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字
龙字
别名:姚一色、余姚第一仙
门派:水仙
品级:上上品
地位:与宋梅合称“国兰双璧”,春兰“四大天王”“五大名花”之一、春兰“老八种”之一。
历史:清嘉庆年间发现于浙江余姚之高庙山。
叶材:株形较大,叶色浓绿有光泽,长30~40厘米,宽1~1.4厘米。叶茎细,中幅宽,叶尖尖,号称“芯叶香线脚,低叶螳螂肚”。叶形或斜立,或旁出,或弯垂,变化莫测。
花貌:花莛高15~20厘米,略高于叶面。花为荷形水仙瓣,五瓣分窠,圆阔而尖,紧边质厚,翠绿色中略带黄色,有透明感。花朵硕大,约7厘米。捧心花瓣半开,有兜,观音捧,大铺舌,舌稍反卷,纯白而点缀三个倒“品”字形红条斑。
点评:龙字花朵硕大,为传统春兰中最艳丽夺目者,其为荷形水仙之冠,名不虚传。
龙字,艺名“姚一色”,江湖人称“余姚第一仙”,与宋梅合称“国兰双璧”;此外,无论是国内的“四大名兰”“老八种”,还是日本兰界之“四大天王”,龙字都位居其中且跻身前列。无数的称谓、绰号与头衔——正所谓人在江湖玩,谁不戴光环?虽说“虚名安用哉”[1],然而世风越俗,虚名越有用,至少可以唬住外行。
但龙字绝非唬人之辈,确是实至名归。在日本,龙字的写法是“竜字”,竜是龙的异体字,只要有这两个字出现在兰草的标签上,人们的眼睛都会发光。正所谓“你值得拥有”,龙字的花,被公认为春兰中花朵最大和花色最艳丽者;从其下山至今,二百余年过去,龙字独占春兰荷形水仙乃至水仙一门之魁,岂是浪得虚名之徒所能。
龙字的花品超绝,名字也极富霸气,由何而来却至今成谜。一种说法是当年余姚兰家的女儿被选入宫,随身陪嫁的物品中便有这盆兰花,嘉庆帝见之称奇,大为赞赏,御笔亲挥,赐名“龙字”;另一说法则是余姚之高庙山,乃四明山之尾,此山形似龙,传为龙脉所系,为风水宝地,而此兰恰由此出,故得“龙字”之名。这两种说法,前一种为浪漫主义,后一种为现实主义。然而不论是浪漫,还是现实,都比较牵强,俱不足信。
既然如此,我也跟着胡诌,乱猜一番。至少,可以再给出两种说法。
其一,按照传统兰蕙命名法则,一般来说,但凡唤作“某字”的,大多为育兰者之姓氏,或其书斋、兰室之名字,比如春兰之汪字、万字,蕙兰之陈字、阮字等,依此推断,龙字或为一龙姓的兰人所发现或栽培,要不然就是其人其地有什么跟“龙”字有关的称谓。
其二,前面已经说过,此兰花色最为华丽,而龙乃是祥瑞之物,天子之征,至尊之相,二者气质最相契,《周易》也每以“龙”取象作喻。所以,龙字的命名理由或许就这么简单——见龙在田,遂以名之,也未可知。笔者这种论调也非绝无仅有、空穴来风,试看蕙兰铭品“元字”之命名,正是此等章法。因其花好,好得无以复加,便取“元”字“第一”“起始”“头领”之义名之,所谓“元亨利贞”者也。
当年,余姚的一位兰友跟我说起龙字,他说你可能不知道,眼下国内的龙字其实都是日本返销的,我们的原生种早都绝迹了。我不敢相信。
说原生种数量不多,这个自然,但若说绝迹,总不至于。就算当年日本人再怎样巧取豪夺,总不能挨家挨户地把兰人搜罗个遍,而我们的兰人也总不该一苗草也养活不到今天。网上看到嘉兴兰友的一篇文章,解释为何龙字在嘉兴独多,是缘于抗战时期发生在嘉兴火车站的一个意外插曲。
故事大略是这样的。一名加入日伪军的游民青年,有一天在火车站站岗的时候,偶然发现日本人随车皮准备运往京都园艺场的一篓子草,他很好奇:日本人运草干啥?但转念一想,日本人淘来的一定是好东西,于是随手就从中拽出一把。刚好临近中午,他回家吃饭,路上遇见一个老乡,这个老人是个花农,叫阿三,他就把手里的兰草给阿三看。阿三虽然也不懂兰,但觉得草形漂亮,值得栽培,就拿当日的卖花钱与其交换。结果大家应该料到了,这兰草正是龙字。由于阿三老人善于莳花,这龙字从此就在他手上发扬光大,日积月累、年复一年,分出一盆又一盆,都或送或卖,转与嘉兴各户人家。
不知这则故事可靠性有多大。但至少,可以作为一个例证说明,铭品老种不那么容易断绝。更何况,龙字一兰本极好养,勤草又勤花,真是想养死都难。今年是龙年,我的一盆龙字发了花苞数朵,新芽满盎,而且根红苗壮,叶子也长得龙飞凤舞。春节快到了,辛苦一年的“花奴”总是在此刻春心荡漾,我内心小小的欢喜,窃窃期待着它们怒放的生命。
人生苦短,只争朝夕。不争也是一种争——从“见龙在田”到“飞龙在天”,哪怕“亢龙有悔”,圣人都教诲我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也是龙字静静倾吐的心意。
龙字
不羡飞天事,偏能乐在田。
清华姚一色,啸傲百香前。
《周易·乾卦》中的两爻辞,『九二,见龙在田』『九五,飞龙在天』。言飞龙下凡化身为龙字也。
清华:清丽华美。《晋书·左贵嫔传》:『言及文义,辞对清华。』姚一色,龙字的别名。
[1] 李白组诗《月下独酌之四》:“当代不乐酒,虚名安用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