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影随“形”:乳腺癌患者放疗指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01 这6点让你更懂乳腺癌

乳腺癌是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形势如此严峻,公众对乳腺癌的认知却不乐观,对于乳腺癌治疗方法的了解更是匮乏。

在现实生活中,乳腺癌是一个我们无法避免却又很难直视的话题。

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确诊癌症患者高达1930万人,死于癌症的人高达1000万。其中,约七成的死亡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乳腺癌更是首度超越肺癌,成为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乳腺癌是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形势如此严峻,公众对乳腺癌的认知却不乐观,对于乳腺癌治疗方法的了解更是匮乏。

乳腺位于皮下浅筋膜的浅层与深层之间,是一种人体器官,主要由输乳管、乳腺小叶和腺泡组成。乳腺癌是源于乳腺组织的恶性肿瘤。如果按照组织学分类,乳腺癌分为原位癌和浸润癌,后者又包括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髓样癌等。我们平时最常见的是浸润性导管癌,它在全部乳腺恶性肿瘤中的占比为70%以上。

在从事乳腺癌临床工作的20多年里,我见过的最年轻的乳腺癌患者只有18岁。得知自己患上乳腺癌时,她看上去并不害怕,十分懵懂,她的家人反而比她更害怕、焦虑、无助。

多数乳腺癌患者为40~60岁,正值壮年,在家庭、职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旦病倒,会对家庭、社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我的一个患者李女士,50岁出头,是某知名公司的部门经理,也是一个三口之家的母亲。当她得知自己患有乳腺癌时,她的第一反应是震惊和不相信:“我经常做体检,也很关注自己的饮食。”冷静下来后,她只能面对现实。然而,还有一个更加让她伤心的现实——她根本“没时间”生病。

换句话说,生病对她来说,成本太大了。在家庭中,她是那个组织家庭活动、活跃家庭气氛、确保每位家庭成员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关键角色。在工作中,她是一名出色的领导,有超过30名员工每天向她汇报工作,并且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会议等她主持。在社区,她是一个活跃的志愿者,小区里的人都叫她“热心肠的李大姐”。而突然袭来的乳腺癌,或许会将这一切统统打碎。

精神病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提出,人在面临悲伤时会经历否认、愤怒、讨价还价、绝望和接受五个阶段,这也是大部分乳腺癌患者得知自己患病以后的情绪反应过程。

李女士也是这样,开始时觉得自己注重养生、不可能得癌症(否认),然后备感愤怒、绝望,最后只能无奈地接受现实。

每次面对患者这样的心路历程,作为一名肿瘤放疗科的医生,我都很想做些什么,以让刚确诊恶性肿瘤的病人更早、更快地与自己和解,然后理智面对治疗,早日回归健康和美丽。

以下6个关键点是我最想提醒大家的。也许,很多人都知晓乳腺癌的一些基本常识,但这6点很少有人知道。

一、早期筛查十分重要

很多人认为,除非有乳腺癌家族史,否则不需要定期进行乳腺检查。实际上,早期乳腺癌的临床治愈率可达90%甚至以上,通过早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大大提高乳腺癌的治愈率。

二、男性也会得乳腺癌

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高于男性,这是事实。但男性也有乳腺,也可能患乳腺癌。然而,男性乳腺疾病常常被忽视,导致男性乳腺癌往往在较晚阶段才被发现。如此,男性乳腺癌在治疗上困难重重。本书重点讲解女性乳腺癌治疗的相关知识。

三、生活方式与乳腺癌的发生息息相关

纵然一些乳腺癌的发生与易感基因的突变有关,然而饮食、运动、体重管理等在乳腺癌的预防中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这一点经常被大众忽视。好的生活方式是预防乳腺癌安全、廉价、可行的策略,戒烟戒酒、坚持锻炼、健康饮食或许才能真正让我们远离疾病。

四、治疗后可能存在长期影响和后遗症

乳腺癌的治疗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长期影响,比如淋巴水肿、神经痛、骨密度降低等。很多患者或亲属以为切除病灶就万事大吉,往往会忽视后遗症。现实生活中,这些后续疾病因人而异,其发生程度与表现不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也不同。

五、年轻女性患乳腺癌的概率增加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强,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递增。甚至有研究表明,乳腺癌的发病人群正在逐步年轻化”。许多人或许认为,乳腺癌是中老年女性才可能得的疾病,事实上,年轻女性也可能患乳腺癌。

六、乳腺癌常伴“心理劫”

作为女性群体中最多发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给患者的身体、心理、家庭和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是深远且多维的。乳腺癌是一种身心疾病,在其发生、发展、治疗及转归过程中,患者有可能遭遇心理上的“劫难”。在乳腺癌诊疗期间,手术、化疗、放疗等会导致患者身体疼痛、疲劳,或体形发生变化,以致引发焦虑、抑郁、自尊心受损等问题。治疗也可能导致工作中断、家庭关系紧张和日常活动受限。除了需要生理层面的治疗,乳腺癌患者还需要一定程度的心理治疗和情感支持,以应对与癌症相关的心理压力。

人人知晓疾病很可怕,殊不知,不了解如何应对疾病更可怕。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这6点。对抗乳腺癌不应该是医生或患者单打独斗,医患互助才是战胜疾病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