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你要什么,我都给你
我曾在一次线下活动中碰到过一对德国夫妇,他们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当时我正在和其他父母讨论“为什么孩子结婚时,父母要给其准备一套房”的问题,在大家众说纷纭之际,那对夫妇提出疑问:“父母为什么要给孩子买房子,孩子的房子不应该由他自己去买吗?”
在场的很多父母听到这话后,纷纷大笑起来,理所当然地表示:父母这一辈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手上有钱为什么不能给孩子买房呢?
这让我想起中国传媒大学曾制作过的一则动画短片,名叫《巨婴》。作为一部典型的抨击“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动画短片,它折射出了很多家庭在教育下一代时的现状,许多父母也在影片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影片里男孩的父母对他溺爱到了极点。小时候,男孩只要一喊“妈妈,我想要这个,我想要那个”,父亲就会从钱包里拿钱给母亲,母亲就会去买。总之,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父母都会无条件满足。长大后,他手机不离手,所有的事情母亲都会帮他打理好,就连胡子长了,母亲都会帮他刮掉。
有一次,他想要一款VR眼镜,此时他的父亲已经去世,母亲靠变卖家产维持生计,已经没有办法再满足他的愿望。可是他不仅不体谅母亲,还为此大发雷霆。无奈之下,母亲掏出了自己的肾脏让儿子去换VR眼镜……
从小到大,这对父母对孩子提出的所有要求都有求必应,但是最后并没有换来孩子的感恩。甚至一直在父母的庇护下生活的孩子,离开父母后连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不具备。短片的最后,这个孩子钻进了已经去世的妈妈的身体里,非常魔幻却也无比现实。
在现实生活中,和这部动画短片中的父母相似的父母不在少数,我曾经就遇到过这样一位错把溺爱当成爱的父亲。
自从女儿出生后,他便抱着“女儿要富养”的心态和女儿相处,对女儿可谓是百依百顺,女儿提出的任何要求,他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满足。小时候,女儿喜欢逛动物园,他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带着女儿去逛动物园;长大后,女儿开始对物质有需求,喜欢名牌衣服、名牌鞋,门店上新一款他就给女儿买一款;后来,女儿开始学习钢琴,尽管有些吃力,但他还是掷重金给女儿买了一架钢琴……
可随着女儿渐渐长大,她想要的东西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贵。有一次,女儿提出想要和同学一起报名参加一个出国游学的夏令营,报名费大概需要10万元,父亲听完后面露难色,15年以来第一次拒绝了女儿。
让这位父亲没有想到的是,女儿不仅没有体谅自己的难处,反而开始大声抱怨起来:“我同学都去了,就我一个人不去,你有考虑过我的感受吗?我到时候该怎么和同学解释,难道说我们家没钱吗?连这一点小小的需求都不能满足我,你当初干吗要生下我?还不如直接把我扔河里。”
听到这样的话,父亲感到非常震惊,原先乖巧可爱的“小棉袄”怎么突然变成了眼前这样一个暴躁、虚荣的孩子。
有人说应该怪他的女儿不懂感恩,也有人说是因为他自己从一开始就不应该“打肿脸充胖子”,对孩子予取予求。
但归根结底,这都是溺爱种下的苦果。长久的溺爱会给孩子造成一种“自己是宇宙中心,所有人都必须围着自己转”的错觉,只要有一点要求没有被满足就会恼羞成怒,冲着父母大吼大叫。父母要明白,溺爱不是爱,反而是一种伤害,过于溺爱孩子不仅会让孩子变得恃宠而骄、狂妄自大,也会让自己深陷泥潭而无法自拔。
法国教育学家卢梭曾经说过:“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为了不让孩子成为一个不幸的人,也为了自己不遭到溺爱的反噬,父母应该要分清溺爱和爱的区别,理性地爱孩子。
为了强化父母的认知,帮助父母意识到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的益处,同时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于2021年10月23日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时代在不断发生变化,原先只依靠学校教育教育下一代的时代已经过去,当今时代越来越注重家庭教育。作为新时代的父母,我们首先应该转变教育理念,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与此同时保留中华民族历经千年、经久不衰的教育理念,新旧融合,融会贯通,打造亲密、和谐、友爱的亲子关系,促进家庭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