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的音乐异想世界:用音乐治愈疲惫的灵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9.理查德·施特劳斯:《堂吉诃德》(交响诗,作品35)

克莱门斯·克劳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London LL855(1953年)

乔治·塞尔指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日CBS SONY13AC217(1960年)

赫伯特·冯·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Gram.139009(1965年)

(以上的大提琴独奏均为皮埃尔·傅尼叶)

赫伯特·冯·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Angel S-37057(1975年)

罗林·马泽尔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Dec.SXL6367(1964年)

我手边有三张大提琴名家傅尼叶(Pierre Fournier)担纲独奏的黑胶唱片,分别是和克劳斯(Clemens Krauss)、塞尔、卡拉扬这三位各具特色的一流指挥家共演的,实在太厉害了。共演的交响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克利夫兰管弦乐团、柏林爱乐乐团也是各有千秋。

傅尼叶与克劳斯共演的这张单声道唱片,一开始就有股凛然的紧张感。当时克劳斯60岁,傅尼叶47岁,二位都是正值巅峰期的演奏家。在克劳斯的引领下,这场演出称得上完美无瑕,令人感受到了精心雕琢的乐音。傅尼叶轻轻松松、自然融入的模样(看起来),应该是拜室内乐锻炼出来的“协调性”之赐吧。毕竟他是和蒂博(Jacques Thibaud)、科尔托(Alfred Cortot)组成三重奏的。我每次聆赏这张唱片都会觉得:还有比这更棒的《堂吉诃德》吗?

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在塞尔的指挥下,呈现出比克劳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更加柔软优美的演奏,这种感觉说不定比较贴近傅尼叶原本的风格。从这场共演之中,我感受不到任何的格格不入,两者的音乐自然融为一体。塞尔指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的演奏总是给人冷静、一板一眼、不容许半点差池的印象。但令人意外的是,大提琴独奏部分与克劳斯指挥的版本几乎没有差异,也许有差异,只是我感受不到吧。聆赏它的感觉就是这样地顺畅。

卡拉扬的演奏一听就给人“乐音在跃动”的强烈印象,有着鲜明的卡拉扬乐风。听完克劳斯、塞尔的版本,接着听这个版本,你会惊讶于其色彩之浓烈,余音也过强了些(一向如此)。搞不好是受到卡拉扬指挥风格的影响吧,感觉傅尼叶的演奏没之前那么利落了。当然这纯属个人喜好问题,我是比较欣赏前面两个版本那种纯粹质朴的乐音的。

顺便提一下卡拉扬与罗斯托罗波维奇(Mstislav Rostropovich)携手共演,于1975年录音的《堂吉诃德》,大提琴独奏部分十分流畅华丽又厚实,乐团也是“铆足全力”,但不合我的口味。不过,它的确是一场臻于顶峰的演奏。

再来聊聊马泽尔(Lorin Maazel)的版本。该版本由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大提琴首席布拉贝克(Emanuel Brabec)担纲大提琴独奏。20世纪60年代的马泽尔有点令人难以捉摸,这一点很有意思。虽然我很想装腔作势地说一句:“喂,不觉得有点用力过猛吗?”但其实倒也没什么压迫感,算是一场悦耳动听的演奏,而且这张唱片的音质真的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