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宰执天下,截胡可卿](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787/52914787/b_52914787.jpg)
第78章 红薯丰收
贾政闻此消息后,在书房中呆立良久。...
他极不愿提及外甥的官职,因外甥年轻轻轻便已超越他的品级,让他这个舅舅显得颇为无能,如今贾琏得其指点,难道也会年少有为,官职超过他?
念及此,贾政只觉胸闷气短,脸上发烫的同时又带着几分黯然,他如今两个儿子尚幼,不知何时才能出人头地。
若是自己的儿子能年少成才,那该多好?
想到此处,贾政心血来潮,悄悄离开书房去看望两个儿子。
他们正随夫子读书。
他先去了宝玉那里,这一次,宝玉的小厮提前瞧见了贾政的身影,悄悄在窗外提醒,贾宝玉原本心不在焉,得到提醒后,猛地一颤,随即挺直腰板,装出专心听讲的样子。
贾政来到窗边,见状满意地点点头,站了许久,才悄无声息地离去。
贾宝玉对那位动辄挥舞戒尺的父亲满心畏惧,一眼不敢旁骛地投入到学业中,乃至后来也未敢窥探父亲是否离去,正因这突如其来的监督,他竟专心致志地聆听了半日的讲授。
贾政离了宝玉之处,便转向另一侧庭院,欲探视贾环与贾琮二人的学习状况。
因未有先兆,贾政所见皆是二人学习的真实光景。
这位教席先生颇为严厉,课业未竟者,必遭其责罚,动起手来毫不留情,一来起初便有此约定,二来亦不惧二子日后报复,故而毫无顾忌。正因如此,贾环与贾琮虽不敢言每课皆全神贯注,但偶尔分心亦属难免,然而每当先生提问,二人皆需紧绷心弦以待。
恰逢贾政到访,正赶上贾环被先生点名背诵,贾环背诵虽不甚流畅,却也能磕磕绊绊地完整复述,贾政见状,亦颔首以示认可。
宝玉的教席曾言,宝玉天赋异禀,唯独作诗之时少了些许灵动与敏锐,所幸他尚算勤奋,若此般坚持下去,未来考取童生乃至秀才尚有可能。一旦功名在身,将来分家独立,便有了谋生之道。毕竟,族中不乏分家后碌碌无为之辈,坐吃山空,时常需回两府求助,而若有功名加身,便可如贾代儒般,于族学中教导子弟。
相较于贾政夫妇的复杂心绪,王子腾的心态则显得单纯许多,他认为贾琏前往霖海府求学实乃幸事。
二太太乃其妹,贾琏乃其侄女婿,终归都是一家人。
贾琏若能出人头地,王家自然脸上有光。
念及林祥远在他乡,林如海在朝中亦如木偶般沉默,王子腾不禁长叹一声。
外人看他风光无限,唯有他自知前路坎坷,需得八面玲珑,有时他甚至想逃离京城,但舍弃这高位又心有不甘……
贾琏赴霖海府的另一重目的是谋利,表弟为他提供了两条路径,一是经营煤炭、煤球及煤炉,二是涉足制香业。
两者皆可盈利,但贾琏资金有限,只能二选一。虽制香较煤炭体面,然煤炭却关乎万民冬日之温暖。
一番权衡后,贾琏决定投身制香,因其获利更快,他目前亟需资金,待日后资金充裕,再涉足煤炭生意亦不迟。
商业之事他无需事事亲力亲为,所带之人皆非等闲之辈,但关键时刻仍需他做决策,偶尔也需亲临一线。这日,他处理完生意事宜,便前往城外。
历经数月精心培育,城外开垦之地所种红薯已至收获之时。
依旧如常,他出钱雇人收割,此番还特别吩咐要分散雇人,每村至多一人,以期消息能更广泛地传播开来。
张大石昔日开垦荒地种植红薯,收益颇丰,如今红薯收获之际,他再度被选中参与,心中满是欢喜。抵达田地,眼前红薯田的繁茂令他略感惊讶。
许久未至,此番细瞧,红薯苗竟长得如此茁壮。
众人分工明确,有人专司割苗,有人挥锄挖薯,还有人则负责清理出土的红薯。
张大石体格健壮,被分配至挖薯之任。动手前,他还特地接受了如何挥锄的指导:先沿垄地两侧轻挖,使土层松动,再小心开挖,下锄时需谨慎,以免伤及薯体。
薯身若受损,便难以久存。
农人对粮食哪有不珍惜之理,况且这红薯乃新事物,从未种植过,张大石生怕挖坏,因此听得格外认真,挥锄时也倍加小心。
他轻轻试挖几次,便已掌握要领,一连挖出五株红薯才停歇。
这些红薯大小不一,最大的如婴儿手臂般粗壮,最长的一根足有半斤多重,只是此株旁的小红薯不多。若无特别大的薯,其余红薯则大小均匀,仅比鸡蛋稍大稍长,且带有许多细小根茎,但数量可观,一簇簇的。...
负责收集红薯的人看到这番景象,惊得喃喃自语:“这些都能吃?真的吗?”
张大石忍不住插话:“秀才公刚说了,这些不论大小,都能吃,连那薯苗也能食用,不过现在薯苗要拿去喂猪喂牛呢。唉……”
说到此处,张大石满脸心疼:“当初种红薯时,就是用的这些薯苗啊。”
若是时节合适,这些薯苗可都是种子啊!
那收红薯的人从未接触过这些,听张大石这么一说,张大了嘴巴,不约而同地露出惋惜的神情,愣了许久才问:“那这些红薯藤,我们能带几根回去吗?”
张大石继续埋头挖薯:“我也不清楚,等会儿忙完了,去问问秀才公吧。”
众人皆是农家出身,耕田种地不在话下,虽知这新开垦的地不如家中熟地肥沃,但红薯能长得如此茂盛,定有大人指导施肥之功,当然,这红薯本身生命力顽强也是关键!
他们已掌握了堆肥之法,倘若手中有种苗,自家田地是否也能产出如此丰饶的食物?
提及的秀才公乃是王有福,同样出身府学,他既是指引众人如何挖掘的导师,也是监督与计数之人。
他本是农家子弟,曾亲自耕作于田间,随着一片片红薯地被翻开,收集并称重的红薯越积越多,他的眼眸愈发闪烁着光芒。
当第一块地的红薯称重完毕,他望着那堆成小山的红薯,一时呆立当场。
这不过是今年新开垦的荒地啊!
施用肥料之后,竟收获了足足一千一百九十四斤的红薯?!
数字一出,王有福的呼吸都变得急促,随即命令重新过秤,“这些,再称一次确认!”
与他一同计量的手下手都在微微颤抖,连忙应和:“是!秀才大人,这些红薯真有这么沉?”
这话似乎既是在问王有福,也是在自问。
毕竟是他亲手称量,怎会不知真假?只是这结果太过惊人,难以置信罢了。
“这一筐一百八十七斤,这一筐一百六十三……总计一千一百九十四斤无误!”
王有福脸上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又似带着泪光:“竟真有如此重量,亩产近一千二百斤!”
他突然狠狠地给了自己一巴掌,让周围的人都是一惊:“我曾质疑过大人为何要在好地上种这物事,大人高瞻远瞩,是我浅薄了!”他怎能怀疑大人的决策?幸得大人宽宏大量,还耐心为他解惑。
闻此,张大石也自扇了一巴掌:“我也有过错!”他曾私下里认为大人是受了蒙蔽,才会如此劳民伤财,他怎能对大人有所怀疑?
贾琏走上前来,心中既自豪又感到无奈:“好了,你们只是不了解罢了,还有许多红薯未挖,继续劳作吧。”望着这丰收的景象,心中的满足感丝毫不亚于赚取金银。
这块地只是首批挖完,并非最肥沃之地,或许还有更高的产量等待发掘。
听闻此言,众人精神为之一振。
“这边也清理完毕了!”
“这块地,收了一千零三十五斤。”
“这块地,收了九百八十六斤。”
“这块地,竟然收了一千二百五十六斤!”
……
所有劳作者都仿佛被注入了无穷动力,忘却了疲惫与辛劳,只剩下丰收的欢愉。望着那堆积如山的粮食,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兴奋。
此时,林祥到来,宣布目前最低产量也有七百四十六斤,而最高的一亩地更是达到了一千三百三十一斤!
对这个成绩,林祥颇为满意,并下令:“中午就煮些来,让大家都尝尝鲜。”
虽然新挖的红薯不如放置后的甜美,但作为新品种,有必要让大家品尝其风味,了解其食用之法,这样才能消除种植者的后顾之忧。
“所有参与劳作之人,均可分得两斤红薯带回家。”有了红薯,待其发芽,种苗自然就有了着落。
当红薯煮熟,众人品尝着那软糯香甜的滋味,再结合其惊人的产量,心中激动万分。不知是谁先带了头,突然跪倒在林祥面前,纷纷磕头致谢:“多谢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