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解决了孙子读书的问题,耀祖夫妻俩吵的架也少了许多,老两口自然是很开心的。但做父母的都这样,总希望自己的子女个个称心如意,如果哪一个过得不好,心思就会放在他的身上。亲戚们都知道,青云是大伯的心病。“怎么就回来了呢?不知道等他老了怎么办。”大伯大妈常在暗地里念叨。
四个子女中,只有青云书读得不错,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盼着祖坟冒青烟,这辈能培养出第一个大学生,平步青云。
在农村,重男轻女是普遍的,家中有限的资源会向他们倾斜。凭着资源的倾斜和自身的聪慧,青云不负众望,考上了外省的一所普通大学,虽非名牌,但在他的家族中,也是前无古人。
青云读书,几乎耗尽了家里的积蓄。不,准确地说,压根没有什么积蓄,老农民靠着几亩庄稼地,能养活一家六口是十分艰难的。
好在爷爷那辈给他的下一代传下了一个手艺活:编制芦席。
芦席的原料是芦苇。芦苇是长江边常见的一种野生草本植物。就像竹子一样,刚露尖的时候,叫芦笋。每年初春时,人们都会带上一个小铲子去江边挖芦笋。它嫩而鲜美,是沙包地的特产。做法也简单,先将根切除,剥掉外面的老皮,从中间切开一分为二,用开水焯一下捞起,锅中倒入一些猪油或五花肉,佐以辣椒酱,加少许水,焖几分钟,起锅前撒些小葱。一次吃不掉的,可以焯水后晒干储存,或者拿到集市上售卖。长大后干枯的芦苇可以做煮饭时引火的材料。
父亲和大伯每年就将干枯的芦苇拉回家,用一个手制的特殊切刀,将芦苇至上而下划出一道槽口,然后将它们整齐排列在平地上,用石磙来回反复碾压,再将轧软的芦苇从槽口处展平,用一双筷子去除芦苇的枯叶,就可以用它编制芦席了。
那些年,每天放学回家,给芦苇去叶,成了我们主要的家务活。这是一份极其无聊的活,需要在矮凳上连续坐几个小时,父亲为了激励我们,说“你看,那些叶子就像日本鬼子,被解放军机枪扫得齐刷刷倒下……”
很多人赶老远的路来我们家买芦席。早年间,水泥在农村没有普遍使用,盖房子的时候,需要在木梁和瓦之间铺设一层芦席,用来隔热。晴天的时候,爸妈就下地干活,下雨天就在家里编织芦席,常年无休。就这样将一家老小拉扯大,后来各种新材料兴起,完全代替了芦席,我们便彻底失去了这份收入。
要是没有这份额外的收入,青云是没有机会读高中的,更没有机会上大学。大学期间,大伯已经无力支撑他的学杂费了。姐姐和妹妹在外打工,她们知道读大学花销也不少,好不容易家里出了个大学生,不能让青云在外被人瞧不起,经常发了工资后就给他寄一点。青云知道家里为了让他读大学,早已青黄不接。姐姐和妹妹工作也很辛苦,所以总跟她们说不要再寄钱。青云在学校里也做些兼职和零工,就这样撑了四年。
青云常常感到惭愧,自己对这个家没有什么贡献,父母和姐妹俩为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尤其是晓雅和晓月,本来在家得到的资源就更少些,还要为他付出。
大学期间,是青云最幸福的时光。他觉得老师们没有欺骗他,大学的生活与中学完全不一样。学习靠自觉,可以自主地做很多事情。那个时候大学生还比较少,不像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每个人都怀揣梦想,朝气蓬勃。
大四的时候,同学们都忙着给自己的未来做规划,家庭殷实的想出国留学深造。条件一般的想考研,或者考公务员,当官,期望光耀门楣,一生荣华。像青云这样贫寒的,出国是不敢想的,不单是经济条件的原因。当你在一个闭塞的地方待久了,是不会有宽广的眼界的。就像井底的青蛙,它从未想过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因为它不知道有更大世界的存在。就跟深山里的人一样,人们的认知和见识也会被无形的囚牢困住,他们对未知的世界产生恐惧。
考研对青云来说也不适合,这主要是因为经济问题了。他也不想考公务员,只想着赶紧毕业出去工作,好担负起家庭的责任,那时大姐晓雅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不能再支持他了。
但往后的日子,并不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