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朝议,良驹
辰时已至,天际泛起鱼肚白,那如轻纱般的淡淡晨光,轻柔地穿透了大明殿的窗棂。
殿内,摇曳的烛火与初升的晨曦相互交融,在地面与殿壁上洒下一片片斑驳陆离的光影,宛如一幅神秘而瑰丽的画卷。
安朔帝身着金丝绣织的华丽龙袍,身姿挺拔且威严,稳稳地端坐于那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龙椅之上。
然而,即便他极力保持着帝王的沉稳,眉宇间仍不经意地流露出一丝若有若无的忧虑。
他的目光如鹰隼般锐利,缓缓扫过下方那群正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的群臣。
刹那间,大殿内的气氛变得紧张而凝重,仿佛空气都已凝固,让人喘不过气来。
“陛下,依臣之见,辽东镇此次战败纯属意外。
边疆战事本就变幻莫测,瞬息万变,偶尔遭遇失利,实乃兵家常事,不足为奇。”
一武将打扮模样之人,迈着坚定的步伐出列,声音洪亮而有力,试图平息这场激烈的争论。
“况且,战场之上,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皆有可能左右战局,切不可一概而论,对牛将军过于苛责。”
此人正是四王八公一脉中,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的柳芳。
“哼,意外?牛继宗身为国公之后,承继先祖英勇之名,却连连败北,这岂是意外所能解释?”
另一武将挺身而出,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不满与不屑,“若再让他领兵,恐我大景威严扫地,国威何在?
臣恳请陛下,即刻派遣更有能力的武将前往,挽回战局。”
说话的人名叫贾永祥,他并非出身于四王八公开国一脉,而是在景宁帝为了平衡朝堂局势、大力重用武勋时,趁势崛起的武将之一。
他们这些人,大多出身寒门或者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家小族,凭借着自身的实力在军中崭露头角,号称景宁一脉。
“臣等附议,牛继宗虽出身名门,但战场之上,能力胜于血统。”
一位文官缓缓开口,语气中隐隐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算计。
“陛下,我朝不乏智勇双全之将,诸如兵部侍郎李慕白,文韬武略,皆为人中龙凤,何不令其率军,定能克敌制胜。”
此言一出,立刻引来几位文臣的纷纷点头赞同,他们彼此之间眼神交流频繁,似乎都在暗自盘算着各自的利益。
安朔帝轻轻敲打着龙椅的扶手,那“咚咚”的声音在寂静的大殿内回荡。
他目光深邃而睿智,仿佛能看透每个人心中的小算盘,似乎在仔细权衡各方利弊。
“诸位爱卿,边疆之事关乎社稷安危,不容有失。
牛继宗虽屡战不利,但其忠诚可嘉,且对辽东地形颇为熟悉,贸然撤换,恐生变故。”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至于派遣新将,朕亦有考量。
李慕白虽才华横溢,但兵部事务繁忙,一时难以抽身。
朕意,应选拔既有实战经验,又熟悉辽东局势的将领,而非单纯依据出身或职位。”
此言一出,大殿内顿时安静了下来,鸦雀无声。
众文臣面面相觑,皆是眉头紧锁,心中暗自揣测:陛下这是打算用景宁一脉的将领?
安朔帝看着堂下面色各异的大臣们,心底不禁冷笑一声。
在他看来,无论是开国一脉,还是景宁一脉,起码这两边都有能征善战的人才。
而这些文官们,平日里不好好操心民生民事,如今却突然对这兵事如此关心,其中心思,真是难懂。
大殿内的安静并未持续太久,就在众臣各自心中盘算着,准备再次开口争论选将之事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凌乱而急促的脚步声。
脚步声在空旷的殿外回廊响起,由远及近,透着一股紧张与急迫。
紧接着,一个小太监慌慌张张地冲进殿内,一路小跑,因跑得太快,脚步有些踉跄,差点摔倒。
小太监好不容易稳住身形,便气喘吁吁地跪在地上,声音带着明显的颤抖,高声禀报:“陛下,八百里加急!”
这一声禀报,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
整个大殿瞬间陷入了一片死寂,原本还各有心思的众臣们,脸色皆是微微一变。
安朔帝原本微微后仰的身子也猛地坐直,眼神中闪过一丝紧张。
在这辽东战事本就吃紧的紧要关头,听到八百里加急的消息,众人的第一反应便是那辽东的局势怕是又急剧恶化了。
安朔帝强自镇定,努力保持着身为帝王的威严与沉稳,他微微眯起眼睛,沉声问道:“是哪里来的八百里加急?”
那小太监连忙磕头,声音有些发颤地回道:“陛下,是大同镇传来的消息。”
听到“大同镇”三个字,大殿内的众人皆是不约而同地松了一口气,原本紧绷的神经也稍微放松了一些。
一些大臣的脸上甚至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原本一个个如临大敌般的神情,此刻也渐渐缓和下来。
有几位四王八公一脉的武勋不自觉地轻轻擦拭了一下额头上因紧张而冒出的细汗。
那紧绷的身体也缓缓放松,靠回了原本站立的位置。
没办法,牛继宗要是再像之前那样输下去,他们也不好给他圆了。
安朔帝的眼神在众人的脸上一一扫过,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微微抬手,示意那太监将加急文书呈上来。
太监连忙起身,一路小跑到龙椅前,小心翼翼地将文书递了上去。
安朔帝接过文书,展开仔细阅读起来,随着目光在纸张上的移动,他的眉头渐渐皱得更紧了,脸色也愈发地凝重起来。
就在众臣以为大同镇也是战事吃紧,安朔帝即将要大发雷霆之时。
安朔帝却忽然仰头大笑出声,声音爽朗,在空旷的大明殿内回荡,惊得众人面面相觑。
“好一匹千里良驹!”安朔帝笑声渐歇,脸上还带着几分笑意,眼中却闪烁着别样的光芒,满是赞赏之意。
众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皆是一头雾水,完全摸不着头脑。
“陛下,这……”贾永祥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拱手向前,小心翼翼地问道,“大同镇传来的八百里加急,所为何事,竟让陛下如此开怀?”
安朔帝微微抬手,示意随侍太监诵读,嘴角挂着一抹莫名的笑意,说道:“诸位爱卿,且听听这文书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