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我们焦虑和愤怒,真的是因为孩子不够好吗?
第一章 不是孩子有问题,是孩子遇到了困难
第一节 是和问题在一起,孤立孩子?还是和孩子在一起,解决问题?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行为”,尤其是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后,昔日的小可爱在全新的校园生活、学习日常面前,突然变成了让我们无比头疼的“熊孩子”,以前怎么看怎么爱的小宝贝,突然开始做事拖拉磨蹭、写作业不专心、对学习没有兴趣……
当孩子出现一些挑战行为时,我们会忍不住想要干预,希望改变孩子,消灭孩子的这些问题行为——
“你快点,上学要迟到了!”
“你认真没有?这么简单的题讲了3遍都不会!”
“你上午写不完作业,这周都不要看动画片了!”
“你们班20个人考100分,为什么你才考95分?”
……
这些语言和处理办法,都反映出我们下意识地对孩子的命令、威胁、呵斥,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当时或许真的有效,但我们很快就会发现,我们的这些办法不起作用了,这些问题行为还有可能愈演愈烈。
于是我们开始寻找“立竿见影”或“一劳永逸”的方法。
我想说,我们不妨把寻找解决方案这件事放一放,先试着将自己的疑问写出来,或许更容易找到问题的根源。
这是多数家长都会写下的疑问:
我的孩子总是拖拉磨蹭怎么办?
我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我们家老大总是打老二,为什么老大这么自私不宽容?
这样的疑问一眼看过去,有问题的是我们的孩子,可真的是孩子出了问题吗?
其实,更大的可能性是孩子正面临着困难,他们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方式来面对,所以以一种“习惯”的方式表达了出来。也就是说所谓的问题行为,只是因为孩子不知道如何应对自己面临的困境而做出的不恰当的行为表达。在家长感觉到孩子给自己带来麻烦和挑战时,孩子自己也不好过。
当我们觉得孩子总是拖拉磨蹭时,孩子的心里可能在这样想:
我写作业的时候,妈妈总是命令我,催我快点、快点,一回家就开始催,要吃饭了催,吃完饭了还催,我头都快要炸了。
当我们担心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时,孩子可能在想:
我也想好好地坐下来上课,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的手就是想动一下,我好像控制不住自己,我也好想和其他同学一样,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当我们认为老大总是不怀善意地对待老小时,老大的心里可能在这样说:
爸爸妈妈嘴上说爱我,可我才不信,什么事情都是弟弟小,要爱护他、要让着他,凭什么,我不小吗,我就不要爱护了吗,一家人都围着他转,我看爱他的人已经够多了,他把给我的爱全都抢走了。
当育儿挑战来临的时候,我们需要想一想:我是把孩子当成了问题,让孩子无助地和问题待在一起;还是我们坚定地和孩子站在一起,陪着孩子一起去解决问题?
无论是很小的孩子刚学着吃饭,握不稳勺子,还是临近高考的孩子,面临考试压力,从本质上来讲,都是孩子在面对困难。
如果我们把孩子看成问题,就会总想着做些什么来改变孩子,但如果我们意识到孩子在面对困难,我们会想,我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呢?这个时候,孩子的情绪相对容易被父母所理解,孩子所面对的困难,才有可能被有效地解决。
孩子还是那个孩子,不一样的,是我们的心态和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