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北平啊!”
姚广孝的声音再次传来,打断了朱高炽的思绪。
他眉头轻蹙,目光转向徐良所在的方向,带着些许试探的语气问道:“北方固然重要,但太祖高皇帝想要迁都,可不仅仅是军事防御这么简单吧?”
昏暗的牢房中,朱棣静静站着,目光如鹰隼般锐利,透过幽暗的环境能直视徐良的心。
他未发一言,但袖中的指尖却缓缓收紧,掌心渗出一丝冰冷的汗水。
他是从尸山血海中走出的藩王,早已见惯生死。
可此时,当“迁都”二字再次出现时,他的心中却涌起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感。
身旁的朱高炽屏息凝神,虽未发出声响,但他微微颤动的肩膀泄露了内心的不安。
他不敢正视父王的脸,只能用余光偷偷观察。
他发现,父王眉间的深锁与凝重神色是那样清晰而不可捉摸。
这让他既有一丝希冀,又隐隐感到担忧:“父王内心的天平从来不会轻易倾斜,但一旦倾斜,必将摧枯拉朽,带来难以估量的改变。”
昏暗的牢房里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沉默。
远处传来狱卒巡逻的脚步声,消失在厚重的墙壁间,只剩下偶尔滴落的水珠声,与众人心头的压迫感交相辉映。
朱棣的沉默比任何怒火都更让朱高炽感到心悸。
他一时间甚至后悔,自己是否应该提前更细致地试探父王的想法。
牢房内,徐良侃侃而谈,语调虽平稳,却带着几分自信与笃定。
他似乎并未察觉到暗处那双犀利的目光,仍旧专注于自己的分析。
“大师慧眼如炬。”
徐良稍稍一笑,语气中透出几分自信:“太祖高皇帝生前对迁都一事多有考虑,其意从来不止于战事。”
“他曾评估过的长安与洛阳两地,均位于中原腹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两座城池不仅地势居中,交通四通八达,有利于统一全国,更能有效控制东、西、南、北四方。这是南京城偏安东南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徐良稍作停顿,继续说道:“南京城虽繁华,但依江而立,地处偏东。迁都北方,不仅可稳固朝廷对中原与北疆的控制,更能在战略布局上实现高皇帝‘定鼎中原’的宏愿。”
暗处,朱棣的目光微微闪动,思绪不由得被徐良的话语拉回到从前。
他想起太祖朱元璋在世时多次提及“汉唐之道”,也想起自己年轻时翻阅史书时,长安与洛阳的盛世景象让他心生向往。
姚广孝轻声接过话茬,语气中带着些许敬仰与感慨:“长安乃汉唐故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文治武备兼备;洛阳更是‘天地之中’,其象征意义与战略地位,自古以来便不可撼动。”
“难怪高皇帝在世时,会多次对这两座城池进行考察,只可惜——”
他微微叹了一口气:“天下初定,太子薨天,迁都之事,终究未能得以最终成行。”
朱棣眉头越发深锁,未发一言,眼神却愈发锐利。
他的内心深处,关于“迁都”的天平,开始在“危险的豪赌”与“奠定基业”的两端剧烈摇摆。
迁都若失败,可能引发朝廷内乱,江山动荡;但若成功,大明或许能从此立于不败之地,开创盛世。
这份压力,如同一座大山,沉重地压在他的肩头。
朱高炽小心翼翼地看着父王,眉头轻皱,却始终无法从父王的表情中看出明确答案。
他低下头,心中暗自思忖:“父王从来不会轻易表态,他此刻的沉默,恐怕隐藏着复杂的思考。”
一墙之隔的徐良似乎察觉到了朱棣的犹豫。
他目光微微一凝,语气越发坚定:“如今朝廷混乱不堪,整个社会结构都会被靖难冲击,正是为推行改革与调整国策的最佳时机。”
“若燕王能通过迁都完成全国范围的政治整合,则皇明的疆域将更加稳固。”
“迁都不仅是一项政治举措,更是一种象征。它不仅会使朝廷的治理更加高效,更标志着皇明将超越汉唐,开创属于自己的伟大时代。”
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敲在朱棣心头。
他的目光微微眯起,眉宇间透出深深的思索。
他的脑海中,两个声音不断争辩。
一个声音告诉他:迁都是危险的豪赌,稍有不慎,便可能断送江山稳定;另一个声音则劝说他:如果成功,皇明将从此奠定千秋万代的基业,未必不可一试。
姚广孝闻言轻叹道:“徐先生此言虽有道理,但如此大动干戈,是否太过冒险?迁都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后果将不堪设想。”
徐良却神色不变:“风险固然存在,但若能以长远目光审视迁都之举,便不难看出其深远的意义。”
朱棣没有在聆听徐良后续的话,他心中已有了迁都的主意。
不过,他所意属的地方,并不是洛阳与长安……
朱棣缓缓转身,目光投向牢房外的天空。
此时天际的鱼肚白渐渐泛起,清晨的凉意透过铁窗渗入牢房。
他伫立片刻,终于开口:“徐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朱高炽闻言一愣,连忙问道:“父王,那您是……”
他话未说完,朱棣忽然淡淡地补充道:“你去告诉他,现在回去给我准备一份豆浆……再加上油条。”
这句话如同平地一声惊雷,朱高炽整个人愣在原地,嘴唇微张,呼吸都有些紊乱。
他喃喃自语:“豆浆?油条?”
他再次看向父王离去的背影,满心疑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听错了。
他低声嘀咕:“父王不是不喜欢豆浆吗?而且……油条又是什么?”
徐良并没有因为朱棣离开,而停下话语。
他继续道:“不过,长安与洛阳,此时都已不适合作为皇明的都城了。”
姚广孝顿时皱起眉头,他不理解地问道:“那您方才为何要推崇这两城?”
正准备过来的朱高炽也是脚步一顿,心里万分诧异。
徐良道:“我可从来没有说过长安与洛阳适合作皇明的都城,我只是以此来论证迁都的意义。”
姚广孝问道:“您认为何处适合?”
“北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