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与产业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深层煤岩损失气计算新方法

邓泽1,2 李五忠1,2 孙粉锦1,2 李亚男1,2 余喆1,2 王雪帆1,2

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2.中国石油集团非常规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摘要:煤层含气量是储层评价和开发指标预测的关键参数,目前常用的USBM法无法准确获取深层煤岩的损失气量。为了探索适用于深层煤岩取心含气量测试新方法,引用煤岩经典的双孔双渗理论模型,考虑解吸过程中含水饱和度、温度等对气体产出的影响,基于鄂尔多斯东缘本溪组8号煤P1样品现场解吸获得的实测数据,开展含气量测试全过程仿真计算。研究表明:①对P1样品采用新方法计算的损失气为12.8m3/t,损失气占比33.3%。其中井筒提升损失了9.7m3/t,占比25.2%,地面暴露期间损失了8.1m3/t,占比8.1%。现场实测解吸气为23.54m3/t,含气量总计36.37m3/t。②USBM法不适合长时间散失的深层煤岩损失气计算。以至井筒一半时刻为损失起算时间,采用60min以内实测数据进行线性回归获得损失气13m3/t,总气量为36m3/t,损失气受回归数据点控制。结合等温吸附计算的该样品原位最大吸附能力25.16m3/t,推测原位为超饱和吸附状态,含游离气,且一开始提升就发生逸散。因此应以开始提升时刻为损失起算时间,采用60min以内实测数据进行线性回归获得损失气25.93m3/t,USBM计算结果明显偏大且不合理。③P1样品中游离气含量为11.21m3/t,占比30.8%,吸附游离比例解吸7∶3;装罐解吸损失气以游离气逸散为主,样品开始自然解吸时,吸附气已逸散20.30%,游离气逸散63.15%;解吸至7h左右,累计解吸气产出66.9%,累计游离气产出94.31%。深层煤岩损失气计算新方法,也可在页岩含气量测试中应用。

关键词:煤岩页岩;损失气;游离气;仿真;吸附游离比例

页岩含气量是含气性评价、资源储量计算、甜点评价的核心参数之一。目前国内页岩含气量获取方法主要有两大类: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是指现场解吸法,按照解释方法主要分为4类:USBM法[1]、多项式拟合法[2]、Smith-Williams法[3]、Amoco曲线拟合法[4];间接法包括等温吸附法、测井解释法和地震解释法等。直接法中的USBM法是煤岩含气量测试的常用方法,国内主要执行标准是GB/T 19559-2008《煤层气含量测定方法》。USBM法假设煤样为球形颗粒、气体在煤样中为菲克扩散,忽略水相及渗流作用影响,则可推导得出解吸气量与解吸时间的开方近似为线性关系。以标准状态下累积解吸量为纵坐标,总时间的平方根为横坐标作图。在解吸气量与总时间的平方根的图中,反向延长线与纵坐标轴的截距的绝对值为损失气量。总时间是解吸时间与损失时间之和,其中损失时间是开始解吸到密封装罐的时间,开始解吸时刻假设是提升到井筒一半的时刻。

深层煤岩或页岩,取心时岩心在井筒中提升时间长,导致损失气量很大。很多学者从实验仪器、损失气校准方法和测试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意义的改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现场解吸的精度。但是这些改进主要是为了提高解吸气的测试精度,对于损失气的拟合是否合理无法验证,更无法进一步解决,且仍然沿用USBM方法,损失气量占到含气量的20%以上,使得测试结果饱受质疑。

近年来,很多学者在提高损失气计算可靠性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周尚文等(2018)对比分析了USBM直线回归法、多项式回归法、Amoco曲线拟合法对页岩损失气的影响,认为USBM直线回归法虽然理论基础简单,但其适用性更强,计算结果更为合理[6]。但笔者认为采用三阶或四阶多项式拟合法较为随意,且缺少理论根据。赵群等(2013)认为指数递减法对整个测试区间内的实测数据拟合效果最好[7]。姚光华等(2016)分析了USBM对深层页岩气的适用性,认为对于正常压力系数的气藏,损失气计算时间偏早,会导致损失气计算结果偏大;而对于异常高压气藏,损失气计算时间偏晚,则可能导致损失气计算结果偏小[8]。也有学者从选取实验点数、优化开始解吸时刻等方面讨论了提高损失气拟合精度的对策与方法[9-13]

需要注意的是,USBM法是基于单孔隙模型的、针对吸附气体、扩散速率假设恒定的解吸扩散方程的简化解析解,其适用条件是:①损失气量不超过20%,即损失时间不能太长;②只有吸附气,即不能含游离气;③取心过程温度变化不大。浅层煤岩取心一般采用绳索取心的方式,提升速度快,气体散失时间通常较短,USBM法应用效果好;而深层煤层气一般是钻杆常规取心,提升速度非常慢,通常需要6~8小时,气体散失时间较长。而且,深层煤储层温度高,整个取心过程中温度变化大,扩散速率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函数,另外深层煤岩中可能含有一定的游离气。因此,深层煤层气赋存状态及取心参数的巨大差异性可能导致USBM直线回归法计算结果与实际含气量数据偏差较大。

为此,本文采用直接法的实测解吸数据,引用煤岩经典的双孔双渗理论模型,考虑了整个解吸过程中含水饱和度、温度对气体产出的影响,开展含气量测试全过程仿真,当仿真结果与实测解吸数据达到拟合要求时,认为仿真可以代替完整的解吸过程,从而得到损失气量和总含气量。

一、实验样品与实验方法

(一)实验样品

大宁县和吉县位于山西省西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晋西褶曲带,东部与吕梁山脉接壤,西部横跨黄河与伊陕斜坡构造带相连,南部相接于渭北隆起。研究区内构造复杂,煤岩储层受断裂构造影响较大,且构造区内正、逆断层发育,直接影响了煤岩储层的储集性,使得储层储集性变差。

研究区开发潜力巨大,煤层气资源探明储量超过1438×108m3,主要含煤层系为下二叠统山西组的5号煤层和下二叠统太原组的8号煤层,本文选取P1井的下二叠统太原组8号煤层的P1样品进行实验和分析。P1样品(如图1所示)为原生结构煤,宏观煤岩类型为半亮型煤,割理较发育,含镜质条带,贝壳状断口。P1样品详细参数如表1所示。

图1 P1样品全貌

表1 样品P1基本参数表

续表

(二)实验方法

1.现场含气量测试

现场含气量测试参照GB/T 19559-2008《煤层气含量测定方法》执行。样品装罐密封后立刻开始测量,以不大于5min间隔测满1h,然后以不大于10min间隔测满1h,再以不大于15min间隔测满1h,再以不大于30min间隔测满5h,累计测满8h。连续解吸8h后,每间隔一定时间采集相关数据,直至解吸终止。解吸数据的采集最早采用手动量筒(如图2所示),近年来出现了高精度流量计、自动“U”型量筒测量、脉冲旋转测量等多种方法,自动化程度和测试精度进一步提高。P1样品现场解吸数据如表2、图3所示,解吸曲线如图4所示。

图2 手动量筒示意图

图3 自动化含气量测量仪器

表2 解吸数据表

续表

图4 样品P1解吸曲线

2.其他基本参数测试

等温吸附参照GB/T 19560-2008《煤的高压等温吸附试验方法》执行,工业分析参照GB/T 30732-2014《煤的工业分析仪器法》执行,真相对密度测试参照GB/T 23561.2-2009《煤和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测定方法》第2部分:煤和岩石真密度测定方法执行,煤的孔隙度、渗透率和基质渗透率参照GB/T 29172-2012《岩心分析方法》执行。样品分析测试在中国石油集团非常规油气重点实验室完成。

3.损失气模拟物理模型

煤中含有大量微小的孔隙和尺寸相对较大的裂缝。微小孔隙系统的存在,使煤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及很强的吸附能力,但渗透率很低;裂缝系统的孔隙度较小,储集能力小,但其渗透率相对孔隙系统来说很大。由此可见,煤具有典型的裂缝—孔隙双重孔渗结构,同时考虑到煤层中含有液相和气相两种相态,因此,煤的物理模型可以简化为裂缝—孔隙双孔双渗两相的计算模型,比照Warren-Root模型,如图5所示。

图5 双孔双渗Warren-Root模型

4.损失气模拟数学模型

(1)模型基本假设

①煤层气在裂缝中以游离态存储,在基质中以游离态和吸附态存储;

②煤岩基质孔隙中的吸附解吸过程视为瞬间达到平衡状态,不随时间变化,是关于压力的函数,满足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

③煤层气岩心在提升过程中,温度随岩心深度的变化而不同;

④从煤岩基质孔隙中流入裂缝的流动方式为滑脱扩散流动,裂缝中的气体流动方式为渗流,满足达西定律;

⑤采用Warren-Root模型,流体从基质流向裂缝为拟稳态窜流,并且气体可通过裂缝和孔隙流出岩样;

⑥煤岩中基质和缝隙中存在水和煤层气两种流体,且水不可压缩,气体可压缩,气体压缩因子和黏度随温度和压力变化而变化,忽略重力和毛管力的影响;

⑦气藏不考虑构造影响,基质和裂缝均质且各向同性;

⑧流体在孔隙中流动存在启动压力梯度;

(2)渗流方程

排水降压过程中,当储层压力降低到临界解吸压力后,气体不断解吸,当裂缝中水的含气量达到饱和状态后,气体便形成连续流动,达到两相渗流阶段。低透气性煤层瓦斯在低速渗流时出现非Darcy渗流的现象,这是由于甲烷分子受煤岩骨架表面分子力作用,在煤层孔隙介质中渗流时,流动压力达到启动压力时才能发生流动,包含非Darcy渗流现象的渗流形式,基岩系统中气体和水渗流、裂缝系统中的气相和水渗流,渗流速度分别为:

基质水相:

基质气相:

裂缝水相:

裂缝气相:

其中,vwvwm为裂缝系统水相和基质水相流动速度;vmvf分别为基岩系统和裂缝系统中气体流动速度。当压力梯度|▽pwm|<λm时,vwm=0;当|▽pm|<λm时,vm=0;当|▽pw|<λf时,vw=0;当|▽pf|<λf时,vf=0;μwμg分别为水和气体黏度,mpa·s;pmpwm分别为基质中气体和水的压力,pfpw分别为缝隙中气体和水的压力,MPa。km为基质的绝对渗透率,kamwkam为基质中水相和气相的有效渗透率或相渗透率;krmwkrgm分别为基质中水相和气相的相对渗透率,满足。而kamw+kamkmkrwm+krgm≠1。kf为裂缝绝对渗透率,kwkg分别为裂缝中水相和气相的有效渗透率或相渗透率;krwkrg分别为裂缝中水相和气相的相对渗透率,满足。而kw+kgkfkrw+krg≠1。分别为基质系统中和裂缝系统中的启动压力梯度,Pa/m;

(3)连续性方程

基质、裂缝系统中水气连续性方程:

基质水相:

基质气相:

裂缝水相:

裂缝气相:

其中,ρmρf分别为基质和裂缝中气体密度,Kg/m3ρw为水的密度,Kg/m3φmφf分别为基质孔隙度和裂缝孔隙度,无因次。

为基质到缝隙之间气体的窜流,为基质到缝隙之间水的窜流。为窜流系数,LxLyLz分别为xyz方向裂缝的间距。

为煤岩样品煤层气的解吸气量,满足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其中V0为气体摩尔体积,m3/mol;VL为Langmuir体积,M3/t;pL为Langmuir压力,PLMg为气体摩尔质量,Kg/mol。

sgsw分别为裂缝中气相和水相的饱和度,满足sw+sg=1。sgmswm分别为基质中气相和水相的饱和度,满足swm+sgm=1。

(4)基质和裂缝中气体的状态方程

基质气相:

裂缝气相:

其中,zmpm),zfpf)为基质和裂缝中气体压缩系数,分别为基质和裂缝中气体压力的函数。R=8.314×103Pa·m3为气体常数,T为绝对温度。

依据

基质和裂缝中的毛管力方程为:

基质:

裂缝:

其中,pcmswm),pcsw)分别为基质和裂缝中的毛管力,分别为基质和裂缝中含气饱和度的函数。

若忽略毛管力,由式(11)和式(12)可得pm=pwmpf=pw。考虑水的不可压缩性,即ρw为常数。

(5)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煤岩样品煤层气解吸过程的初始条件:

煤岩样品煤层气解吸过程的边界条件:

其中,p0=ρwgH+pair为初始解吸时刻的煤岩样品中煤层气的压力,g=9.8m/s2为重力加速度,H为初始解吸时刻的煤岩样品所处的地层深度,pair=0.1013MPa为大气压力,ρw=1000Kg/m3为水的密度。pc=ρwgh+pair为煤岩样品提升过程中周边静水压力,h为煤岩样品提升过程中所处的地层深度。sgm0sg0分别表示初始时刻基质孔隙和缝隙中的含气饱和度。

(6)方程的求解

采用全隐式有限差分法求解基本方程。

二、结果与讨论

(一)不同方法损失气计算结果对比

图6 仿真数值计算结果

图7 不同方法计算结果对比

表3 USBM与仿真数值模拟结果对比

从图6、图7和表3可以看出:①P1样品新方法计算的损失气为12.8m3/t,损失气占比33.3%。其中井筒提升损失了9.7m3/t,占比25.2%,地面暴露期间损失了8.1m3/t,占比8.1%。现场实测解吸气为23.54m3/t,含气量总计36.37m3/t。②USBM法不适合长时间散失的深层煤岩损失气计算。以至井筒一半时刻为损失起算时间,采用60min以内实测数据进行线性回归获得损失气13m3/t,总气量为36m3/t,损失气受回归数据点控制。结合等温吸附计算的该样品原位最大吸附能力25.16m3/t,推测原位为超饱和吸附状态,含游离气,且一开始提升就发生逸散。因此应以开始提升时刻为损失起算时间,采用60min以内实测数据进行线性回归获得损失气25.93m3/t,USBM计算结果明显偏大且不合理;③P1样品中游离气含量为11.21m3/t,游离气占比30.8%,吸附游离比例解吸7∶3;装罐解吸损失气以游离气逸散为主,样品开始自然解吸时,吸附气已逸散20.30%,游离气逸散63.15%;解吸至7小时左右,累计解吸气产出66.9%,累计游离气产出94.31%。

(二)解吸过程中吸附气和游离气比例

根据模拟结果可得到吸附气和游离气产出情况(如图8所示)。

图8 解吸过程中游离气和损失气比例变化

(三)损失气影响因素分析

图9分析了裂缝渗透率、基质渗透率、形状因子、初始含气饱和度对气体产出的影响,可以得出:①在样品尺寸比较小的情况下,裂缝渗透率变化对样品解吸气量的影响随时间变化不大。②岩样在提升过程中,等效基质渗透率对样品的气体释放速度影响比较大,当等效基质渗透率比较大时,在初始阶段气体的释放速度快,损失气量大,残余气量小;当等效基质渗透率比较小时,在初始阶段气体的释放速度相对较慢,损失气量相对较小,残余气量相对较大。③形状因子对样品的排气速度影响比较大,与等效基质渗透率相似。④解吸深度越深,总的含气量越大,气体的释放速度也越快。这主要由岩样的Langmuir曲线决定。

图9 不同参数敏感性分析图

(三)结论

(1)引用煤岩经典的双孔双渗理论模型,考虑了整个解吸过程中含水饱和度、温度对气体产出的影响,开展含气量测试全过程仿真,提供了一种深层煤岩损失气计算新方法。

(2)以P1样品为例,采用新方法计算的损失气为12.8m3/t,损失气占比33.3%。其中井筒提升损失了9.7m3/t,占比25.2%,地面暴露期间损失了8.1m3/t,占比8.1%。现场实测解吸气为23.54m3/t,含气量总计36.37m3/t,吸附游离比例解吸7∶3。USBM法计算深层煤岩损失气结果偏大。

(3)仿真模拟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尚未经过有效检验,需结合保压取心和损失气物理模拟实验进一步优化该方法。

参考文献

[1]Kissell,FNMeculloch.ELDER CH. Direct method of determining methane content of coalbeds for ventilation design[R]. Washington;U.S.Bureau of Mines Report of Invstiegations 7767,1973.

[2]E Shtepani,LA Noll,LW Elrod,PM Jacobs. A New Regression-Based Method for Accurate Measurement of Coal and Shale Gas Content[J]. SPE Joural,2010,13(2):359-363.

[3]Smith D M,Williams F L Direct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e methane content of coal —A modification[J].Fuel,1984(63):425-427.

[4]Yee,D,Seidle,JP,Hanson,WB.Gas sorption on coal and measurement of gas content[Z]. Hydrocarb.Coal AAPG Stud.Geol.1993(38):203-218.

[5]Bertard C,Bruyet B,Gunther J.Determination of desorbable gas concentration of coal(direct metho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 Geomechanics Abstracts,1970,7(1):51-65.

[6]周尚文,王红岩,薛华庆,等.页岩含气量现场测试中损失气量的计算方法对比分析[J].中国科技论文,2018,13(21):2453-2460.

[7]赵群,王红岩,杨慎,等.一种计算页岩岩心解吸测试中损失气量的新方法[J].天然气工业,2013,33(5):30-34.

[8]姚光华,王晓泉,杜宏宇,等.USBM方法在页岩气含气量测试中的适应性[J].石油学报,2016,37(6).

[9]唐颖,张金川,刘珠江,等.解吸法测量页岩含气量及其方法的改进[J].天然气工业,2011(10).

[10]刘洪林,邓泽,刘德勋,等.页岩含气量测试中有关损失气量估算方法[J].石油钻采工艺,2010(S1).

[11]郝进,姜振学,邢金艳,等.一种改进的页岩气损失气含量估算方法[J].现代地质,2015(12):1475-1482.

[12]刘刚,赵谦平,高潮,等.提高页岩含气量测试中损失气量计算精度的解吸临界时间点法[J].天然气工业,2019,39(2):71-75.

[13]魏强,晏波,肖贤明.页岩气解吸方法研究进展[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5,26(9):1657-1665.

作者简介:邓泽(1982—),男,山西运城人,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实验测试与储层评价工作。Tel:010-69213353,18031622626;E-mail:dengze@petro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