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当代科技艺术: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在上面小节所述的各种艺术中,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要素,那就是都源于对当代科技手段的创造性应用。科技变革日新月异,使得艺术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13]。而当代科技本身有着系统严谨的学科分支体系,因此,如果我们将这类使用科技手段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定义为“科技艺术”,无疑可以为对其的研究提供一种更偏科学线索的艺术观,并且有助于创作者按图索骥去学习和利用创作所需的科技手段。许多学者先后就“科技艺术”的概念发表了见解。如张燕翔于2007年出版著作《当代科技艺术》构建了科技艺术的理论框架,并先后5次获得省部级奖励,应邀为日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高校及俄罗斯国家当代艺术中心、中国科协、中国文联全国理论工作研究会等举办相关讲座与报告,并获得《人民日报》《中国科学报》《中央日报》及八大电视等重要媒体报道。张燕翔还论述了“科技艺术”在科普中的优势[14],并由于当代科技艺术对科普行业的影响而获得“典赞·科普中国2021”年度科普人物提名奖。彭湘[15]、邱志杰[16]、谭力勤[17]等学者也就科技艺术进行了探讨,中央美术学院于2019年成立科技艺术研究院[18],2022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力推下,科技艺术成为教育部新增本科专业。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实际上,几乎所有的艺术形态背后,都有着科学技术的支撑,如果认真推敲一下的话,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都离不开它诞生时所处时代的科学或技术,正如颜料化学、透视几何、银盐成像等。在一些艺术形态中,还包含较为复杂的科学或技术过程,如陶瓷烧制时的窑变本身也是一种复杂的化学过程。中国古代绘画及书法多是基于纸本创作,可以说,纸的使用是中国古代绘画创作不可或缺的存在,这里所说的纸,主要有宣纸、皮纸等,属于中国传统手工造纸,而用另外一个国人更熟悉的说法,则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也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四大古代科技之一。与此同时,四大发明中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将文学作品的传播带入了复制时代,使得叙事艺术可以大行其道,而版画这一艺术形式,其实也是基于印刷术才得以实现,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将小说或版画归为科技艺术。由此算来,包括版画在内的几乎所有的艺术都可以称之为科技艺术[19],但是这似乎又显得过于宽泛[20]。
但是一般来说,我们不会因为国画水墨画等艺术形式基于中国四大发明的造纸术而把它们分类到科技艺术中。这是因为,如果把任何涉及科学或技术的艺术形式都称为科技艺术,那么原有艺术学的几乎所有方面都会成为科技艺术的内容,带来“艺术就是科技艺术”这种多此一举甚至看起来像是“没事找事”的结论,从而导致“科技艺术”的概念过于宽泛而失去存在的必要性。
因此,对于“科技艺术”的内涵,需要一个更具合理性的界定,以使之更为合理并避免过于泛化。
早期,科学与技术是各行其道的。科学一词表示“通过研究获得的知识”[21],而“科学”一词在中国古代的意思,则是“科举之学”,清末洋务运动之后,西方科学传入中国,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被统称为“格致”,意为格物致知,1874年前后,日本学者西周时懋将Science翻译为“科学”,1893年,康有为把日语“科学”引入中文[22]。而与“技术”对应的Technology一词历史上长期以来被定义为“有用的技艺”。直到1930年,Technology指的还是工艺或技艺[23],因此“科技”一词在用于描述这个阶段的人类文明的时候,更多的是表示并列关系的科学与技术。
随着人类对科学探索及认识的深入,科学与技术二者之间开始出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局面。诸多新兴科学领域的发展也往往会带来新技术的产生或被用于进行技术的改进。这时,“科技”一词开始有了新的内涵,即“源于科学的技术”。
鉴于“科技”一词内涵的演变和发展,对“科技艺术”概念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是,放弃“科技”一词中科学与技术并称这一可能导致过于宽泛的方面,而只取当代语境下“科技”内涵中“源于科学的技术”这一方面,而这种“源于科学的技术”也是最近几十年来由于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产生的全新技术形态,它与过去更多被视为工艺并且缺乏科学认知指导的技术相比有着本质的差别。这样一来,科技艺术将只指代深入地应用了当代科技的方法和手段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即当代科技艺术。这也可以使得科技艺术这一概念在艺术学门类下,能够与其他已经流传已久的经典艺术和工艺美术之间在内涵上互斥,并且有明晰的界限,成为艺术学门类下的独特类型而不致引起混乱。
同时,从科学技术的学科体系来看,“源于科学的技术”也有着更清晰的分支结构,如果其中某些分支具有艺术创作的可能性,那么这样的分类也有利于创作者按图索骥,去学习和使用相关的科技手段开展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