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唯有变法!
朱棣在暗处听着徐良与姚广孝的对话,内心泛起一阵酸楚。
特别是当徐良提到卫所制的问题时,朱棣的拳头在袖中紧握,他的呼吸都变得急促了起来。
“卫所制乃太祖高皇帝为了巩固朝廷统治,减轻皇明财政压力而创建,怎能轻易动摇?”朱棣内心翻涌不已。
他想起了父亲朱元璋当年颁布这一制度时的得意神情:“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那时候的卫所制何等辉煌,可现在的事实却令他无法辩驳。
徐良所说的每一个弊端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都有事例可以验证,这才是最令朱棣难以忽视的地方。
吴元年(1366年)十月至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短短四年间,皇明各卫所就上报了共有四万七千九百余名士兵逃亡。
为了遏制这种现象,朱元璋在《大明律·兵律·军政·从征守御官军逃》条文中,明确规定了军官和军人在征讨、守卫过程中逃离岗位的惩罚条款,具体分级处罚,并详细规定了窝藏、举报、以及相关管理者的责任。
这些条文,朱棣不仅熟悉,而且铭刻于心。
太祖高皇帝所创造的每一项制度,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治国理念与智慧,如何改动,如何改变?
他内心挣扎着。
“这让太祖高皇帝引以为傲的制度,竟被徐良剖析得如此脆弱!”
朱棣咬紧牙关,手心已满是汗水。
他回头看了一眼朱高炽,发现儿子双眼怔怔盯着前方,脸上写满了复杂的情绪。
朱高炽素来体弱,但对朝廷事务极为用心。他此刻显然也听得入神,额头上甚至沁出了细密的汗珠。
“炽儿。”朱棣低声呼唤。
朱高炽缓缓回过头来,抬起袖子擦了擦汗:“父王,这卫所制当真问题如此之多吗?”
朱棣冷哼一声,语气中掩藏不住一丝恼怒:“徐良这厮一向眼中无皇帝,专挑制度的短处说。卫所制是太祖高皇帝一手创立,岂是他说改就改的?”
朱高炽点点头,但他的眼神中仍透出犹豫。他从小熟读《大明律》,对卫所制的本意和实施都有一定了解,却也目睹过各地卫所的实际困境。
他不敢多言,只是将目光再次投向关押徐良的牢狱:“可若‘卫所制’这些弊端不改,皇爷爷的千秋伟业岂不付之东流了吗?”
恰好,姚广孝和朱高炽有着一样的想法:“可有办法抑制‘卫所制’的弊端继续蔓延?”
他怕徐良不清楚《大明律》,补充道:“太祖高皇帝也已发现‘卫所制’的一些弊端,出具了明文禁止的条例,只是效果并不明显。”
“办法自然是有,”徐良笑着答道,“而且涉及燕王推翻建文朝后,面临的第二种选择。”
姚广孝拱手道:“还请徐先生直言。”
朱棣与朱高炽身体微微前倾,竖着耳朵仔细聆听,生怕错过任何细节。
“唯有变法!”
徐良答得又快又稳,语气中透着掷地有声的坚定。
他这一句话落下,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震动的气息。
“效仿商鞅变法,从现在起,对已经成为束缚的王朝制度,进行循行渐进的改革!”
徐良的话音未落,朱棣的眉头已经紧锁。
他内心如被投入巨石的湖面,掀起层层涟漪:“徐良这厮还不愿意放弃劝诫孤改革吗!?”
“这……”
姚广孝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朱高炽更是惊得脸上布满了米粒大的汗珠,他实在是被徐良的各种狂妄的言论吓到了。
熟读史书的他,从未见到过历史上有敢这般非议朝政和先帝政策的人。
无论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大夫伍子胥,亦或者唐朝以直言敢谏著称的魏征,他们都远远不及徐良来的凶狠!
朱高炽抬起胖乎乎的手,轻轻拂去额头上不断滴落的冷汗。
他犹豫再三,终于低声说道:“父王,这徐良的话或许过激,但他所提及的那些问题……确实值得思量。”
朱棣冷眼看向朱高炽,沉声道:“你懂什么?太祖高皇帝一生战功赫赫,所创制度皆为天下之本。岂能轻言变法!”
朱高炽一怔,低头不敢再说,但他的手却紧握成拳,指节隐隐发白。
徐良道:“商鞅变法主要分为两次改革,时间持续了有十八年之久。”
“虽然从商鞅个人的角度来看,他的结局是悲剧的,但站在秦国历史上回顾,总体上却是成功大的。”
说到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姚广孝也很清楚。
他点点头道:“商鞅第一次变法,是在秦孝公元年,变革的内容主要有三——建立什伍组织,实行连坐制度;奖励军功,鼓励农耕;禁止私斗,加强法律严明性。”
“说的很对。”徐良接着说道,“这一次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影响,是深刻且积极的。”
姚广孝问道:“徐先生,若以商鞅变法为参照,其具体措施又能如何与如今之情形相对照?”
徐良微微一笑,答道:“商鞅变法的第一步,是建立什伍制和禁止私斗,通过连坐法加强社会控制。”
“基层组织互相监督,责任明确,使违法者无所遁形,社会秩序得以稳定。”
“这一点,如今我皇明的卫所制也有其相似之处,只是未能彻底贯彻。”
姚广孝点了点头,追问:“还有呢?”
“其次,是军功奖励制度。”
徐良略一停顿,继续道,“这一措施极大调动了秦国百姓参军的积极性,使得秦国军队形成强大战斗力,为后续扩张领土奠定了夯实基础。”
“反观我皇明的军队,卫所制已开始出现种种弊端,无论是将军、士卒,他们缺乏主动性,这也是必须改动之处。”
徐良铿锵有力的发言,让在场所有人陷入了沉思。
朱棣低头沉吟。
朱高炽手心的冷汗早已浸湿袖口。
而姚广孝则闭目不语。
片刻过后,他睁开眼道:“徐先生,燕王先前迁怒于你,便是因为担心变革改而不成,自毁皇明根基,你准备如何说服殿下?”
徐良摆了摆手:“我只是阐述事实,为何要说服他?”
“况且,改革本就凶险,但若因畏惧风险而止步不前,只会让弊端蔓延,积重难返。”
“燕王殿下连以北平一隅之地抗衡整个皇明都敢,难道他没有舍我其谁,为了延续皇明国祚,进行变革的决断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