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活赵括
在崇祯皇帝看来,连精锐的二战德军都被这种战术给坑惨了,现在的明军有二战德军的精锐程度吗?
大明和蒙古人能有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团结一心吗?
崇祯皇帝觉得没有!
就这种布局,哪怕是最喜欢微操的委座来了也要骂一句娘希匹,然后赶快组织他的中央军撤退来“保存实力”和准备“国际观瞻”了。
但是孙承宗这个傻缺就不想走,就要在这里硬打送人头。
让崇祯皇帝彻底“服了”。
可以说,杨镐和洪承畴是有能力但是被自己人坑,孙承宗就不一样了,他没有能力,还要专门无意间坑害自己人。
如果这里不是蒙古左翼,而是在万历时期对明朝较为恭顺,关系较为密切的右翼蒙古,那辽西走廊的突出部坚守还算有点意义。
既然孙承宗做不到前出广宁打击后金补给线,那么他自己的左翼整个几百公里长的纵深就全都是破绽。
尤其林丹汗为人处世,治理部族的能力是非常堪忧的,于是明军更是雪上加霜。
为了不让这些破绽更加不忍直视,这条细长的突出部还必须派驻越来越多的重兵。
于是贪腐和低效像瘟疫一样蔓延。
孙承宗,以及后世很多为孙承宗说话的人,有一点并没有弄清楚,具体到战场技战术细节上,当时的明军究竟和后金部队最大的差距在哪里?
必须要弄清楚这一点,才知道王在晋的方案为什么是当时唯一正确的方案,而孙承宗则是犯下了弥天大祸。
实际上,对于军队来说,侧翼,组织度,是非常的重要和致命。
任何一个甲级战犯都知道的事情,但是孙承宗就是不知道。
小幅度的失败(如波兰人前期的试探性冲锋),并不会带来致命的后果,但组织度不如对手的情况下,暴露和延展我方侧翼,其后果则是毁灭性的,是不可挽回的。
在得到友邻绵亘战线保护或永备半永备工事保护的情况下,是经常出现以弱胜强,低组织度击退高组织度军队的情况的。
因为可以得到加成,可以凝聚住军心。
士兵,领主,军官,虽然表面是整体,但仍然是一个一个人,一个一个小团体。维持他们的组织度有很多种方式,赏罚分明了,恩威并重了,上升渠道了,吃饱穿暖了,身后银给的足了等等。
这些达不到的时候,短期内,士气,防御工事,友邻战线掩护和信任,都可以起到一定替代作用。
江阴八十一日守城的江阴人,如果拉到开阔地野战,暴露大量侧翼,能够挡得住八旗兵吗?当然是不可能的啊。
真要去野战,分分钟崩溃啊。
但是守城战就可以坚守八十一天。
萨尔浒之后,朝廷损失大批精锐部队和中高层军官,为什么熊廷弼,贺世贤,柴国柱能够在第一次沈阳会战打退努尔哈赤?
他们当时手下的兵素质并不比杜松,刘綎,马林强。
靠的是熊廷弼周密侦查,紧密部署,靠贺世贤,柴国柱左右两翼精兵小胜八旗左右翼之后,再亲率中军直出正面与努尔哈赤对决。
虽未爆发大战,但却气势上压倒了八旗兵,努尔哈赤中军丢弃了几十面旗帜,几百幅盔甲盾牌,退去了。
这里有熊廷弼调度得当的缘故也有当时明军地势防御形态尚且完整,努尔哈赤无法通过深远纵深迂回来调动熊廷弼并不精锐的主力的缘故。
与之类似的多年后的松锦大战,明军在紧密结阵接战不落下风,士气甚至略有小胜的局面下,皇太极通过周密侦查部署,果断向自己右翼前方纵深迂回,延展己方侧翼以进入洪承畴左翼侧后补给线。
这决定了松锦明军的最终失败,而且是灾难性失败。
除非在地形优势且补给充足的环形阵地内,否则,组织度较弱的军队一旦暴露补给线和延展己方侧翼,代价常常是灾难性的。
千百年来无数战例,都在反复强调这一点。
当年白起在长平之战坑杀赵军的办法,就是这么一个路数。
结果孙承宗就知道要当“大明赵括”,库库给对面送人头。
如果皇太极选择和多尔衮一起继续以兵力淤积正面,而不是主动纵深迂回展开,那么,明朝这帮总兵,仍然会保持信心的继续和后金以较大伤亡对耗下去。
不必神话渔猎民族什么单兵战斗力超人的传说,双方对耗期间的战损比是一比一,非常接近,以大明的人口体量和满清一比一对耗,百分百能赢。
但是孙承宗不乐意,他就要送人头,他就要当“赵括第二”。
实际上,不管是明军,还是八旗集团,都是重装部队,大小火炮,大小火铳,战车,披甲骑兵,都少不了。
装备多,意味着补给难度大,补给复杂性高,对补给线及其侧翼的保护要求就更高了。
在分析明清军事斗争形势时,孙承宗这个傻瓜就会来那么一句:“战报会说谎,战线不会说谎。”
这把崇祯皇帝气的破防。
尹卡卡那个大傻春还把战线推到了国会呢,最后赢了吗?
赵括在长平之战还大幅度推进了战线呢,最后赢了吗?
小胡子还把自己的中央集团军群推进到了莫斯科,最后赢了吗?
拿破仑甚至最后拿下了莫斯科,最后赢了吗?
保卢斯还把第六集团军推进到斯大林格勒了呢,最后赢了吗?
孙承宗这个“活赵括”整天就知道一句“战报会说谎,战线不会说谎”来当杠精,当真是把崇祯皇帝气的不轻。
换做别人,崇祯皇帝早就下令拉出去砍了,和孙承宗这种军事白痴讲军事简直是对牛弹琴。
实际上,明清战争的解法,元帅们就研究过。
他们给出的办法就是:坚守锦州坚城,不要轻易越过锦州进攻,不要让袁崇焕杀掉毛文龙,只要毛文龙活着,满清就不能用朝鲜的粮食去围困锦州。只要能保住锦州,再守住北直隶地区的坚城,就能有效反制满清。
实际上,解决方案和杨镐,洪承畴,王在晋等人的方案基本上是一致的,最多细节上有差异。
这也能理解,毕竟几百年过去了,很多东西都变了,资料不全肯定有差异。
但孙承宗不这么想,他就觉得所有人都是“怯战”,“想保存实力”,“畏敌如畏虎”.......
只有他孙承宗这个“活赵括”才是正人君子......
简直给他懂完了,真不愧是东林党的人。
于是崇祯皇帝就板着脸拒绝道:“孙师父,朕不是不想收复辽东,而是要有计划的收复辽东,先收复其他地方,再带动辽东收复,最后实现一起收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