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国家公园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
国家公园体制是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中进行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制度创新。它体现了中国对于自然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中国将国家公园作为主要保护形式,形成了一套全新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这个新型体系对于保障生态文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并在国际上具有显著的标志性。
(一)中国国家公园的发展战略
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是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的一部分,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理念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自2015年起,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及《国务院关于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的批复》(国函〔2022〕101号),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了产权明晰、多方参与、激励与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体制建设制度体系。中国国家公园体制作为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管理机制,起步虽晚,但具备了较高的起点、扎实的基础和明显的后发优势。
中国国家公园的核心功能是落实将生态保护置于首位的理念,实现最严格的保护,其他功能都必须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统筹兼顾保护与利用,实现国家公园的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修复和综合性治理。中国国家公园涵盖了类型多样的自然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中国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占据陆地国土面积的18.3%,其涵盖了大面积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了众多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国家公园建设还面临着土地权属和利益问题。因为国家公园通常位于生态环境较好但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社区居民对当地的自然资源有较高依赖性,土地权属复杂且涉及多方利益。在此背景下,中国国家公园建设采取了全民共建共享机制,鼓励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和管理利用,形成多方力量协同合作、共同促进国家公园建设与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国家公园强调公益性理念,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开展生态旅游和自然教育等活动,让公众享受国家优质的生态产品和服务。
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全民共建共享机制,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为构建美丽中国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中国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与文化融合
中国生态保护思想经历了从单一物种保护到复合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的发展,并在理论上由保护生物学过渡到人与自然耦合生态系统理论。在国家公园建设和发展中,人与自然耦合生态系统理论成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将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有机的复合系统。国家公园的重点保护对象从物种、种群及栖息地扩展到大尺度的生态系统功能和格局,国家公园同时关注“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生态系统。解决人地关系矛盾成为国家公园建设共识,国家公园建设以“天人合一”为自然保护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国家公园不仅是受保护的自然生态系统,还承载着较高的文化价值。文化特征保护与传承成为国家公园建设需考虑的重要议题。应将蕴含特色地方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地发展成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打造自然与文化相结合的综合性景观。
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涵盖多个层面,需要综合考虑规划尺度、保护对象、生境质量和管理策略。在制定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时,应综合评估中国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态功能格局,遴选出代表国家形象、具有全球价值和国民认同度高的国家公园候选区。未来,国家公园建设需要与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国土空间规划相衔接,清晰明确国家公园的发展目标和建设规模,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生态支撑。
国家公园规划设计技术包括全过程规划技术、保护地优先区域识别技术和边界分区划定优化技术。这些技术用于界定未来活动空间、区域边界,协调土地利用和自然资源管理,将为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提供有力的工具支持。
国家公园法制法规体系的建设需要从法律法规、制度机制和标准规范3个方面入手。在法律法规方面,当前正在制定的《国家公园法(草案)》将成为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重要法律基础。立法是规范公民行为和协调相关利益主体利益分配的关键途径,因此,推进自然保护地和国家公园的立法工作是当前和未来建设完善自然保护地法治体系的重要任务。在制度机制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国家公园的设立和管理流程,相关制度机制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国家公园的评估设立与规划设计制度、资源产权与统一管理制度、用途管制与特许经营制度、社区协调与公众参与机制,以及监测评估与政策保障制度。国家公园建设应坚持共建共享的理念,发挥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长远效益,通过社区协调和公众参与机制实现全民公益性目标,实现利益共享,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标准规范方面,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国家标准,包括国家公园设立、考核评价、监测和总体规划技术等方面的标准,形成了国家公园标识、资源调查评价、勘界立标、功能分区等方面的行业规范,这些标准和规范对于指导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以及国家公园的设立、管理和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园建设和运营各环节,推进国家公园的发展。国家公园法制法规体系的完善将有助于确保国家公园的合理运作,促进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保护珍贵的生态资源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完善国家公园的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应专注于建立价值评估标准体系、推进生态资源资本化,并积极探索实现路径。评估国家公园的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价值是实现生态价值的关键工作。为了全面了解资源状况,应加快建立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提升评估结果的可比性,以便对生态价值进行动态监测。国家公园生态价值实现的逻辑是通过“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生态产品”的转化路径,实现生态资源的可交易、可使用、可运营。生态产品根据公益性程度和供给消费方式可分为公共性生态产品、经营性生态产品和准公共性生态产品3类。国家公园可建立生态产品清单,按此分类备案。对于公共性生态产品,如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产品,由于产权难以界定且消费关系不明确,可采取政府主导的方式实现其价值,如财政转移支付和补贴等。对于农林物质、游憩、文化和康养服务等经营性生态产品,由于产权明晰,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投资经营和交易,也可通过生态标签等方式提高品牌附加值,促进其生态价值的实现。对于准公共性生态产品,则需要政府与市场相结合,通过规制或管控来创造市场需求,可采取生态指标和产权交易、资源产权流转等方式实现其价值。构建国家公园生态价值实现机制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合力,以促进生态价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