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一、业绩表现
2023年创业板新上市的110家企业营收稳步增长,归母净利润均值有所下降。2023年,创业板新上市的110家企业平均实现营业收入18.03亿元,同比增长2.75%;平均实现归母净利润1.37亿元,同比下降20.84%。营收方面,2020—2023年,这些企业中,90%的企业营收年复合增长率大于0,3家企业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分别为德福科技(66%)、曼恩斯特(75%)、湖南裕能(73.02%)。2023年创业板新上市企业中,营收在5亿~15亿元的共55家,占比50%;26家企业营收在5亿元以下,占比24%;16家企业营收在25亿元以上,占比15%,对110家创业板新上市企业总营收的贡献率达60%(见图2-4)。归母净利润方面,110家2023年创业板新上市企业在2022年均实现盈利,其中14家2022年归母净利润在0.5亿元以下,归母净利润在0.5亿~1亿元、1亿~2亿元、2亿~10亿元、10亿元以上的企业分别有48家、32家、15家、1家,占比分别为44%、29%、14%、1%(见图2-5)。
图2-4 企业数量分布(按2023年营业收入划分)
数据来源:万得,东吴证券研究所。
图2-5 企业数量分布(按2022年归母净利润划分)
数据来源:万得,东吴证券研究所。
创业板公司坚持走创新引领路线,研发投入占比较高。2024年4月30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2024年修订)》颁布,明确创业板定位,指出具体标准。该文件围绕创新性和成长性两个维度,从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研发投入金额、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等方面,设置了符合准确把握创业板定位实际需要的具体衡量指标,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吸引更多优质创新创业企业到创业板发行上市。具体来看,深交所支持和鼓励符合下列标准之一的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申报在创业板发行上市:(1)最近3年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不低于15%,最近1年研发投入金额不低于1 000万元,且最近3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不低于25%;(2)最近3年累计研发投入金额不低于5 000万元,且最近3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不低于25%;(3)属于制造业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或者数字经济等现代产业体系领域,且最近3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不低于30%。
根据万得统计数据,2023年创业板上市企业研发投入合计超过66亿元,平均每家上市企业研发投入约0.61亿元,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比重为5.68%,8%的企业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大于10%。其中,国际复材、中集环科、飞南资源、德福科技、长华化学、豪恩汽电、明阳电气、天键股份、德尔玛、美利信、泓淋电力、通达海、湖南裕能、格力博14家企业研发投入均超过1亿元。研发人员方面,创业板作为研发投入高地,其背后离不开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快速聚集和有力支撑。2023年在创业板上市的110家企业中,研发人员约1.9万名,平均每家企业研发人员约175名,研发人员数量占员工总数的比重均值约17%,其中有10家企业研发人员占比超过30%。
二、市值情况
2023年,小市值企业占主导,没有千亿元市值的企业在创业板上市。2024年6月14日,2023年在创业板上市的110家企业,总市值5 281亿元,其中78家企业市值在50亿元以下,占比71%,市值在50亿~100亿元、100亿元以上的企业分别有22家、10家,占比分别为20%、9%(见图2-6)。其中市值最大的企业为湖南裕能,该公司系国内主要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供应商,2023年6月14日,总市值为305亿元。
不同市值区间的企业合计营收和净利润在整体中所占比重较为均匀。2023年创业板上市企业中,市值在50亿元以下、50亿~100亿元、100亿元以上的企业分别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66亿元、512亿元、706亿元,在110家企业中所占比重分别为39%、26%、36%;平均营业收入分别为10亿元、23亿元、71亿元;分别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48亿元、34亿元、70亿元,在110家企业中所占比重分别为32%、22%、46%;平均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6亿元、1.5亿元、7亿元(见图2-7)。
图2-6 2023年创业板上市企业市值分布
数据来源:万得,东吴证券研究所。
图2-7 各市值区间企业的平均营收和平均归母净利润
数据来源:万得,东吴证券研究所。
三、上市标准选取
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后,上市标准更加多元,取消了“不存在未弥补亏损”的要求,拟上市企业可视自身情况,灵活选择“预计市值+净利润+营业收入”“预计市值+营业收入”等上市条件。2023年,创业板共上市110家企业,其中共有101家企业选择了创业板上市标准一,占比高达92%,9家企业选择了标准二,占比8%,暂无企业以其他标准过会。
创业板上市标准一,要求企业最近2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5 000万元(见表2-1)。与科创板上市标准一相比,创业板上市标准一直接去掉了市值不低于10亿元的要求,这给净利润达到最近2年为正且累计不低于5 000万元,但是市值上不去的企业带来了上市机遇,也充分显示了创业板对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的支持。
标准二改变了标准一中对净利润的要求,要求企业预计市值不低于10亿元,最近1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1亿元。对于利润不足的企业,标准二只考察市值和收入,凸显了注册制的特点。例如华大九天,从财务指标来看,2018年、2019年和2020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51亿元、2.57亿元和4.15亿元(见图2-8),年复合增长率为65.86%;同期净利润分别为4 851.94万元、5 715.77万元和1.04亿元,同期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 723.89万元、1 269.41万元和4 012.99万元(见图2-9),各期税收优惠和来自政府的补助收入之和占净利润的比例均在60%以上,利润依赖政府补贴。因此,标准二在运营能力方面设置了一定的门槛,仅要求净利润为正,给发行人的盈利能力留有一定空间。同时,标准二给前期需要大量研发投入的企业带来了机遇,如华大九天和广立微,2022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高达92.6%和190.4%。
图2-8 2018—2021年华大九天营业收入及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万得,东吴证券研究所。
图2-9 2018—2021年华大九天净利润及扣非归母股东净利润变化
数据来源:万得,东吴证券研究所。
表2-1 创业板与科创板IPO财务指标对比
数据来源:深交所,东吴证券研究所。
2023年2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统一了各市场板块注册制安排,将四大板块的市场定位清晰呈现,使得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以及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优质企业,可以选择合适的发行上市板块,提升了资本市场多样性。其中,创业板上市标准方面的主要变化有:(1)根据《关于未盈利企业在创业板上市相关事宜的通知》,“先进制造、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创业企业”可选择前述的创业板一般企业的“市值+收入”上市标准,这意味着符合条件的未盈利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政策的正式实施。(2)创业板红筹企业上市标准将此前“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的要求删除,将之前散布于多个文件的制度进行整合,主板、科创板、创业板相关规定得到统一。(3)对于表决权差异企业,创业板删除“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的要求,科创板与创业板上市标准一致,主板上市标准高于科创板与创业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