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天宫:中国空间站的科技探索之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和平号”空间站

“和平号”空间站

“和平号”空间站(Mir Space Station)是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规划并建立的,是空间站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与之前的“礼炮号”空间站相比,“和平号”空间站在设计和功能上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创新,其核心舱共有6个对接口,可扩展能力强,除长轴上的两个对接口以外,增加了4个横向对接口,允许6个不同的舱段与其对接,并有遥控机械臂,标志着空间站技术进入了第三代,被称为长久性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的核心舱主要是宇航员的居住舱,提供了私人宿舍、厨房、个人卫生设施及健身设施等。

苏联宇航节——宇航员与“和平号”空间站(苏联,1990)

1986年2月20日,“和平号”空间站的核心舱成功由“质子号”火箭从拜科努尔发射升空,这标志着苏联在空间站建设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随后的几年中,苏联陆续发射了多个舱段与核心舱对接:1987年“量子号”舱发射,1989年“量子2号”舱发射,这两个舱用于天体物理学和环境监测实验;1990年“晶体号”实验舱发射,用于材料加工、地球观测和生物学实验;1995年、1996年,俄罗斯分别发射“光谱号”舱和“自然号”地球观测舱。由此形成了一个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大型空间站。

“和平号”空间站总重达约130t,是当时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的大型舱段组合式长期载人空间站,由“联盟号”系列飞船接送宇航员,由“进步号”系列货运飞船运输物资,并可接受美国航天飞机的对接访问。

“和平号”空间站轨道寿命长达5505天,其中有人状态为4951天。额定成员3~12人,累计接纳了12个国家的135名宇航员在“和平号”上工作,而俄罗斯宇航员创造了连续空间飞行438天的最高纪录。1986—2001年,在“和平号”长达15年的运行过程中,科学家开展了1700项研究、16500次实验,在空间生物学、地球资源探测、天体物理、微重力科学和航天新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验与应用研究,同时还进行了大量的军事活动,包括军事侦察和危机监视、参与地面军事演练、天基武器实验等。例如,在空间生物学方面,“和平号”进行了蛋白质晶体生长和药品制备;在材料科学方面,开展了600多种材料实验,开发了35种新材料;在对地观测方面,发现了10个稀有金属矿藏和117个油脉。“和平号”空间站在其运行期间取得了大量科学数据和成果,为人类进一步认识宇宙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是世界载人航天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和平号”空间站30周年(科特迪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