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高估的股票崩盘,很可能带来永久性损失
尽管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专业投资机构,都很少关注股票的内在价值,但它的重要性却是毋庸置疑的,原因有二:首先,它可以让投资者认识到,和购买整个公司的买方所支付的价款相比,股票的当前市价是否便宜;其次,它可以让投资者了解手中股票的价值是否被高估。如果你想不赔钱,这个高估的部分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1999 年年底,微软公司的股票市价飙升至新高 58.89 美元。在截至 1999 年的 7 年之间,微软公司的每股收益从最初的每股 8 美分飞涨到每股 70 美分,增长率达到了 775%。毫无疑问,这样的增长速度绝对令人难以置信。但是,在 1999 年年底时,它的股票真的能达到 84 倍于收益这样一种价值吗?显然不能。
在随后 6 年里,微软公司的每股收益继续增长 87%,达到了 1.31美元。尽管这仍然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增长率,但是和微软公司在整个 20 世纪 90 年代所经历的飞速增长相比,这个数字还是要逊色得多。最终,到了 2006 年的第一季度,微软公司的股票交易价格大幅跌落到只有 1999 年 12 月 31 日的一半,而市盈率也从高于75%的峰顶跌落到只有 20%左右。显然,对于在 1999 年年底购买微软公司股票的投资者来说,他们的确拥有一家伟大公司的股票,但是要收回老本恐怕还要等上很多年。
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路易斯·洛文斯坦(Louis Lowenstein)对此进行了调查。他想知道的是,到底有多少专业投资者在1999—2003 年的“金融风暴”中幸免于难。在此期间,纳斯达克综合指数(Nasdaq Composite Index)大起大落、先涨后跌,但最终实现反弹的却寥寥无几。到底是哪些基金经理最终逃脱了这场由盛而衰的灾难呢?事实证明,只有那些远离高科技、电信和媒体股或是安然(Enron)、世通(WorldCom)的投资者,才是最终的幸运儿。(颇具讽刺意义的是,这些热门股恰恰是当时无数投资者心目中的宠儿。)
那么,他们究竟是怎么做的呢?洛文斯坦发现,和所有主要美国股票指数相比,10 种价值型共同基金的年综合收益率要高出10.8%,而在这 10 种基金中,只有一家基金持有上述的所谓热门股,而且持有期限非常之短。
显然,当时的热门股绝对不是按内在价值原则确定的,但这10 种基金却一直坚守价值投资原则,结果不仅让股东避免了巨额亏损,甚至是在连指数基金都一样赔本的情况下,让自己的股民大赚一笔。
2000 年 8 月的《财富》(Fortune)杂志上出现了一篇名为《10年不倒的 10 只股票》的文章。他们所推荐的 10 只股票(文中把这些股票描述为“拿在手里就可以不管不问”,但能让你“一劳永逸,安享晚年”的股票)分别是博通(Broadcom)、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安然、基因泰克(Genentech)、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诺基亚(Nokia)、北电网络(Nortel Networks)、甲骨文(Oracle)、悠景科技(Univision Technology)和维亚康姆(Viacom)。
洛文斯坦发现,到 2002 年年底,这 10 种股票的平均亏损率为 80%。即便是大盘在 2003 年出现反弹之后,总亏损率依然达到了 50%。如果你不在乎住着帐篷、吃着冷罐头度过退休生活的话,购入这些股票倒也无妨。
为什么说内在价值如此之重要呢?难道说,股价的涨跌与其内在价值毫无干系吗?股票价格更多时候是偏离其内在价值的,这自然是不争的事实。有些投资者喜欢借助股价趋势去把玩市场,我们称之为“大势投资”。当一种股票处于上涨期时,他们就会顺势买入,并且希望能在下跌前及时出手。但是,这样一种投资策略所需要的知识和预见力,也许只有神仙才有,绝非普通人所能做到。
内在价值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让投资者充分利用股票定价的暂时性偏差。如果一种股票的市场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市场最终必将认识到这一偏差的存在,并促使市场价格上升到反映其内在价值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也可以选择按其内在价值进行出售,而公司掠夺者(corporate raider,在一些公司股票价格下跌时,通过购入其股票而进行恶意公司收购)也有可能趁此大肆买入股票,以基本反映公司内在价值的价格进行公司收购。
一旦股票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它就有可能让人们陷入“皇帝的新装”之中,对眼前的危机视而不见。2000 年春天的股票市场就可以让我们对此略见一斑:当时,所有高科技股、媒体股或是电信股都在扶摇直上,股票泡沫充斥了整个市场,并且日渐膨胀。实际上,投资者都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新生代的网络股根本就不可能演化成真正的行业,更不可能创造真正的利润,去承载如此之高的股票价格。
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转瞬之间,市场就对这些被视为“必不可少”的股票进行了大幅重估,其股价就此一落千丈。
这种股票市场对高估值股票进行重估所产生的结果,格雷厄姆和我称之为“永久性资本损失”(Permanent Capital Loss)。对一个普通的公司而言,如果其股票正处于常规性下跌,那么你可以高枕无忧地认为,股票价值依然能抵得上你的投资,而且总有一天,价格肯定要再度反弹。但是如果一种股票的价值一直被市场高估,那么当其股价崩盘时,历史告诉我们:重返以前被高估的价格几乎是不可能的。
对那些以每股 140 美元购买捷迪讯光电(JDS Uniphase)股票的投资者来说,面对今天只有每股 2 美元的惨淡现实,他们还有可能看到手中的股票重返 140 美元吗?历史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这已经成为不可恢复的永久性资本损失。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20 世纪 90 年代的互联网泡沫就是眼下最有代表性的例证。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曾经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当时,投资者一窝蜂地追捧那些被标榜为“漂亮 50”(Nifty Fifty)的成长型大公司,以至于其股价高得令人不可思议。尽管这些股票大多以实体业务为主,严格区别于 20 世纪 90 年代的虚拟型网络股,但亏损率依然超过了 70%。
注:①最初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福布斯》杂志的一个脚注,此后成为“最值得拥有的股票”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