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钱锺书文艺思想和学术观的形成及特点
本书从地域文化环境、家学渊源、严格的新式学校教育、域外文化的影响以及自身俏皮幽默的开放的性格心态等方面,系统考察钱锺书文艺思想和学术观的形成及特点。认为钱锺书的文艺理论思想,是在中外文化和文学思想的碰撞中产生的思想火花。他之所以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学术上超越父辈学者,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够接纳中西文化并加以选择融汇,拥有更宽阔的学术视野和更丰富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资源。他对文艺的基本的认识、见解和观点是他青少年时期在中外文化和文学思想的碰撞中接受、比较、选择与融合的思想成果。其文艺思想和学术观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强调以审美特性为标志的文学本体论思想是其文艺思想的最根本的特点,是统领其各种文艺观的纲。这种以审美特性为标志的文学本体论思想反对传统的“文以载道”思想,不看重文学与历史和现实的紧密联系及文学的认知和教育作用,而是认为文学就是文学,强调文学作品自身的文学性。与20世纪初在苏联流行的“陌生化”的形式主义理论有相通之处。
其二,从文学本体论思想出发,提出“文学不宜定义而有定指”的论断。钱锺书认为中国古代有文体的概念,也有涵盖各种文体的文章的概念,而没有现代西方意义上的文学的概念。认为其他学科都是以其所涉及或研究的内容来给予定义,而文学定义却不是简单地由内容决定的,而是“独言功用”。这里所说的“功用”不是指的社会或政治的实用主义的“功用”,而是指的对欣赏者个体的独特的审美“功用”。就文学自身来说,因为审美是主体性极强的读者个体的体验和欣赏,因其自身的个性气质、学识修养、社会生活经历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审美趣味;此外,其他学科或事物的定义,仅用是与不是的存在判断来衡量,而文学定义却不能仅以是与不是的存在判断来衡量,而更重的是“严美丑之别,雅正之殊”的价值判断。衡量文学的标准是存在判断与价值判断合而为一的。在讨论文学的定义问题时突出了文学自身的文学性特质。
其三,尊重史实的史家态度。作为文学史家,在编撰文学史时,面对浩如烟海的资料,要避免像作家作品词典式的平面化与浅显化的材料的堆积,而是在尽可能“还原历史”的基础上处处显示出自己的发现、真知与个性。钱锺书主张:一要分清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不同的特点、职能及轻重关系;二要求“作史者须如实以出耳”的论从史出的历史主义的原则。认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职能。文学史重的是记述作者在文学发展史上对某时代的文风或文体的贡献的承先启后的作用并以此来标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而文学批评重的是揭示某些作家作品的独特的风格特点,并评判其艺术的得失或优劣。
其四,重视中国古代文学自身的文体特点及渊源流变。西方近现代文艺理论体系及概念与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及概念不是对等的,而是存在着差异和错位的。钱锺书指出:我国古典文学,文体繁多且各自有其严格的规则或体式,形成分门别类的文学样式,各种文体的规则或体式不能混用或杂糅,否则就叫“失体”。体式之外,传统文论还讲“品类”。所谓“品类”,是指各种体裁尊卑的排定和题材内容的分等。是从作品体裁形式、题材内容以及体裁形式是否完美即“得体”或“失体”等角度来评判作品的尊卑高下的一套规则或标准。相传的文艺理论书籍,谈文的就仅谈文,说诗的就只谈诗,而没有把各种文体沟通综合产生像西方的“文学”概念。这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局限,然而也是它的特点。
此外,钱锺书提出文学史的断代与分期应以朝代的更迭和作品的风格为参照或标准;重在“考论行文之美”的述史原则;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人化”特点及“文言白话,未容轩轾”的新旧兼容不怀门户之见的学术态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