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小结
罗依果认为1260年以前蒙古没有正式的皇家拜天祭典,并解释其原因是蒙古从一个较“未开化的”(uncultured)小部落骤然崛起。(113)这种观点显然需要修正。罗依果文中遗漏了一些重要史料。如《蒙鞑备录》所载木华黎采金朝拜天遗制,《岭北纪行》所载忽必烈洒马湩祭天,《元史》所记宪宗蒙哥洒马湩祭天,等等,显示出蒙古前四汗时期统治阶层祭天活动的持久和丰富。本章的研究可以确定蒙古传统的祭天仪式有主格黎与洒马湩两种形式,在大蒙古国官方的不同层级有所体现。它们在大蒙古国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以及在元朝的礼仪建设中,得到了改造和规范,也与其他文化产生了互动。
主格黎是以竿悬肉祭天的仪式,较普遍地存在于突厥、契丹、女真、满洲等民族中。蒙古主格黎祭祀,与契丹割牲悬树、女真荐食于架的拜天仪式类似。1221—1272年之间在华北应该有一些蒙古统治者曾施行重五重九拜天之制。至元九年(1272)元朝中书省革去诸路官办重五重九拜天,意味着元朝国家祭祀没有继承金朝拜天遗制。但在元代非官方层面,蒙古人应该仍然有主格黎的习俗。另外,与重五重九拜天相关的射柳击毬活动,仍然成了元代上层蒙古人的风尚,这是金朝礼俗的残余影响。
洒马湩祭天,是蒙元时期最高级别的国家祭祀,其雏形是成吉思汗的洒马湩祭天。洒马湩祭天仪式的举行时间集中在春末到仲秋时节。洒马湩的主要参加者是皇族宗亲,强化了成吉思汗血统得天命的神圣性。《元史·祭祀志·国俗旧礼》所记六月二十四日洒马奶子仪式,应该是元武宗以后的情况。在六月二十四日仪式中,尊成吉思汗配天,蒙古大臣与汉人儒士一起领其事,都是文化交融的结果。
元朝将各宗教的祝祷仪式视为告天,兼容了多元文化,扩展了祭天仪式的范围。元朝蒙古上层人士在郊祀中主祭,并将一些蒙古“国礼”因素糅进了仪式中,是蒙古文化对中原礼制的渗透,也是某种程度上的融合。
蒙古从漠北草原崛起,内部有着不同的部族、阶层,祭祀文化存在差异。而在疆域广阔的元朝,更是存在多元文化交会与交融。元朝在文化建设中,对祭祀仪式进行了改造和规范。这些都导致蒙元时期蒙古人祭天仪式体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
(1) 相关研究综述见本章正文第一节的梳理。
(2) Paul Ratchnevsky, “Über den mongolischen Kult am Hofe der Grosskhane in China”, in Louis Ligeti ed., Mongolian Studies, Amsterdam, 1970, pp.417-443.
(3) Henry Serruys, Kumiss Ceremonies and Horse Races, Wiesbaden: Harrassowitz, 1974.
(4) 胡其德:《十二、三世纪蒙古族的宗教信仰》,《台湾师大历史学报》第18期,1990年,收入林富士主编:《礼俗与宗教》,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第285—328页。黄时鉴:《元代的礼俗》,《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1期,1987年,收入白寿彝总主编,陈得芝主编:《中国通史·第八卷·元时期》(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19页。苏鲁格、宋长宏:《中国元代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页。苏鲁格:《蒙古族宗教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32—33页。サランゲレル著,児玉香菜子译:《モンゴルの祭祀儀礼における馬乳酒》,《千葉大学ユーラシア言語文化論集》19,2017年,第19—27页。
(5) [日]今井秀周:《モンゴルの祭天儀式——モンゴル帝国から元朝の間について》,《东海女子大学纪要》26,2006年,第1—17页。
(6) Igor de Rachewiltz, “Heaven, Earth and the Mongols in the time of Činggis Khan and His immediate Successors (ca.1160—1260)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in N. Golvers and S. Lievens (eds), A Lifelong Dedication to the China Mission. Essays Presented in Honor of Father Jeroom Heyndrickx, CICM, on the Occasion of His 75th Birthday and the 25th Anniversary of the F. Verbiest Institute K. U. Leuven, Leuven: Ferdinand Verbiest Institute, 2007, pp.107-139.
(7) 乌兰校勘:《元朝秘史(校勘本)》,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3页。Paul Pelliot,Histoire Secréte des Mongols,Paris:Librairie d’Amerique et d’Orient Adrien-Maisonneuve, 1949,p.9.阿尔达扎布:《新译集注〈蒙古秘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32页。
(8) [蒙古]达·策仁索德那木:《〈蒙古秘史〉译注》,北京:民族出版社,1993年,第290页。[日]桥本胜:《关于〈蒙古秘史〉中主格黎一词的起源》,第八届国际蒙古学会议论文,乌兰巴托,2002年。转引自娜仁格日勒《蒙古族祖先崇拜的固有特征及其文化蕴涵——兼与日本文化的比较》,第147—148页。
(9) Lajos Bese, “The Shaman Term in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Acta Orientali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 40, 1986, pp.241-248. Igor de Rachewiltz,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 a Mongolian epic chronicle of the thirteenth century, Leiden: Brill, 2004, p.281.
(10) J. E. Kowalewski, Dictionnaire mongol-russe-franvçais, Kazan, 1844—1849, p.2424a. I. A. Manžiteev, Buryatskie šamanisti českie i došamanisti českie terminy, Moscow, 1978, pp.55b-56a.
(11) 参娜仁格日勒:《蒙古族祖先崇拜的固有特征及其文化蕴涵——兼与日本文化的比较》,第148—150页。
(12) 札奇斯钦:《蒙古秘史新译并注释》,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第34—35页。
(13) 札奇斯钦:《蒙古的宗教》,《蒙古史论丛》,台北:学海出版社,1980年,第77页。札奇斯钦:《蒙古文化与社会》,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55页。
(14) Sechin Jagchid, Mongolia's Culture and Society,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79, p.170.
(15) [日]村上正二:《モンゴル秘史》第1册,东京:平凡社,1970年,第49页。
(16) 娜仁格日勒:《蒙古族祖先崇拜的固有特征及其文化蕴涵——兼与日本文化的比较》,第167—171页。
(17) Victor Mair,“Horse Sacrifices and Sacred Groves among the North(west)ern Peoples of East Asia”,《欧亚学刊》第6辑,2004年,第22—53页。
(18) 罗新:《在清史中寻找内亚的连续性》,《历史人类学学刊》第15卷第2期,2017年10月,第247—252页。
(19) 《辽史》卷四九《礼志一·吉仪·祭山仪》,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928页。
(20) Ibn Fadlan, Mission to the Volga, James E. Montgomery ed. and trans., in Two Arabic Travel Books,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14, pp.209.
(21) 耿昇、何高济译:《柏朗嘉宾蒙古行纪 鲁布鲁克东行纪》,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7、220页。John Andrew Boyle,“Kirakos of Ganjak on the Mongols”,Central Asiatic Journal,8,1963:199-214(204-207).
(22) John Andrew Boyle, “A Form of Horse Sacrifice amongst the 13th and 14th Century Mongols”, Central Asiatic Journal, 10, 1965: 145-150 (149-150).
(23) John Andrew Boyle, “The thirteenth century Mongols’conception of the after life: the evidence of their funerary practices”, Mongolian Studies, 1, 1974: 5-14 (10-11).
(24) 《金史》卷三五《礼志八·拜天》,第826页。
(25) 允禄:《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卷三《大祭翌日祭天仪注》;普年:《满洲跳神还愿典例》卷一《总记满洲等祭祀事宜》,收入刘厚生点注:《清代宫廷萨满祭祀研究》,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第116、375页。
(26) [美]伊利亚德著,晏可佳、姚蓓琴译:《神圣的存在:比较宗教的范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84—285页。
(27) Paul Pelliot and Louis Hambis,Histoire des Campagnes de Gengis Khan,Leiden:Brill, 1951,p.202.罗依果亦采此说。Igor de Rachewiltz,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a Mongolian epic chronicle of the thirteenth century,vol.1,p.57.
(28) [俄]鲍培(Nicholas Poppe)原著,郝苏民译注解补:《鲍培八思巴字蒙古文献语研究入门(修订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225页。
(29) 栗林均編:《〈華夷訳語〉(甲種本)モンゴル語全単語語尾索引》,仙台:日本東北大学東北アジア研究センター,2003年,第45页。
(30)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院蒙古语文研究所编:《蒙汉词典(增订本)》,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924页。
(31) 参[蒙古]策·达赖著,丁师浩、特尔根译:《蒙古萨满教简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78年,第39页。额尔登泰、乌云达赉、阿萨拉图:《〈蒙古秘史〉词汇选释》,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52页。阿尔达扎布:《新译集注〈蒙古秘史〉》,第238—239页。
(32) 娜仁格日勒:《蒙古族祖先崇拜的固有特征及其文化蕴涵——兼与日本文化的比较》,第152—153页。
(33) 僧格:《古代蒙古宗教仪式与“只勒都”、“主格黎”祭祀》,《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第3期。
(34) 王国维:《蒙鞑备录笺证》,第15a—b页。
(35) 王国维:《蒙鞑备录笺证》,第18b页。
(36)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a页。
(37) 《金史》卷三五《礼志八·拜天》,第826—827页。
(38) 陈高华、张帆、刘晓、党宝海点校:《元典章》卷二一《户部七·钱粮·支·拟支年销钱数》,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771页。
(39) 陈高华、张帆、刘晓、党宝海点校:《元典章》卷三〇《礼部三·祭祀·革去拜天》,第1079—1080页。
(40) 黄时鉴:《元代的礼俗》,《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第11期,1987年,收入白寿彝总主编,陈得芝主编:《中国通史·第八卷·元时期》(上),第1019页。
(41) 《元史》卷七四《祭祀志三·宗庙上》,第1841页。
(42) 参杨晓春:《蒙·元时期马奶酒考》,《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杨印民:《蒙元时期的葡萄酒和马奶酒》,《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第4期。
(43) 乌兰校勘:《元朝秘史(校勘本)》第103节,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66页。阿尔达扎布:《新译集注〈蒙古秘史〉》,第174、558页。参小沢重男:《元朝秘史全釈》中册,东京:风间书房,1986年,第237页注12。Igor de Rachewiltz,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a Mongolian epic chronicle of the thirteenth century,Leiden:Brill, 2004,p.407.
(44) 余大钧译注:《蒙古秘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4—55页。阿尔达扎布:《新译集注〈蒙古秘史〉》,第174页。
(45) [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60页。[伊朗]志费尼著,何高济译:《世界征服者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3页。
(46) [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第一卷第二分册,第358—359页。
(47) Thomas T. Allsen, “A Note on Mongol Imperial Ideology”, Volker Rybatzki, Alessandra Pozzi, Peter W. Geier and John R. Krueger eds., Early Mongols: Language, Culture and History, Bloomington, Indiana: The Denis Sinor Institute for Inner Asian Studies, Indiana University, 2009, pp.1-8.
(48) 关于Teb tenggeri的含义,众说纷纭。参Igor de Rachewiltz,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Mongols:A Mongolian Epic Chronicle of the Thirteenth Century,Vol.2,pp.869-873.
(49) 参刘中玉:《从阔阔出被杀看蒙古统一背景下汗权与巫权的统合》,《欧亚学刊》第9辑,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89—298页。胡其德:《成吉思汗即位前后的政教关系——以萨蛮教为中心》,《台湾师大历史学报》第15期,1987年。
(50) 《元史》卷七二《祭祀志一·郊祀上》,第1781页。
(51) 余大钧译注:《蒙古秘史》,第69—75页。
(52) 满都夫:《论蒙古萨满教的性质与世界观》,《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第22—23页。蔡志纯:《蒙古萨满教变革初探》,《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4期,第120—121页。乌兰察夫、苏鲁格:《科尔沁萨满教试析》,《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5期,第42页。王德恩:《蒙古族宗教研究述评》,乌兰察夫、乌力吉图主编:《蒙古学十年(1980—1990)》,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49页。苏鲁格、宋长宏:《中国元代宗教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页。苏鲁格:《蒙古族宗教史》,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32—33页。
(53) 文廷式:《纯常子枝语》卷二八,《续修四库全书》本,第429页下。蔡鸿生:《突厥事火和拜天》,《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36—138页。杨富学:《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63—164页。蔡美彪:《成吉思及撑黎孤涂释义》,《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2期。
(54) Marie-Lise Beffa, “Le concept de tänggäri‘ciel’dans l’Histoire secrète des Mongols”, Études Mongoles et Sibériennes 24 (1993): 215-236.
(55) 胡其德:《蒙古族腾格里观念的演变》,台北:“蒙藏委员会”,1997年,第7页。
(56) [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第二卷,第62页。
(57) 志费[波斯]尼著,何高济译:《世界征服者史》,第319页。最近学者结合文献与考古调查,勘定了拔都在匈牙利所登之山的位置。参Stephan Pow and József Laszlovszky,“Finding Batu's Hill at Muhi:Liminality between Rebellious Territory and Submissive Territory,Earth and Heaven for a Mongol Prince on the Eve of Battle”,Hungarian Historical Review,8.2,2019:261-289.
(58) 《元史》卷三《宪宗纪》;卷七二《祭祀志一·郊祀上》,第48、50、1781页。
(59) Peter Jackson trans.,The Mission of Friar William of Rubruck,Hackett, 2009,p.241.何高济译:《鲁布鲁克东行纪》,第305页。[英]道森编,吕浦译:《出使蒙古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217—218页。此日期,汉译本译文皆不确。
(60) Guglielmo di Rubruk, Viaggio in Mongolia (Itinerarium), ed. by Paolo Chiesa, Fondazione Lorenzo Valla/Mondadori, 2011, pp.264. Peter Jackson trans., The Mission of Friar William of Rubruck, p.241.
(61) Paul Pelliot, Recherches sur les chrétiens d'Asie centrale et d'Extrême-Orient, Vol. I, Paris, 1973, p.151.
(62) 王恽:《玉堂嘉话》卷八,杨晓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75—176页。
(63) 姚从吾:《张德辉〈岭北纪行〉足本校注》,《姚从吾先生全集》第七册,台北:正中书局,1982年,第338页注[八三](2)。
(64) 《元史》卷七二《祭祀志一·郊祀上》,第1781页。
(65) 王恽:《中堂事记(中)》,《秋涧集》卷八一,《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第370页上。
(66) 侯克中:《艮斋诗集》卷七《马乳》,《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05册,第484页。
(67) 《元史》卷一〇〇《兵志三·马政》,第2554页。
(68) Togan, Flexibility and Limitation in Steppe Formations: The Kerait Khanate and Chinggis Khan, Leiden: Brill, 1998, p.68.
(69) [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钧、周建奇译:《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第211页。A. A. Али-заде,Фаэлаллах Рашид ад-Дин,Джами'ат-Таварих(苏联集校本),Тoм I,Часть 1,Мoсква,1965,p.261.
(70) A. C. Moule and Paul Pelliot,Marco Pol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Vol.1,London:G. Routledge and sons, 1938,pp.187-188.参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174页;高田英树译:《世界の記——〈東方見聞錄〉對校譯》,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13年,第165、169页。
(71) 参渡边健哉:《元大都形成史の研究:首都北京の原型》附表《元代皇帝の居处》,仙台:东北大学出版会,2017年,第289—301页。
(72) A. C. Moule and Paul Pelliot,Marco Pol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World,London:G. Routledge and sons, 1938,Vol.1,pp.187-188.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174页。马可·波罗所云“八月那个阴历月的第二十八日”,实际上指的是七月二十八日。参马晓林:《马可·波罗所记元朝洒马奶之祭——兼论马可·波罗在元上都的时间》,氏著《马可·波罗与元代中国:文本与礼俗》,上海:中西书局,2018年,第63—73页。
(73) 《析津志辑佚》,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21页。个别标点有改动。
(74) 《析津志辑佚》,第205页。
(75) 杨允孚:《滦京杂咏》卷下,知不足斋丛书本,第1b—2a页。
(76) 《元史》卷七七《祭祀志六·国俗旧礼》,第1924页。
(77) [日]今井秀周:《モンゴルの祭天儀式——モンゴル帝国から元朝の間について》,第11—12页。
(78) 刘晓:《元代公文起首语初探——兼论〈全元文〉所收顺帝诏书等相关问题》,《文史》2007年第3辑。
(79) [日]今井秀周:《モンゴルの祭天儀式——モンゴル帝国から元朝の間について》,第14页。
(80) 关于马驹断奶祭(gegün-ü sün-yi sačuli),参Walther Heissig,Mongolische volksreligiöse und folkloristische Texte,aus europäischen Bibliotheken,Wiesbaden, 1966,p.47.
(81) Paul Ratchnevsky, “Über den mongolischen Kult am Hofe der Grosskhane in China”, in Louis Ligeti ed., Mongolian Studies, Amsterdam, 1970, pp.417-443 (429).
(82) 参赛因吉日嘎拉著,赵文工译《蒙古族祭祀》,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1—154页。
(83) Henry Serruys, Kumiss Ceremonies and Horse Races, p.16.
(84) Antoine Mostaert, “L’《Ouverture du sceau》et les adresses chez les Ordos”, Monumenta Serica 1, 1935, p.335. Idem., Dictionnaire Ordos, Pekin, 1941, p.217a. Idem., “Sur quelques passages de l'histoire secréte des Mongols”,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13, No.3/4 (1950), p.311.
(85) Walther Heissig, Mongolische volksreligiöse und folkloristische Texte, aus europäischen Bibliotheken, Wiesbaden, 1966, pp.36-38, 211.
(86) Henry Serruys, Kumiss Ceremonies and Horse Races, pp.7, 11.
(87) 《元史》卷六三《地理志五·西北地附录》,第1574页。关于乌斯,参Louis Hambis,“Notes sur trois tribus de l'Yénissei supérieur:les Us,Qapqanas et Tälängüt”,Journal Asiatique 245,1957:25-36.韩儒林:《元代的吉利吉思及其邻近诸部》,《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1期,收入氏著《穹庐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35—382页。
(88) Peter Simon Pallas, Sammlungen historischer Nachrichten überdie mongolischen Mngolischen Völkerschaften, vol.1, St. Petersburg, 1776, p.378.
(89) Marzanna Pomorska, “Month Names in the Chulym Turkic Dialects-Their Origin and Meaning”, Studia Linguistica Universitatis Iagellonicae Cracoviensis 128 (2011), pp.127-144 (132-134).
(90) 《柯尔克孜族简史》编写组:《柯尔克孜族简史(修订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223—224页。
(91) 伊学:《哈萨克族礼俗调查》,赵嘉麒主编:《哈萨克文化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16页。有的地方每年五月初举行。参耿世民:《哈萨克文化述略》,《内亚文史论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390页。
(92) 参Igor de Rachewiltz,“Heaven,Eart hand the Mongols in the time of Činggis Khan and His immediate Successors(ca.1160—1260)—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pp.123-124,129-130.
(93) 蔡美彪:《元代白话碑集录(修订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第30、40、51、53、58页。
(94) 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二一,《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77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417页。
(95) 谢光典:《雍敦朵儿只班的元廷之行——以其自传为中心》,《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7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243—259页(254页)。
(96) 《元史》卷七三《祭祀志二·郊祀下》,第1827页。《永乐大典》卷五四五三引《太常集礼》,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第2504页下。
(97) 《元史》卷七二《祭祀志一·郊祀上》,第1792页;卷七七《祭祀志六·至正亲祀南郊》,第1909页;卷四一《顺帝纪四》,第869、928页。
(98) 《元史》卷七二《祭祀志一·郊祀上》,第1782页。
(99) 《元史》卷七二《祭祀志一·郊祀上》,第1799页。
(100) 《元史》卷七七《祭祀志六·国俗旧礼》,第1924页。
(101) 《元史》卷七二《祭祀志一·郊祀上》,第1781页。
(102) Paul Ratchnevsky, “Über den mongolischen Kult am Hofe der Grosskhane in China”, in Louis Ligeti ed., Mongolian Studies, Amsterdam, 1970, p.426.
(103) 《元史》卷七四《祭祀志三·宗庙上》,第1831页。
(104) [日]今井秀周:《モンゴルの祭天儀式——モンゴル帝国から元朝の間について》,第10页。
(105) 《元史》卷七二《祭祀志一·郊祀上》,第1781—1784页。
(106) [日]今井秀周:《北方民族の祭天儀式における拝礼方向》,《東海学院大学紀要》1,2007年,第9—12页。
(107) 《金史》卷三五《礼志八·拜天》,第827页。
(108) 王国维:《蒙鞑备录笺证》,第18b页。
(109) 张弘范:《淮阳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987年,第708页。
(110) 《析津志辑佚》,第204页。
(111) 马祖常:《石田文集》卷二《上京书怀》;卷五《次韵端午行》,《元人文集珍本丛刊》本,第539、588页。
(112) 傅乐淑:《元宫词百章笺注》,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第14页。
(113) Igor de Rachewiltz, “Heaven, Earth and the Mongols in the time of Činggis Khan and His immediate Successors (ca.1160—1260)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p.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