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于实体产业流动性供给,供应链金融独具优势
供应链金融方案的设计需要基于业务的资金流、物流、商流和信息流,以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的良性循环,有效提高资金利用率及周转率,带动链上的各个企业稳步发展。供应链金融方案基于真实的业务背景,可将以往大额长期的信贷资金变为小额短期的单笔信贷资金,解决链上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供应链金融是当下比较热门的领域,各家金融机构纷纷推出的很多场景化的金融产品,一般是基于“物权”和“债权”两大类模式进行延展开发的。
1.物权类
物权类供应链金融,是以仓库中的物权作为质押物进行担保而获取融资的方式,也就是将物权的处置权及物权持有人的主体信用作为第二还款来源的一种金融形式。物权类供应链金融主要分为“库存物权”和“在途物权”两种类型。其主要产品有存货(仓单)质押融资和保兑仓。
(1)存货(仓单)质押融资
存货(仓单)质押融资是利用存货或货权质押进行融资的一种类型,简单来说,是指需要融资的企业(借方)将其自有或第三方合法拥有的存货作为质物,向资金提供方(贷方)出质,同时将质物转交给具有合法保管存货资格的监管企业(监管方)进行监管,以从贷方获得贷款的业务活动,是有物流企业参与的动产质押业务。存货(仓单)质押融资主要采取静态监管模式和总量控制模式。
在存货(仓单)质押融资中,“卖得掉、管得住”是重点,但现实往往是“卖不掉、管不住”。自2006年大宗商品价格开始产生剧烈波动以后,每年都会有关于存货(仓单)质押融资的经济案件,而且涉案金额巨大,少则上亿元,多则几十亿元。很多仓库和监管企业开发标准化电子仓单,就是希望建立能够实现“卖得掉、管得住”的仓库管理信息化系统,但这种方案依然很难解决一旦发生不良贷款,金融机构就会快速处置货物的问题。
(2)保兑仓
保兑仓是针对库存物权开发的一种金融产品,是以银行信用为载体,由银行控制货权,仓储方受托保管货物,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以外金额部分由卖方以回购货物作为担保措施,由银行向供应商(卖方)及经销商(买方)提供的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工具的一种金融方案。
对供应商(卖方)而言,首先解决了产品积压问题,扩大了产品的销售份额,从而获得了更大的商业利润;其次锁定了销售渠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了竞争优势;再次无须向银行融资,降低了资金成本;最后减少了应收账款的占用,加快了回款速度。
对经销商(买方)而言,银行为其提供了融资便利,解决了全额购货的资金困难问题。买方可以通过大批量订货获得生产商给予的优惠价格,降低购货成本;而且对于销售季节性差异较大的产品,可以通过在淡季批量订货,旺季销售,获得更高的商业利润。
保兑仓是适配仓库中的存货及货物进出比较频繁等情况的供应链金融方案;存货(仓单)质押融资是适配货物在一段时间相对处于静态,或是在进库量和出库量相当时,提供的供应链金融方案。
2. 债权类
债权类供应链金融是以债权债务关系设计的金融方案。“债权”作为卖方(供应方)拥有的应收账款权利,体现为买方(采购方)的“债务”。
另外,债权类供应链金融需要将信用作为第二还款来源,依托于类似“交易信用+主体信用”的结构。其中信用的来源分为两种情况。
①使用“买方”(采购方)的信用,称为“买方信贷”。
②使用“卖方”(供应方)的信用,称为“卖方信贷”。
“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表明了信用额度的来源,可适配很多的金融产品。
(1)保理
“保理”也称卖方保理 [1]或正向保理,是指债权人将应收账款的债权转让给银行或保理公司,银行或保理公司为其提供应收账款管理、应收账款融资、应收账款催收和承担应收账款坏账风险等中至少一项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保理是将供应方的应收账款作为第一还款来源,将供应方自身的信用作为第二还款来源,开展的应收账款融资等服务。由于应收账款可能来自多个不同的客户,银行没办法一一锁定回款,所以绝大部分的保理业务都基于供应方的综合授信情况,以将所有应收账款的“债权”整体买断(俗称“池融资”)的方式来提供融资。保理的操作流程如图1-2所示。
[1] 很多官方编写的图书中使用的是“卖方保理”,但大部分银行和保理公司基本称为“保理”。本书沿用传统称呼方式,继续使用“保理”。
图1-2 保理的操作流程
保理由于需要使用供应商的授信来开展业务,因此很难向广大的中小企业推广。保理主要的使用场景是向信用度高的上市公司开展应收账款出表业务[2]。
[2] 基于上市公司的信用,将其真实存在的应收账款作为还款来源,银行提供保理融资,帮助上市公司提前获得资金,在保理期限内上市公司收回应收账款后,即偿还给银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应收账款”项目中的金额转移为可支配现金,保理融资计入“或有负债”项目。如果上市公司的客户非常优质,回款有保障,银行可对上市公司开展“无追索权”的保理,则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可以直接将保理金额从应收账款表内移至可支配现金。此两种方式均称为应收账款出表业务。
(2)反向保理
“反向保理”也称买方保理[3],是银行基于采购方(核心企业)的信用,将采购方确认的单笔应付账款作为第一还款来源,将采购方的信用作为第二还款来源,给供应方提供的融资服务。
[3] 反向保理在业内使用比较普遍,也便于与保理区分。买方保理大都出现于官方和学术场景中,与卖方保理对应使用。
大部分情况下,反向保理基于单笔的业务,不属于池融资的范畴,是一种自偿性[4]的信贷结构。
[4] 债权类供应链金融通常是自偿性的融资,简单来说,自偿性就是还款来源非常优质,期限内会自动还款,即使出现偿还问题,也不需要通过拍卖其他抵押物来还款。而基于拍卖抵押物的方式来偿还本金的,称为“他偿性”。对银行而言,自偿性的融资要远远优于他偿性的融资。
反向保理的操作流程如图1-3所示。
图1-3 反向保理的操作流程
①银行给核心企业进行专项额度的授信。
②供应商根据与核心企业的合同及订单,完成供货,并按照核心企业的要求提交发票。
③核心企业将发票及供应商信息提供给银行,向银行确认该笔应付账款真实存在,以及一定会在多长期限内支付的明确意愿,并确认款一定会付到银行指定的供应商回款专户。
④银行根据核心企业确定的应付账款期限、金额及比例,锁定安全的还款来源,向供应商提供反向保理。
⑤核心企业可提前也可到期支付应付账款到指定的供应商回款专户。
⑥银行自动扣款,完成结款结息。
⑦银行将供应商回款专户中的余额,转到供应商的一般结算户。
反向保理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可以提前还款。采购方在确认的期限内,提前支付了应付账款,银行按约定可以提前收回贷款,提前结束信贷,利息按照实际的使用时间计算,这一计息方式称为“后计息”。“前计息”指的是贷前收取或是没有提前还款路径,仍按原定期限收取利息。例如收到6个月期限的票据,马上贴现也是6个月的贴息。
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核心企业确认应付账款不是核心企业的融资行为,不计算负债率及杠杆率。同时,确认原本就存在的应付账款,是确认该应付账款真实存在,在财务报表中不需要额外增加“或有负债”项目。
反向保理由于具备各项优点,是供应链金融的重点研究方向,但由于很难获得核心企业的接受和配合,暂时没有被大面积推广。
3. 凭证类
凭证类供应链金融将交易金额、交易对手、结算期限、承兑主体和信用主体固定下来,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可以通行的、可流转的金融凭证。凭证类供应链金融分为票据和信用证两种形式。
(1)票据
“票据”分为“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两大类,最长期限为6个月。
“银行承兑汇票”是由银行承诺到期付款,把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转化为银行信用的票据。对企业来说,收到银行承兑汇票,就如同收到了到期就能取得的现金。
“商业承兑汇票”是由企业承诺到期付款,在信用等级和流通性上低于银行承兑汇票的票据。
“票据贴现”是指持票人在票据到期日前,贴付一定利息将票据权利转让给金融机构而取得资金的行为,是持票人提前获得资金、融通资金的一种方式。
“银行保贴的商业承兑汇票”,相当于将商业信用转化为了银行信用。保贴是指对符合银行授信条件的企业,以书函的形式承诺(或在票据上记载银行的承诺)为其签发或持有的商业承兑汇票办理贴现,即给予保贴额度的一种授信业务。
申请保贴额度的企业既可以是票据承兑人,也可以是票据持有人。银行对商业承兑汇票加具保贴函(或在票据上记载银行的保贴承诺),会使得商业承兑汇票的流通性大大提高,基本上可视同于银行承兑汇票。
“票据背书”是指持票人为将票据权利转让给他人或者将一定的票据权利授予他人行使,而在票据背面或者粘单上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的行为。背书按照目的不同分为转让背书和非转让背书:转让背书以持票人将票据权利转让给他人为目的;非转让背书的目的是将特定的票据权利授予他人行使。
(2)信用证
信用证是指由银行(开证行)依照申请人的要求和指示,凭符合信用证条款要求的单据,向信用证受益人或其指定方履行付款义务的书面文件,即银行开立的有条件的付款承诺文件。
用通俗的话来说,买货的企业担心提前给了钱,对方不发货或者发过来的货不符合要求,而卖货的企业担心先把货发了,运到地方以后,对方不给钱。于是买方找银行用自己的信用开立一张信用证给卖方,只要货到以后没有问题,单证相符、单单相符,卖方就可以用之前收到的信用证在银行兑付资金。
信用证可分为“国际信用证”和“国内信用证”。从信用证申请人角度来讲,国际信用证又称进口信用证,企业从境外及从境内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特殊经济区域采购时,经常选择进口信用证作为支付结算工具。
信用证因为有银行信用做保证,可以有效解决买卖双方互不信任的问题,是三大国际结算方式之一。国内信用证起源于国际信用证,在实务中,国内信用证的融资功能运用频率非常高,在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核方面要求更加严格。
小结
综合上面介绍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来看,供应链金融这一金融品类,产品及模式很多、适用场景很多,而且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并不是所有的供应链金融产品都有效,或者说,目前其供给的资金规模和比例还很小。
本书的核心目的是探寻供应链金融产品的创新模式及可行性,由于篇幅所限,只能简单描述供应链金融的主要类别和结构,读者如想深入了解具体的产品,请查阅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