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城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在数字化、城市化、区域一体化和国家、区域、城市竞相发展的时代,在我国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总结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探讨城市经济发展的规律,丰富和完善城市经济学的结构框架与理论体系,能够为我国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也有助于中国式区域与城市经济协同发展新格局的构建。
本书基于“城市+经济学”的逻辑思路,遵循城市产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城市空间资源的生产、配置、流通、消费的经济效益及其优化为主线,以区域与城市经济理论为支撑,以我国区域与城市经济发展实践及其经济成效为素材或案例进行系统阐述,突出中国式城市经济学特色,融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十四五”规划等文件中的重大战略与政策内容,注重思政,“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以求达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统一,打造文科专业教育的中国范式。
具体而言,本书有以下三大特点:
1.立足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与城市发展战略,为高校和社会经济实践服务
本书在阐述中突出我国城市经济研究的创新特色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成就,如数字经济与我国城市的产业数字化转型、智慧城市和新城建政策、我国的韧性城市建设与运行成就、城市化和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城市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城市与区域的协同发展等,特别论述了城市群发展、都市圈经济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前沿理论与发展成果,如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等协同发展的重大成果等,致力于服务高校人才培养和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实践。
2.基于城市空间和经济学视角,积极构建城市经济学的新框架体系
全书基于经济学与城市空间视角,以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大致过程为时序,设计了六篇共十五章内容。在具体编写过程中,我们坚持三个原则:第一,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在坚守优势的基础上,更多地把宽厚的专业素养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同城市经济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第二,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本书包括完整的城市经济基本理论、基本思路和思维方法,突出新时代城市经济学的新特点和创新框架,结合城市经济学相关学科专业理论与方法,形成了具有较强针对性、适应性和衔接性的内容体系。第三,理论体系与实践应用相融合的原则。本书清晰地界定了“城市经济学”的对象范围、学科性质与学科边界,瞄准当代中国城市经济的运行逻辑和实践热点,积极提供连贯的知识应用和展示平台。
3.着眼于学科交叉与前沿方法应用,体现城市经济学的时代性和引领性
本书着眼于跨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拓展,支持信息技术与城市经济学内容的融合,源源不断地为城市经济学注入更为丰厚的养分。同时,更加注重学科意识,借鉴其他学科成果,进一步细化了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能够反映数字经济、区域经济、城市规划、建设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城市治理、新经济地理、大数据应用、城市复杂科学等学科的最新发展,重点关注城市增长与城市创新发展、城市基础设施与智慧城市建设、韧性城市建设的实践成就、城市与区域的协同发展等前沿问题,加强城市经济学最新理论的介绍、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应用,用富有时代性和交叉特色的新内容,大力吸引和培养城市经济研究和实践的优秀人才。
本书由谭善勇提出编写提纲,具体编写分工如下:第一章和第二章由谭善勇编写、第三章由裴青青和郭芮宇编写、第四章由刘宝香编写、第五章由谭源编写、第六章由苗婷婷编写、第七章由武永春编写、第八章由王霖琳编写、第九章由史晨辰和张维编写、第十章由徐虹编写、第十一章由毛琦梁和张宝予编写、第十二章由王媛玉和李冉冉编写、第十三章由闫觅和宋佩佩编写、第十四章由张昕和谈旭编写、第十五章由张昕编写。此外,姚朗、黄紫馨、刘畅、刘聪昊、赵茹、靳姝睿、王云洪、贺桢灿、杨阳、寇世洁、杜逸、赵关欣、黄乔宇、张一铭、杨皓雁、李建富、张雨晴、刘芷清、木云舟、钟静茹、林嘉莉、王贵东、任加伟、王时蔚等参与了资料收集及书稿校对等工作。初稿完成后,谭善勇进行统稿并最终定稿。
本书得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应用经济学(城市经济与战略管理)学科和精品教材建设的经费支持。在此,衷心感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各位领导及同事的无私帮助!感谢所有已列出和未列出的参考文献的作者们!在出版过程中,中国经济出版社的焦晓云编辑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这里也表示衷心地感谢!
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或不足,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2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