积累的力量,美好的未来早晚都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