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现状
王守仁(1472—1529),汉族,字伯安,号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与军事家。王阳明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了庞大的心学体系。他的心学体系是在明代儒释道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其心学思想借鉴了佛道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禅宗理论更是进行了糅合与改造。阳明心学与禅学均蕴涵了深厚的美学思想,且二者关联紧密。因此,对二者的美学思想进行比较,从美学的角度探讨唐宋以后三教合流、儒道互补的中国哲学的思想学术发展,扩大阳明思想的影响,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一)心学美学研究现状
国外对王阳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哲学思想方面,颇有成果的研究者主要集中在日本、朝鲜、韩国和美国等。在日本,研究王阳明起步较早,著作丰富,形成了一定的学派。《王文成公全书》在16世纪初就流入日本,给日本思想界带来巨大影响,至16世纪中期,有着“日本阳明学鼻祖”之称的中江藤树就开始接受阳明思想,并在当地传播,形成了体系,创立了“藤树学派”。中江藤树继承和发展阳明的太虚思想,将万物分为太虚、天地、人物三类,并以太虚为本体,充拓周流。其后,三轮执斋、吉田松阴、左藤一斋、熊泽蕃山等都对王阳明哲学思想进行了研究。
日本的阳明学研究不仅形成了一定的学派与体系,还成立了阳明研究中心,出版了《阳明学刊》,许多大学都有专门从事阳明学研究的教授。总之,阳明学研究在日本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到1971年,是王阳明诞生500周年,日本学者为了纪念王阳明出版了《阳明学大系》12卷,同时设立了阳明文库。其后日本学者于2000年2月专门成立了阳明学研究会,并且创办了会报,取名《姚江》。时至今日,日本关于王阳明研究的专著达上百种之多。
阳明学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主要是在李退溪等人对王阳明学说的辩斥下扩大的,这主要体现在同情阳明的学者以“阳朱阴王”的方式接受甚至传播阳明学。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是被誉为“阳明学的集大成者”“至尊阳明学者”的郑齐斗开创的江华学派。韩国于1995年4月成立了阳明学研究会,1997年11月创办了《阳明学》会刊,出版了多部专著。韩国的知名学者甚多,主要有金吉洛、宋河璟、郑仁在、金世贞、郑德熙、崔在穆等。
美国关于阳明学的研究于20世纪后期就形成了气候,许多大学都设置了阳明学专门的研究机构,并且聘请中国与日本的相关专家进行指导,美国的阳明学研究以华裔学者居多;英国的阳明学研究从1913年就已经开始,1916年出版了最早的英文译本《王阳明哲学》;法国出版最早的王阳明专著为1936年的《王阳明道德哲学》。
其他许多国家都有学者从事王阳明思想的研究活动。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强,阳明学的影响逐步走向世界,诸多国家或多或少受到了阳明心学思想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浓厚的阳明学学术氛围。
国内对王阳明思想仍以哲学研究为主,研究者众多,成果丰硕。民国时代关于王阳明思想的研究已经达到一个小高峰期,此时期出版了诸多专著,主要有谢无量的《阳明学派》、贾丰臻的《阳明学》、胡哲敷的《陆王哲学辨微》、梁启超的《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嵇文甫的《左派王学》以及钱穆的《王阳明》等。这些专著依据《明儒学案》,在中西方学术背景下阐明阳明学之内涵。
1949年10月1日后至改革开放前,国内对王阳明的研究论著重视政治和经济背景,对王阳明哲学思想的普遍性发掘不够,倒是港台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牟宗三的《王阳明致良知教》、张君劢《王阳明》、蔡仁厚《王阳明哲学》等,注意吸收西方哲学对王阳明的心性论思想进行阐释。
20世纪80年代之后,出现了一大批研究王阳明思想的著作,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主编的《宋明理学史》(下)分阶段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特别注意到了王阳明思想的禅学渊源。其后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王阳明思想的内涵。在资料整理方面,有陈荣捷的《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与邓艾民的《传习录注疏》,汇聚多家注解,在考证上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与此同时,部分学者不再仅从内部研究阳明心学,而开始关注心学与佛道关系,注重从影响与比较的角度进行探究;张世英、王志成、方国根等开始从比较深入的中西比较的角度研究王阳明思想。
21世纪开始,学者开始对王阳明思想的个别命题进行研究。比如黄信二的《王阳明“致良知”方法论研究》主要研究王阳明“致良知”的具体方法;胡永中的《致良知论——王阳明去恶思想研究》则注重研究王阳明良知与恶的关系,以及如何才能去恶为善;陈立胜的《王阳明万物一体论》则从天人合一与万物一体的角度阐述了王阳明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这些方面的文章为王阳明思想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近十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浙江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主持(编)的两套丛书:《阳明后学文献丛书》和《阳明学研究丛书》。目前,台湾地区研究王学的学者主要集中在台湾“中央研究院”和部分高校,香港地区研究王学的亦不少。自2008年以来,贵州学者对王学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出版了《阳明学研究丛书》,主编了《阳明集刊》《王学研究》等刊物,同时,贵州学者主持了一系列阳明学方面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国内从美学角度对王阳明思想进行研究的不是太多。这主要是因为王阳明本人没有写过专门的美学著作,但他的许多哲学思想本身就是美学思想,其注重内心感受的生活本身就是充满诗意与快乐的。因此,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中有着非常丰富的美学内涵。这方面也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在专著方面,有赵士林的《心学与美学》,剖析了阳明心学美学及阳明后学对市民文艺的影响;陈望衡的《中国古典美学史》中有“明代心学与美学”一节,侧重于研究心学中有无美学材料及观念;左东岭的《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中有“王阳明的求乐自适意识及其审美情趣”一节,侧重于对王阳明艺术情趣的探讨;王振复于2002年出版的《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辟章节阐述了宋明理学的审美,最终在“幸福感”上找到了道德与审美的统一;潘立勇2010年出版的《一体万化——阳明心学的美学智慧》纯粹从美学的角度对王阳明的思想进行了论述,阐述了阳明美学的多种形态,认为阳明美学在本体论、境界论、认识论及知行观上对朱子学带来了美学上的突破与革新;2013年龚妮丽教授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中以专节“王阳明的音乐美学思想”从“顺乎天性的乐教思想”“移风易俗的乐教作用”“依于仁德的乐教原则”等三个方面论述了王阳明的音乐美学思想;2014年,敏泽先生所著的《中国美学思想史》,以“异端美学思想的兴趣”为题专章论述明代以心学为内涵的美学思想。同年,肖鹰在《中国美学通史》(明代卷)中辟专章从“知行合一的王阳明”“体用一源的圣人之境”“与天地为一的审美精神”“在历史中阐释王阳明美学”四个方面论述了王阳明的美学思想。陆永胜2016年出版的《王阳明美学思想研究》亦是一本专门从美学的角度对王阳明思想进行研究的专著,全书从良知品格与美学意蕴、道德与审美的圆融、人格美的追求、人从存在中走出、仁与诚之乐记及阳明美学的当代价值等几个方面论述了王阳明的美学思想,以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范畴“良知”为基石作为解读阳明美学思想的出发点和逻辑点,分析了作为本体的良知所具有的普遍性(天理),以及个体性品格的二重性,揭示出普遍性良知的范导作用和个体性良知自我呈现所体现的理性与感性、道德与情感在自由、美、和谐层面的统一。此外,陈来与张世英先生的美学与哲学著作中亦包含王阳明的美学思想。
论文方面则有武汉大学王进的博士学位论文《良知 光明美——王阳明良知“日喻”的哲学美学意蕴》,该文以人的存在为出发点和基础,围绕良知之光明的喻义,探讨王阳明致良知思想的美学意蕴和价值,有一定创新性;清华大学的肖鹰于《意统情志的王阳明美学》一文中分别从文道关系、志意情关系及阳明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继承和发展对阳明美学的特点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安民的《王阳明的心学与美学合论》一文,对阳明美学做出了整体概括;邹其昌在《良知与审美——王阳明美学思想核心问题研究》一文中将阳明美学定位为体验美学。另有一些硕士论文,如复旦大学杨庆杰的《心体之美——王阳明良知本体论美学研究》、山东大学刘志的《论王阳明美学思想》、新疆大学秦爽的《王守仁的心学美学思想研究》、贵州大学陆永胜的《道德与审美的圆融境界——王阳明心学美学思想研究》及一些研究王阳明音乐美学思想的论文,都对阳明的心学美学思想从不同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阐述。
期刊论文方面,针对王阳明美学思想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探讨心学如何转换为美学思想;(2)阳明心学美学的主要观点;(3)王阳明美学与其他美学关系;等等。
(二)禅宗美学研究现状
禅宗是佛教在中国的变种,禅宗思想同样蕴含着丰富的生命美学、人生美学意蕴:禅宗所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妙悟”与人们在审美时的思维方式有着惊人的相似;其随缘任运的修行方法及“天人合一”的禅境,也都与审美体验一致。
1.禅宗思想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针对禅宗思想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文本的整理、汇编及校注。禅宗思想历史悠久,其传教方式尽管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但依然留下了大量的资料,随着后世对禅宗文献的发掘,引起国内研究者对其进行整理、汇编与校注,其代表作主要有郭朋的《〈坛经〉对勘》和杨曾文的《神会和尚禅话录》等。
其次,对禅宗思想发展的纵向探讨。专门研究禅宗纵向发展的学者比较多,成果丰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潘桂明的《中国禅宗思想历程》一书,阐述了禅宗发展的总体趋势及各个历史阶段的特征;洪修平的《中国禅学思想史》论述了禅宗在不同时期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结合的特征;杨曾文的《唐五代禅宗史》与《宋元禅宗史》从断代的角度对禅宗思想进行研究,论述了唐五代与宋元时期禅宗发展的具体情况。
最后,对禅宗思想的专门化研究。这类学者颇多,无法一一列举,姑且举一二典型以证之:吴言生的《禅宗思想渊源》与《禅宗哲学象征》分别从大乘佛教对禅宗之影响与禅宗思想的哲学内涵两个方面做了诠释;季羡林的《禅和文化与文学》从比较学的角度,就禅宗思想与文学的异同进行了对比。
2.禅宗美学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者们开始自觉地对禅宗美学进行研究,成果十分丰硕,研究领域也逐步向纵深发展。至今已出版相关专著上百来种,研究内容全面丰富:既有对禅宗美学史的整体研究,也有对禅宗美学关于细节方面的探讨,同时还有对禅宗美学思想影响的研究。20世纪末至今,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借鉴外国文化研究禅宗美学的现象。关于禅宗思想本身的美学研究成果也不少:比如皮朝纲的《禅宗美学史稿》从纵向历史化的角度入手,对禅宗美学进行了整理,其《禅宗美学思想的嬗变轨迹》对“禅宗美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和理论范式进行了阐述,考察了不同时期禅宗美学思想的发展”;杨煦生的《逃向世界——道与禅思想的精神史探索》与李天道的《禅:生命之境和最高审美之境》从横向的角度对禅宗美学思想进行了阐述;崔元和的《禅宗美学的基本特征》则对禅宗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诠释。可以说,这些专著和论文从不同侧面阐述了禅宗的美学思想及其价值。
综上所述,不少学者对王阳明的美学思想进行了研究,亦对禅宗的美学思想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事实上,心学与禅宗在哲学与美学思想上存在诸多关联,比如都是以人的“本心”为主,强调主体的审美体验等。因此,除了单独研究二者的哲学与美学思想之外,我们也应对其进行比较研究,阐述其内涵之异同。但从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看,虽有部分学者对心学与禅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如西安邮电学院赵旗的专著与博士论文《心学与禅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流动站陈利权的《学理的整合与精神的融会——王阳明心学与禅学关系的两个层面》等从哲学思想的相关方面对二者进行了比较,鲜有学者对二者的美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因此,此间仍然存在较大的诠释空间,仍有必要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本书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比较王阳明的心学美学与禅宗美学的异同,以进一步扩大阳明学术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