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要致富先修路
宋向阳目睹着今天会议上这各执一词、争论不休的状况,心里明白,村里对于修路和修水径这件事,显然没有进行周全的考量。
他深知此时正是引导大家转变思路的好时机,于是决定趁热打铁:
“大家想想,眼下可是难得的好机会。”
“林场愿意出大头修路,咱们村里只需出小头,而且人家还有专业的养路队帮忙维护。”
“这路要是修宽了,好处那可多了去了。”
“咱们村的树能更好卖出去,还有木炭、茶油、橘子、草药、卵石、石材,都能更方便地运出去。要是有人有想法,也能像别的地方一样,把水泥厂都能建起来。”
他稍作停顿,目光扫视着台下的众人,接着说道:
“往后,咱们还可以种草药、杨梅、李子、团梨、玉米。”
“大家看看,村里和林场有那么多山,被砍光之后,也不能全用来种树吧,好多都荒着呢。要是路好了,这些资源都能变成财富。”
“再说说做生意,那些想来咱们村做生意的,要是开个拖拉机上来,避个车都得花一两个小时,谁还愿意来?”
“咱们村的茶山、杨梅树不少,李子树更是家家户户都有。”
“以后大家种这些只会越来越多,还有团梨和葡萄。林场种了几百亩,咱们村很多人都偷着去弄苗子,也想在林场的荒山上种。“”
“可为啥一直发展不起来?就是因为路不好,东西运出去成本太高,根本打不开销路。”
他还记得有一件事。
因为路太窄,有一次林场的车被堵了大半天。
结果,司机半夜走盘山路,车子翻了,车上几十名职工全都没了性命。
这事之后,林场赔了一大笔钱,效益越来越差,和清水村的矛盾也越来越多,最后人家干脆不从这儿过了。
没了林场的过路费和养路队,村里的水利、路桥也越来越差,发展比别的村慢了一大截。
所以说,这条路,严重制约着清水村的发展。
在这年头,路都不通畅,那谈何发展,谈何出路。
自己脑子里一大堆的计划,也都等着修条好路呢。
众人静静地听着,原本嘈杂的礼堂里,此刻只有宋向阳的声音在回荡。
大家都在心里琢磨着自家东西的销路,想着宋向阳描绘的种种可能。
几个刚承包了大片竹山的村民,更是若有所思,心中有所触动。
老支书和其他村干部聚在一起,低声讨论了好一会儿。
之后,老支书站起身,清了清嗓子说道:
“这路,宽敞些自然是好。但村里也有村里的难处,咱们现在的全部收入,主要靠卖树。要是树都砍光了,以后村里拿什么维持开支?总得留些底子钱,以备不时之需吧。”
宋向阳早料到村里会提出这样的顾虑,不慌不忙地回应道:
“卖树的收益迟早会有尽头,可修路带来的好处却是长远的。”
“现在不把路修宽,等水径修好了,要是旁边再修桥、修亭子、修房子,到那时候再想拓宽,成本可就高得吓人了。”
“而且,现在一次性修宽,成本肯定比以后再拓宽要低得多。”
“咱们再看看村里现在的开支,主要不就是村干部的工资吗?林场每年给咱们那么多过路费,村里还卖了那么多山。和那些没山可卖、没地可出的村子比起来,咱们的条件已经好太多了。”
“再说了,修路需要的石头和黄土,咱们村里到处都是,取材方便得很。顶多就是每户再多出几天工,眼下还没开春,大家时间都还比较充裕,正好能挤出时间来。”
“况且,咱们就修村里这三四里路,可林场要修几十里呢。”
“他们开山碎石,光雷管和炸药钱就得花不少。”
“要是村里实在觉得为难,咱们可以搞个捐款,在村头立个功德牌。往年修老爹屋和补祠堂的时候,大家捐款不都很积极嘛。这次修路,把名字刻在石碑上,那可比写在木牌子上风光多了,也能长久留存。”
宋向阳心里清楚,就拿刘氏宗祠来说,当时只是刷了点金漆,村里就有人慷慨解囊,几十几十地捐。
名字写在门口的木墙上,结果没一年就掉得差不多了。
要是在村头立一块气派的大石碑,把捐款人的名字刻得醒目些,那肯定更能激发大家的积极性。
老支书陷入了沉思,又和村干部们讨论了许久,似乎还是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
无奈之下,他站起身宣布:
“鉴于大家意见众多,村支部需要再认真商议一番。最后的结果,会通过公示和广播告知大家。现在,先散会。”
这场新年的第一次民主会议,就这样匆匆结束了。
宋向阳看着老支书独自一人,慢悠悠地从台子上走下来,赶忙快步迎上前去,恭敬地说道:
“桂嗲嗲,乡里不是也支持咱们修路吗?我听说乡里拨了不少款。照理说,村里就算不用林场出钱,也完全够把路修好了。可为啥村里一直不想把路修宽点呢?”
老支书停下脚步,犹豫了片刻,缓缓说道:
“很快,村里就要改选了,这修路和修水径会是最后一件大事。这里面的门道,你明白吗?”
宋向阳心里透亮,知道大家是为了少惹麻烦,怕让田的面积多了,村民有意见,在选举时不投票,所以做事都谨小慎微。
更重要的是,他猜测老支书可能想多留点钱给小儿子,等小儿子上台后,用这笔钱做出点政绩,稳固人心。
宋向阳往前凑近了几分,诚恳地说道:
“桂嗲嗲,都说‘吃不穷穿不穷,不会划算一世穷’。”
“现在大家可能还看不太清楚长远的好处,但您可是去过市里开会的人,见识广、眼光远,周边县里和乡里的情况您都了如指掌。”
“您看看咱们村,和其他地方比起来,经济落后,出路也少。”
“但要是把路修好了,咱们村就有了发展的希望。”
“咱们村山多树多,其实家底比好多村都厚实。可再过几年,那些交通便利的地方,发展得越来越快,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到时候发财的机会,哪还能轮得到咱们这些深山里的人?”
“现在县里乡里都在大力强调修路,要是咱们村把路修得又宽又好,上级领导对村里的干部肯定会高看一眼。”
“而且,现在大家对让田的事儿还没太在意,等大家都种上田了,再想协调可就更麻烦了。所以,一次性把路拓宽,能省不少事。”
“就拿村里卖树来说,现在人家来买树,山路又高又远,坑洼不平还狭窄,根本卖不上价钱。要是路修宽了,树的价格肯定能涨不少。”
“以您的眼光和经验,这些道理您肯定看得比我们更清楚。”
“现下,正好趁着这修水径的时候,把路一拓宽,大家的日子也都会越来越好起来。”
“最重要的是,这次林场也愿意出钱,所以,还不如干脆趁着机会把路拓宽些。”
“如果这时候不拓宽,后面村里想自己拓宽,那花的钱和时间就更多了。”
老支书认真地听完宋向阳的这番话,缓缓说道:
“你这细伢子,本来是个修水径的小事情,给你这么一说,修路的事情也要一起搞了。不过,这事还得村里统一意见才行。我倒不担心改选的问题,那些组长们,可不敢掉以轻心。”
宋向阳见老支书已经把自己的话听进去了,心中暗自欣喜,便不再多说,脸上挂着微笑,目送老支书缓缓走出礼堂。
他知道,老支书是个明事理、办实事的人,这事大概率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