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养老社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年龄分布向老龄化转变,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老年人比例的增加。就描述人口结构指标而言,最简单、最常见的标准是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的百分比和中位年龄,而涉及与人口老龄化有关的社会保护时,经常使用老年抚养比指标。联合国人口司第一任司长Frank Notestein在人口司出版的《标准指标汇编》中介绍了老年抚养比,指出这是用来估计与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加有关的经济依赖程度的第一个指标[1]。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见图1-1),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7年)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高速增长期。在常住人口出生率平均高达35.7‰的条件下,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年均0.9个千分点的增速迅速由1949年的16‰上升到1957年的23.23‰,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生产生活进行了必要的劳动力储备。第二阶段(1957—1961年)为短期急剧下降阶段。自然灾害致使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下降,1960年甚至出现了罕见的-4.57‰的人口负增长。在第三阶段(1961—1980年),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整体上趋于下降,但整体水平较高,与同阶段的出生率变化趋势基本吻合,尤其在1962—1969年的第二次生育高峰,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年均27.7‰的高速,主要是由于当时还没有形成稳定的生育政策。第四阶段(1980—2016年)为有计划地稳定增长阶段。1980年刚性计划生育政策全面实行,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重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老龄化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该阶段生育政策经历了从全面的计划生育政策到2013年的单独“二孩”政策,再到2016年的全面“二孩”政策,人口增长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在这一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医疗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1999年我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之后老年人口的数量和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见表1-1),老龄化问题随之而来。2012年,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已达到了35.12岁[2],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9.40%,老年抚养比为12.7%。在第五阶段(2016年至今),在全面“二孩”政策下,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依然逐年下降,相对应地老龄化程度日趋加重,至2019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总量达17725万,占总人口的12.57%,当年的老年抚养比为17.8%(见表1-1)。
图1-1 1949—2019年中国人口发展状况
注:1.总抚养比=(0~14岁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2.少儿抚养比=0~14岁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3.老年抚养比=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中经网数据库。
表1-1 1980—2020年中国各阶段年龄人口比例及老龄化程度
续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
(二)我国养老产业有很大投资空间
2019年6月,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发布《世界人口展望2019:发展提要》[3],指出世界人口继续老龄化,预计到2050年,全世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由2019年的9.1%上升至15.9%。而据相关预测,全世界老年抚养比将由1950年的8.4%增至25.3%,年龄中位数升至36.2岁,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增速甚至会超过65岁及以上人口增速,其数量将从1.43亿人增加至4.26亿人,2100年预计将增至8.91亿人。东南亚地区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将是2019年的2倍,占比预计将由2019年的11%升至24%。就中国而言,2020—2050年,预计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由12%升至26.1%,老年抚养比由17%提高到43.6%[4],人口年龄中位数由38.4岁提高为47.6岁,15岁以下人口比例则由17.7%下降到13.8%(见表1-2)。与同阶段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人口呈现“三高一低”状态,即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老年抚养比和人口年龄中位数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15岁以下人口比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意味着中国的老龄化是年龄中位数增加、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少儿人口比例下降和老少比增长的年龄结构变动,是典型的人口老龄化[5]。老龄化加深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下降。在世界范围内,潜在支持率(2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与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处于下降态势。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预测,到2050年,东亚或东南亚地区的潜在支持率将低于2%。较低的潜在支持率突现了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和经济表现的潜在影响,以及许多国家在未来几十年可能面临的公共卫生保健、养老金和老年人社会保护计划等方面的财政压力。从老龄化的情况来看,我国“三高一低”的状态意味着我国的压力将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见表1-2)。
表1-2 1950—2100年世界和中国人口老龄化(预测)情况
续表
资料来源:U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ynamics.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19[EB/OL].https://population.un.org/wpp/Download/Standard/Population/.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养老产业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养老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11月21日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应对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明确要求“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多渠道、多领域扩大适老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吴帆教授指出,高质量的养老服务的供给主体不仅包括政府,也包括社会和企业,养老服务体系内容包含医、养、住、行等诸多方面。在养老服务已然成为社会基础公共服务的同时,养老产业发展空间相当广阔。综观当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种养老模式在我国的基本情况,其分布比率约为:居家养老占96%、社区养老占1%、机构养老占3%。不管是“9073”[6]还是“9802”[7]养老规划,无论社区养老的标准如何界定,居家养老都是中国人最愿意选择的养老方式,而养老社区则是居家养老的重要依托。加上日益增加的高端化、个性化老龄服务需求,养老服务及其产业链建设必将积极跟进,中国养老市场规模将大幅扩大,养老社区发展的空间将相当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