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春之城”建设的历史逻辑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曲折,历史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上虞建设“青春之城”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其源远流长的历史脉络以及自身演化的文化基因,主要体现在上虞的历史传承性以及所蕴含的人文价值观。
(一)独特的历史地理孕育“青春之城”奋斗基因
从文明起源看,上虞作为一方滋衍中华文明序章的灵秀沃土,属河姆渡文化圈、良渚文化圈,是虞舜文化发祥地之一。据考证,公元前5500年新石器时代的上虞先民已在此繁衍生息,托举起文明的星星火种。上虞是浙江省建县最早的县之一,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设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建县历史。上虞之名,历史悠久。《晋太康地记》载:“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明万历《新修上虞县志》又说“虞为舜封地”“由帝舜封支庶得名”。《晋太康地记》载:“亦云:禹与诸侯会事迄,因相虞乐,故曰上虞。”[3]后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在殷商甲骨文中已有“上虞”地名。
从地理环境看,上虞拥江而立、向湾而兴,地形南高北低,呈“山—原—海”台阶式地貌特征。“山”是会稽山、四明山,“原”即虞绍平原,“海”即杭州湾,古称后海。南山北海、一江穿城的地理风物,孕育了上虞与时俱进的青春活力。上虞城市发展,先后经历了后海时代、运河时代、龙山时代、曹娥江时代,而今正阔步挺进杭州湾时代,从大海走来,又奔赴大海。
公元前222—589年为后海时代:县治在舜江畔的今百官,历时560年左右。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前222)置上虞县,隋开皇九年(589)废上虞、始宁入会稽县。当时受杭州湾大潮水肆虐,朝不保夕,无法建城。
785—1954年为运河时代:贞元元年(785),复置上虞。长庆元年(821)并入余姚,次年复置,县城设在今丰惠。2022年12月开展了“千年虞城·盛世绽放”上虞复县建城(丰惠)1200周年纪念活动。
1954—1992年为龙山时代:1954年上虞县治从丰惠迁至百官龙山路。县城蜗居在龙山脚下一个不足4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城市规模基本没有扩张。1992年10月,上虞举行撤县设市庆祝活动。
1992—2018年为曹娥江时代:1992年撤县设市后提出曹娥经济开发区建设,2004年提出加快城北新区建设,2012年制定曹娥江“一江两岸”整体城市设计规划和加快开发建设政策意见,2013年大刀阔斧开发建设总部经济产业带,梁祝大道、虞舜大道、长海线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高档写字楼、现代化高档居住小区相继建成并纷纷入住,滨江新城、高铁新城、e游小镇和一江两岸工程等重大工程相继建成投用。城北新区和“一江两岸”成为展示上虞规划建设水平的核心景观带,成为浙东乃至浙江省的亮点。
2019年至今为杭州湾时代:2018年11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1月上虞区委区政府发文实施《上虞区融杭联甬接沪行动计划》,开启长三角杭州湾时代。城市南拓北进、东连西扩,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4平方公里。2022年8月,上虞区委二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拥江而立、向湾而兴”。上虞地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域,杭州湾大湾区的“金南翼”,位于杭州和宁波的几何中心,拥有突出的区位优势。上虞坚定不移实施“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加快人产城“融圈进群”,共同谱写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秦朝以降,历朝历代中的上虞,或单独成县,或并入当时的会稽、越州、绍兴等地。无论如何变化,上虞一直是繁盛之地,历史文化绵延不绝。1992年10月上虞撤县设市,2013年10月上虞撤市设区,设立绍兴市上虞区。作为古老的县、年轻的区,上虞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着美好未来奔去,从来不缺敢于造梦追梦圆梦的青春气息和通江达海勇立时代潮头的奋斗基因。
(二)丰厚的人文底蕴绘就“青春之城”亮丽底色
《史记·五帝本纪》载:“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舜帝被奉为“道德始祖”“文明之元”。上虞也因此文明早披、人伦卓异、鸿儒巨匠、史不绝书。金庸先生曾题写《上虞赋》:“上虞名郡,溯自大舜。后妃淑德,娥皇女英。汉有大儒,王充论衡。晋则谢安,东山大隐。曹娥至孝,英台情深。史推实斋,文称丏尊。迄至今世,马竺谢晋。文物大邦,千古扬名。”虞山舜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才俊硕彦,以《论衡》被尊为思想先驱的王充,以奇书《周易参同契》成为“万古丹经王”的魏伯阳,“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创造“东山再起”传奇的东晋名相谢安,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十四岁投江救父的“千古孝女”曹娥等。上虞历代名人辈出,近现代尤甚,杰出的名贤更是灿若星辰,如章学诚、杜亚泉、经亨颐、竺可桢、夏丏尊、马一浮、罗振玉、胡愈之、吴觉农、谢晋、经叔平、何振梁等。由古及今汇聚的名人形成独具魅力的名人文化,是窥探上虞城市精神风貌的独特视角,为“青春之城”建设增添了人文力量。
历史上的上虞曾出现“舜会百官”“东山雅聚”“白马春晖”三次名人大聚会。第一次是“舜会百官”。传说在舜帝时期,与舜同朝为官的文武百官因看不惯丹朱的骄奢淫逸,更思念舜的为人与作为,结伴来到上虞,敦请舜执掌朝纲。“舜会百官”饱含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砥砺前行的创业精神,开启了中国古代以德治国的典范时代。第二次是“东山雅聚”。东晋时期,谢安与王羲之等名士在上虞东山聚会,游览山水吟诗谈文,话论治国安邦。处江湖之远,思庙堂之高,既展示了林泉隐逸的闲情逸致,更彰显了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谢安之后,东山不仅成为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更化为一个天人合一、天下为公、智慧担当的精神地标。第三次是“白马春晖”。朱自清、丰子恺、李叔同、夏丏尊、朱光潜、叶圣陶等一大批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的青年才俊,齐聚白马湖畔,或任教或讲学,留下了“与时俱进”的校训,形成了文坛上颇有影响力的“白马湖作家群”,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春晖”美誉。1982年,中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春晖中学老校长范寿康先生对春晖后学提出了殷切希望:“青年今后的理想在于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作出最大的贡献,亦即在于为实现国家四个现代化竭尽毕生的心力。”激励青年人心怀国家,为梦想奋斗拼搏。春晖日新为上虞“青春之城”建设注入了人文基因和青春气息。
上虞是中国孝德文化之乡。上虞是中华孝德文化的发源地。学术界一般认为,三皇五帝的尧舜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初始时期,也是孝德文化的始倡时期。传统二十四孝故事中,男孝首篇“孝感动天”的舜帝、女孝首篇“投江寻父”的曹娥均出自上虞。自虞舜以来,上虞孝德人物故事弦歌不辍,上至士大夫,下至黎民百姓,孝贤人物群星璀璨。上虞现留存有曹娥庙、朱娥庙、孝闻岭、孝子碑等18处孝德文化实物、遗址和遗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上虞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4]。
上虞是“梁祝”传说的重要发生地。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首句唱词,“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这句越剧里的经典台词,穿越千年的时光,仍然萦绕在人们的心头。中国文联、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因此命名上虞为“中国英台之乡”。这个青春爱情故事从东晋至今已经流传了1700多年,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感人至深,充分展示了人性中最光辉的方面,为“青春之城”注入温度、提供真情。
上虞是“浙东唐诗之路”发祥地。上虞坐拥浙江四条“诗路文化带”中的两条——“浙东唐诗之路”“大运河诗路”。李白、杜甫等一批唐诗名家游览虞山舜水,朝圣谢安、谢灵运和东山、称山、曹娥江等,留下诸多佳篇名作。诗路文化带建设体现上虞山水特色,彰显上虞历史文化内涵,为“诗画浙江”大花园建设增添亮丽的人文底色,为今天建设“青春之城”提供文心文脉。
上虞还是越窑青瓷发源地。瓷器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创造。古越地区是越瓷贡品“秘色瓷”的主要产地。作为中国最早的成熟瓷器,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舜避丹朱至此,作陶灶制陶”是关于上虞陶瓷生产的最早记载。上虞制瓷业自东汉始,一直延续到北宋,从未间断。唐朝陆龟蒙曾诗赞:“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上虞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创了当时“先进制造业”的制瓷烧造,各类官窑“龙窑”遍布娥江两岸。瓷制造业盛况,表明古代上虞商品流通的发达和科技制造的发展,为今天建设“青春之城”提供了产业兴盛的技术基因。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来源,也赋予一座城市发展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从名人文化与历史文化事件看,深厚的人文底蕴构成了上虞文化兴盛、灿烂厚重的过往,也将共筑“青春之城”建设的亮丽底色。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保护、传承、利用好本土文化资源,把文化资源转变为“青春之城”建设的动力源泉,使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适应,使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为提升“青春之城”软实力提供强大的文化动能。
(三)不朽的精神风骨赓续“青春之城”血脉动能
上虞是一座英雄之城,自古以来就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历史上曾有多次为反抗外来侵略、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明清以来,上虞历经抗倭、抗日等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留下大量可歌可泣的光辉史迹。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上虞人民敢为人先、创业创新,百姓安居乐业,城市发展欣欣向荣。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上虞孕育了鲜亮的红色文化。1921年,在萧山衙前农民运动影响下,上虞曹娥、蒿坝等地农民奋起与地主进行斗争。1921年春,《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传入上虞,促进了上虞先进青年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1922年,时任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书记的陈独秀在写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专门提及上虞农民反抗地主的斗争。1925年,中共绍兴党团特支派中共党员崔振民、何步云等来上虞开展革命活动。1926年,叶天底等在上虞谢家桥成立了中共上虞独立支部,开始领导上虞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在这一时期,上虞涌现了许多赫赫有名的英烈,军中翘楚王一飞、大道先行者叶天底、战地儒将何云、铁军风骨陈树谷、浙东模范干部观杰等一大批革命志士,为共和国的诞生奉献了他们的伟大青春。抗日战争时期,上虞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虞人民在与日、伪、顽敌斗争中,写下了许多永垂史册的光辉篇章。1949年5月22日上虞解放,翻开了上虞历史的崭新一页。上虞红色资源丰富,目前上虞境内有1座烈士陵园、7座烈士纪念碑和35座散葬烈士墓,几乎每个乡镇街道均有分布。据不完全统计,有具体事迹记载的上虞烈士就有330多位。丰富的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阵地,彰显了上虞红色文化的历史根脉和深厚底蕴,成为不断教育一代又一代人的红色光荣传统,也是上虞“青春之城”建设的血脉之根。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上虞彰显了“团结拼搏、不折不挠”的精神风貌。1949年6月,中共上虞县委、县人民政府在丰惠成立。1954年10月,上虞县委、县政府迁址到百官,这是上虞城市格局调整的重大变化。从1969年12月14日上虞人在寒风中挑土筑塘决战六九丘围涂工程起,英勇的上虞人民打响了一场长达48年之久的治江围涂战争。昔日的曹娥江入海处,受涌潮顶托形成大片滩涂,潮水不停冲刷着两岸,威胁着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上虞百万围垦者在广袤的虞北海涂上,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从人拉肩扛的人海大战到机械化的专业围垦,从高滩地围垦向深海造田,史诗般地历经近半个世纪,最终围成海涂15丘,拓展土地空间34万亩,为上虞经济社会发展拓展了巨大宝贵空间。沧海桑田的上虞海涂,是一代又一代上虞人民的辛勤创造;幅员广袤的上虞海涂,更是承载着上虞新时代发展崛起的希望。昔日海涂崛起的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如今已成为“万亩千亿”产业大平台,是上虞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极。更难能可贵的是,数十年治江围涂实践,几代人的奋斗,凝结成了“尊重科学、艰苦奋斗、团结拼搏、不折不挠”的“围涂精神”。上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了团结拼搏、不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上虞“青春之城”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上虞锤炼了“敢为人先、务实创新”的优秀品质。改革开放初期,上虞乡镇企业的一批农民企业家吃苦耐劳加聪敏能干,接受上海辐射引入“星期天工程师”模式发展企业,邀请上海相关电机厂的总工程师,利用周末时间来上虞帮助本土企业破解产业技术壁垒难题,有效加速了上虞机械制造产业的发展腾飞。上虞乡镇企业借势异军突起,“五虎争雄”成为业界翘楚。作为建筑之乡,上虞10万建筑大军“一把泥刀闯天下”,闯荡上海滩,深度参与见证了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进程。“九五”期间,上虞高度注重科技对产业活力度的贡献,实施“星火计划”,培育壮大了一批小型巨人企业,为后来众多上市企业的涌现打下基础。1999年,上虞便民服务中心成立,成为全国第一家规范意义上的政府集中服务机构,从“满城跑”到“一窗办”,是打造服务之城的典范。进入新世纪,上虞推出“青年创业信用卡”金融服务,加强对青年创业创新的支持,获得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批示肯定。曹娥江城防景观带从2001年开始动工至2012年建成开放,“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在上虞“一江两岸”缓缓铺开。上虞在这一时期取得的成绩,无不显示上虞人敢闯敢拼、奋发图强的豪情本色,可以说永不满足、追求进步、奋发进取是上虞人血脉中与生俱来的基因密码,为上虞“青春之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凝练了“明德尚贤、创变笃行”的上虞精神。2016年12月上虞区第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创新之区、品质之城”,大力实施“产业集群、创新驱动、融合提质、开放带动、绿色发展、民生优先”六大战略。2022年1月上虞区第二次党代会提出锻造集群智造、创新驱动、品质共享、文化赋能、红色堡垒“五张高质量发展金名片”,奋力谱写现代化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新篇章。2023年1月上虞区委二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青春之城”的主战略,吹响了“青春之城”建设的集结号。“青春之城”是一项承前启后、统揽全局、引领未来的系统工程、改革工程、发展工程、人文工程。“青春之城”建设与“四个上虞”“创新之区、品质之城”等重大战略一脉相承、迭代升华,也是锻造上虞高质量发展金名片的战略深化和策略细化。
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上虞精神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内涵和时代元素,凝练出“明德尚贤、创变笃行”的城市精神。“明德尚贤”是历史文化传统的凝练升华,是上虞城市发展的精神根基;“创变笃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是上虞笃定前行的时代召唤。当前的上虞,正在全面建设朝气蓬勃近悦远来的“青春之城”,向着“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使命要求勇毅前行。涵养“明德尚贤、创变笃行”的城市精神,上虞将不断提升城市形象辨识度和传播力,推动城市功能布局加快优化,促进城市综合实力快速提升;也将更好地彰显上虞城市特色、展现文化内涵,真正让上虞好故事声名远播,让上虞新形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