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1640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0章 秦淮之会

张溥忍不住骂道:“你的文法之差,叹为观止。几如蒙童。你的业师是谁?”

刘正有些不好意思说道:“杞县刘理顺。”

“刘理顺?”张溥本以为是庸师耽搁了。却不想是刘理顺,刘理顺好歹是状元,绝非庸才。骂道:“刘理顺误人子弟。你稍后。。”

刘正不明就里。就被带到了外间。

过了几个时辰才被叫入。

却见张溥形容枯槁,身形更加消瘦了。但眼睛越加明亮,将书稿给刘正,说道:“你且看。”

刘正稍稍一翻看,就发现这一是他的那一篇文章,不过改了七遍。

每一篇都大删大改,圈点极多。

大处修改,细处推敲,用红笔描出,甚至还有批注,何处好,何处不好。

然后看最后的成品。

刘正一愣,暗道:“这一篇文章,真是我写的吗?”

除却历史周期论的证明思路没有变之外,其他文字几乎与没有一个字与刘正原文相同。

有文有骈,字字铿锵。掷地有声。

让刘正一瞬间联想到自己读过的古文名篇。

“我的书房名为七录。”张溥说道:“我写文章,凡手录七次。而后成篇,本来这手稿,应该焚去。这一篇文章,一来是手痒,看不得你将这么好的题目,写得如此之烂。二来,也不忍见一块璞玉,被庸才所误。各处修改,我都细细标定,你回去之后,用心揣摩,天下文章宗师,必有你一席之地。”

“先生谬赞了。”

“一点也不。”张溥叹息说:“文章何事?说话而已。”

“有惊世之言,然后有金石之文。”

“各种文法,不过是修饰,就如人之穿衣,有绝色之姿,即便布衣荆钗,也难掩风流。你文思之奇绝,吾不如也。正如天姿国色。但------”张溥说道:“纵天姿国色,也不能不穿衣服。我让你揣摩,只要穿上一层布衣,就是天下雄文了。”

刘正有些恍惚。

他对于这一篇文章能打动张溥是有预料的。

但万没有想到,张溥是这样的态度。对亲传弟子,乃至于女婿,也不过如此了。

“我或许错误估计了后世知识在这个时代的价值。”

后世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很多看似平常的结论,就是历史上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思考过的东西。

就如历史周期论。

底层分析方法,是经济学的。而这种贯通史料博览群书的方式。更是现代史学的特点。

这种宽阔,博大的视角,是这个时代学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

越是学问精深,越是明白其中可贵。

而张溥,是这个时代都是顶级的学者。

更重要的是,在后世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人们都忽略了知识本身的价值。

在八九十年代,还能写诗把妹。

更不要说,在明朝这个知识只被少数人掌握的时代。

一诗动天下,天下无人不识君的事情不要太多。

但在很多正经的大儒看来,诗词小道而已。治国之道,才是煌煌大道。

刘正这一篇文章,正是惶惶大道。

刘正隐约摸到了巨大宝库的大门。

张溥随即给刘正细细讲解,此次不合韵,此处当论,此次当批,此条选史料不当,当选某书某条,更好。

刘正汗颜之余,也大有收获。

因为张溥所教的为文之法,不是八股之法。所谓为文之法,就是如何写文章。可以说古文与现代议论文也是有相同的。只是多了一些古文修饰手法。

就这样张溥给刘正上了一个多时辰的课。

“好了。就说到这里吧。”张溥说道:“我再教你,你也学不会了。而且你的文章,不必求什么文采,只要没有硬伤,能入目就行了。”

张溥是怎么起家的?是论文。

他指点过无数人文章,不仅仅是文章大家,也是这个年代的金牌导师,一看刘正就知道,再讲刘正就听不明白了。

他更知道因材施教。

刘正文章在视角,在道理本身。不必舍本求末。

这个时候,刘正才有说话的机会,他说道:“先生,我来此其实是有事相求。”

“何事?”

“我想求见宜兴公。”

张溥看了一眼刘正,叫人拿来一张帖子,“巧了,明晚秦淮河上,有文会。我本也想将你引荐复社诸兄,宜兴公也会在的。”

张溥是如何聚天下之才。

就是这样。

但凡有才华惊世者,张溥愿意为他扬名天下。

刘正这样的人才。张溥岂能拒之门外。

更何况,东林与复社之间,有重合,也有分歧。

比如,史可法。他为人方正,其实是看不上复社那一套的。

刘正有史可法的标签,张溥将刘正拉进复社之中,等于将史可法也拉过来半只脚。

另外半只脚,还远吗?

张溥是当世学宗,但不仅仅是当世学宗,也是一个政客。

*******

整个南京城中都暗下去的时候,秦淮河却亮了起来。

一艘三层花船停在秦淮河上的码头上。

在杨柳依依下,彩灯无数。

连秦淮河水,都沾染了胭脂水粉,变得温柔起来。

刘正来到码头上,递上帖子

立即有人高声吆喝道:“杞县刘正,到。”

侯方域心中一动,暗道:“他怎么来了?”

秦淮河的花船并不小,但是花船上能容纳的人数也是有限的,除却伺候的美人,仆役之外。最多能容纳一百多名人员。

这个人数看起来多,但是南京是什么地方?

各地所谓的名士,在南京车载斗量。

花船上,一席难求。

侯方域在南京混了几个月,颇有名声,再加上名声家世,在商丘更是组建了雪苑社,作为复社下属会社之一。才有了他的位置。

他怎么也没有想到刘正居然能混一张贴子。

随即他想到了史可法。

心中暗恨:“定然是讨得了史可法的欢心。”

随即一股酸意。

侯方域在南京混出名声,不知道花了多少心机,洒了多少银子。才有今日。刘正仅仅攀上史可法,就有这样的机会。

让侯方域怎么能不恨:“攀上史可法的人,分明应该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