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之辩
唐朝初年,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他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将《兰亭序》尊为“天下第一行书”。
第二件事,命当朝书法家钩摹数本,分发给大臣。
第三件事,把《兰亭序》真迹选入殉葬品。
唐太宗做的这三件事,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
比如复制摹本。唐太宗命当朝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冯承素等临摹复制《兰亭序》,尤以冯承素双钩的“神龙本”为精。
那么,就有了一个疑问,我们看到的《兰亭序》是真是假?有多少真多少假?
有一种说法是《兰亭序》真迹埋葬在唐太宗的九嵕山昭陵,但疑似被温韬盗掘,不知所终。但近年考古仪器勘测,“昭陵被盗之说”尚未发现明确证据;另一说,《兰亭序》陪葬在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的梁山乾陵,考古发现,乾陵地宫至今尚未被盗掘……所以,《兰亭序》真迹是否尚在人间,依然是未解之谜。
正是因为有这些疑团,史上最激烈也是最大规模的“兰亭序辩”于1965年拉开大幕。
先不说这场辩论的结果如何。即便后世看到的《兰亭序》不是真迹,也丝毫不影响它在书法江湖的地位。不信你看乾隆爷对它的评价。
《兰亭序》论辩第一回合
〇“踢馆方”
主攻手:郭沫若
助攻手:启功、宗白华、史树青等十人
观点: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不是“书圣”王羲之写的,连这篇文章本身也是假的。这是隋代智永禅师亲手炮制出来的。
证据:刚出土的两块晋代墓志,《王兴之夫妇墓志》《谢鲲墓志》和王羲之所处时代相同。不仅如此,墓主人王兴之还是王羲之的从兄弟。有图有真相。
参考墓志上的文字,似《兰亭序》这样成熟的行楷笔法,是王羲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〇“守擂方”
代表:高二适
助攻手:没有实质性输出
观点:对方说得都不对。
反证:考古证据没问题,但是对方辩手的研究方法有问题。
刻在石头上的文字是郑重的雕刻体,写在纸上的文字是自然的书写体。同一时代多种书体并存,刻体、写体差异巨大。若要比较,也该和王羲之的手札尺牍、《丧乱帖》《孔侍中帖》比,这才有同类可比性。
何况唐太宗时期大量的王羲之真迹尚存于世。唐太宗撰写《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一个字一个字筛选,花了二十五年功夫,刻制成碑文。里面的二十多个字都出自《兰亭序》,整体风格浑然一体。
比如这个“群”字,出处就是《兰亭序》里“群贤毕至”的“群”。是不是一模一样?
《兰亭序》论辩第二回合
第二回合,“踢馆方”换了思路,釜底抽薪,采取迂回策略,攻击《兰亭序》文章内容。
“踢馆方”证据1:“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句话里“天朗气清”这四个字大有问题。
这个词是写秋天时才用的,但你春天开“派对”也用了这个词,如此没文化,必定是造假。
“守擂方”反证1:不论春秋季,但凡晴朗少雨,天高云淡,皆可称“天朗气清”。《晋书》写着“永和九年春,三月大旱”。不好意思,你读书太少了。
“踢馆方”证据2:兰亭雅集,是朋友欢聚的大“派对”。大家做了几十首开开心心的诗,王羲之最后打包做总序,却写了一堆“死”“悲”“痛”。
如此败兴唱反调,说明这就是一篇假作文。
“守擂方”反证2:少见多怪。王羲之手札里大量的“病”“亡”“哀”“痛”,千百年来见怪不怪,大家都没尴尬,尴尬的只有你自己。
最终,这场辩论以郭沫若放下身段表态告终。
郭沫若的表态如下:
第一,可以等以后考古挖出更多证据后再慢慢推敲。
第二,即便《兰亭序》不是王羲之本人写的,我也不否认它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艺术价值。
诚如郭沫若所言,《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的艺术价值,不会因是否为王羲之真迹而减损分毫。
但愿将来在武则天的乾陵开启之日,会看到《兰亭序》原作尚在人间,盛世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