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偏见
趁着,黄杨和牛书强聊天的功夫,李安进到了胡采的办公室。
李安潇洒的把这一叠稿子放在桌子上:
“胡老,这稿子我改好了,你看稿费什么时候....”
李安期待的看着胡老。
胡采顿时觉得这小子欠欠的,怎么总往钱上面看,文学的事能钱能衡量的吗?
他说道:
“等我先看看你的稿子,稿费少不了你的。”
胡采接着说:
“有件事跟你说,上影厂要买你的小说《棋王》改编成电影,你怎么看?”
李安立即回答:
“卖,他们出多少钱?”
胡采抬头暼了李安一眼,平静的说道:
“不多,也就是70块钱。”
李安果断的说道:
“就给他们了。”
这笔钱比他累死累活写小说挣的还多,果然,还是影视行业赚钱。
接着,李安试探的问道:
“胡老。”
胡采没好气的说道:
“你小子有什么事,就赶紧说,别咋呼呼的。”
李安说道:
“我那篇文章《偏见》的稿费是多少?”
胡采挥手:
“找陆小子去,稿费在他手上。”
李安兴冲冲的从房间出来,找到陆遥。
陆遥把稿费单给他:
“正准备找你呢!这是你的稿费。”
李安一看,数额是21块钱,文章3千字,是按千字7块的稿费给的。
他顿时喜笑眉开:
“中午食堂,我请客。”
.......
算算日子,李安已经离开家快一个星期了。
李三石这段时间,脸上的笑容都没有断开,谁让他的儿子吃上国家饭了。
他趁着无人注意,悄悄的去到父母的坟前跪拜:
“爹娘,咱们祖宗保佑,你的二孙子,终于不用像我们一样在地里刨食了。”
他说着老泪纵横。
他觉得这一辈子值了。
李三石现在无论遇见谁,都是挺直腰板的,谁让他有个好儿子。
他的哥哥李二木听闻这个消息后,跑来说道:
“弟啊,你家娃子有出息了,以后咱们可要互相多帮衬帮衬,咱们可都是一家人。”
李三石冷笑,真是落魄的时候无人问,稍稍发迹就有人上赶着占便宜。
他说道:
“哥,你要是跟我走的近,嫂子该说你了。”
李二木平日里连话都不管跟李三石多说,现在倒热脸贴了上来。
李二木讪笑:
“她个妇道人家,什么时候轮得到她做主了。咱们才是亲兄弟。”
李三石不再搭理他,转身走开。
李二木一边招手,一边连忙跟上李三石。
另一边,村里的好几个妇人都找上陈慧兰:
“慧兰,你家小安是不是还没处对象?我家有个侄女,也是读过书的......”
“兰姐,你别听她瞎说,她家的侄女,脾气怪的很。我倒是有个侄女,脾气好,肯定和小安和的来。”
她们争吵起来,想给李安介绍一个自家人当媳妇,将来好占便宜。
陈慧兰看出她们的心思,淡淡的说道:
“我家安安是要找城里姑娘的。”
此话一出,这些妇人哑然。一妇人说道:
“兰姐,城里姑娘娇贵,比不得咱们农村姑娘。要我说,过日子还得是咱们村的姑娘。”
陈慧兰瞪着这妇人。这妇人住嘴,不再说什么。
另一个妇人突然想起李平,随即说道:
“慧兰,你家的大儿子,是不是也没有对象?”
陈慧兰闻言,心底暗暗欣喜。
之前,村里人都不愿自家姑娘嫁过来,导致李平一直没娶媳妇。
陈慧兰想到:
“我要好好给老大挑个好媳妇。”
......
几日后。
最新一期的《延河》发行,刊登了李安的文章《偏见--致王某人》。
作家在报刊上争锋相对,各地的读者已经屡见不鲜了。
但是,这一次李安作为《棋王》的作者发文喷王德发还是引起了许多的关注。
铁凝自从读了李安的《热爱生命》,就开始对这个作者有好感。后来的《棋王》更是让她觉得这个作者,简直是当下文坛独一份的。
她看到王德发诋毁李安作品的文章后,生气的写了一篇文章反驳,投给了《花山》,可惜没过稿。
现在,她看到李安亲自写的这篇文章,顿时感到解气:
“写的真好,王德发就是个活在套子里的人,自私偏见的人。”
沪市的某个巷子的一间小院子里。
王德发悠闲的躺在椅子上晒太阳,他对先前自己的2篇文章,十分满意。
他哼着小曲子:
“名满天下,就在顷刻间。”
一个邮递员喊道:
“王德发,有你的包袱。”
王德发拿到包袱,打开,这是最新一期的《延河》。
当他读到李安的文章《偏见--致王某人》时,他怒喝:
“不当人子,这样随意诋毁我,我要举报。”
......
《偏见--致王某人》这篇文章迅速在青年人中流传开来。
还生出了一句口头禅。
牛书强对陆遥说:
“偏见,致陆某人。”
陆遥黑着脸说:
“我怎么偏见你了。”
牛书强摸着自己的脸说:
“你上次说我貌比武大郎,可我明明挺帅的,你这就是偏见。”
李安叹着气,拍着他的肩膀:
“兄弟,老陆这句话,真不算偏见。”
牛书强宛如雷击,他摸着自己的脸:
“我娘明明说,我是咱们院子最好看的仔。”
几人正说着,胡采喜气洋洋的走进来。
李安问道:
“胡老,你这是有什么喜事吗?”
胡采得意的说道:
“《延河》这几日卖了7万份,这样下去,要不了多久,就能破10万份了。”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延河》从地区报刊打造成全国性的报刊,现在终于迈出一大步了。
陆遥欣喜的说道:
“太好了,《燕京文艺》上一期,也只是卖了18万份。”
......
次日,一封来自《燕京文艺》的约稿信,辗转多日,终于到了李安手里。
这封信先是到了小河村,李平见到是《燕京文艺》的约稿信,替弟弟高兴的一晚上没睡觉。
第二天,李平知道弟弟在《延河》一时回不来,他就到邮局给李安寄了过来。
李安看完信件,捉摸应该写篇什么好。
最后,他决定写《红高梁》,后世还改编成了电影。
他心想:
“说不定,还能拿个什么奖的。”
想好后,他便立即开始动笔。
这篇小说有13万多字,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写完的,写了半天,李安决定出去透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