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我在大英当文豪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2章 合作(2)

老实说,作为经历过联名开发、共同孵化等名词洗礼的未来者,韩率对作家间的合作已经放下了一定的戒心。事实上,虽然合作作品销量不如单人作品,但韩率还是尝试过一些合作。

但是……

韩率忽略了一件事——他的合作对象是刘易斯·卡罗尔。

“我说,轻松点儿不行吗?!为什么一上来就要用微积分?!”

“那、那是什么话!微、微积分可是牛、牛顿最伟大的成就!是将数、数学的理念体、体现于现实的最、最伟大的理论!”

“关我什么事啊!”

“不、不是说只要有趣就行吗?!”

“你以为你和孩子们一样吗?这也有个度吧,老兄!”

数学知识和大众文学认知的差异……

“还、还有!你、你根本不懂韵律!为、为什么把句子写得这么难懂?!”

“不,这样读起来才更容易啊?!反倒是您的文章我更看不懂!为什么剧情这么平淡无奇?!”

截然相反的写作风格……

如果要问哪方面更严重,韩率认为是后者。

韩率本质上是个实战派。多年来创作网络小说,练就了如何才能让人更容易阅读和理解文章的技巧,已经融会贯通了。

他的结论是性价比,韩率的特长在于如何将想讲的故事快速有效地植入读者脑海。

但刘易斯·卡罗尔恰恰相反。这家伙完全凭感觉写作,说是典型的“天赋型天才”也不为过。而且他的写作过程更像是作曲,每一个句子都像音符一样,朗读时配合韵律,感觉像是在唱歌。

但是,歌曲能容纳多少内容?歌剧或音乐剧当然可以,但那篇幅动辄几小时,而且多人轮流演唱。最终,由于是“用文字写成的音符”,所以内容的性价比极低。所以剧情才会很简单。

他们俩“合作”?简直是驶向地狱的快车道。

“不行了。”

最终韩率得出了结论。

“这样的话……”

“这、这样?”

刘易斯·卡罗尔似乎以为韩率会就此放弃,他咽了咽口水。

“我们完全分工吧。”

“嗯、嗯?”

“我来负责故事的大框架,您负责想出其中的数学公式和技巧,然后我再修改。”

分工合作,骨架和肌肉分开负责。最终,只有这一条路可走。这是学习教材,内容轻松点儿也没关系,反正孩子们看。

总之,如果大框架由韩率掌控,刘易斯·卡罗尔就不能随意使用大学水平的高等数学了,因为必须符合故事设定。而且,如果控制好文章节奏,就能抑制他所坚持的韵律,因为篇幅是固定的。

“还有,设定尽量陌生化。”

“陌、陌生化?那、那样会不会很难懂……”

“不是那个意思,说是‘疏隔效果’吧?将已知与未知巧妙结合即可。”

这和高中女生被大功率导弹击中却毫发无损的世界观设定原理类似。将已知和未知以不平衡的方式融合,这种不协调本身就能产生“趣味”,说是对未知的感动也不为过。

这在追求稳定“熟悉感”的网络小说界很难实现,但现在合作对象是刘易斯·卡罗尔,那就要充分利用他的优势。

那么,要混合什么呢……韩率敲了敲桌子,开始思考。

首先,他排除了脑海中那些质量最高的以异世界为背景的数学学习漫画,那些很难改编成小说。

但以中世纪奇幻为基础还是不错的,毕竟这是这个时代最熟悉的“战斗类”题材。

再加上数学。数学的特点是什么?最容易理解的“规则”,答案明确。而且,必须让这位数学狂热老师持续保持兴趣。

战斗类,以及规则。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答案是……

“好了,决定了。”

韩率慢慢地向刘易斯·卡罗尔解释了作品的大纲。这位数学家兼教师似乎对作品本身产生了兴趣,但仍然犹豫不决,显得有些不安。

“可、可以吗?我、我不太确定……”

他犹豫着,但韩率语气坚定地说:

“刘易斯老师,您也会喜欢这个世界的,甚至想住进去。”

虽然他现在可能还不理解,但很快就会明白这部作品的价值。

“那么,我们开始工作吧。”

***

“您好,马克·吐温先生。”

“你好,本特利先生。”

理查德·本特利二世紧张地握着这位身材矮小但精明强干的作家的手。他不得不紧张,马克·吐温已经是欧美文学界的传奇人物了。

《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不仅仅是儿童文学,它们精准地击中了美国的社会弊病,推动了社会改革,并使美国文学摆脱了对英国文学的依赖。也就是说,仅仅是将这些作品刊登在杂志上,就能提升出版社的地位。

因此,本特利以与汉斯尔和亨利·詹姆斯相近的规格接待马克·吐温。

“首先,感谢您允许我们刊登并出版您的名著……”

“别废话,直接说正事。”

“啊,是的。”

然后他闭嘴了。是啊,作家就是这样的人,本特利勉强笑了笑,也是苦笑。

马克·吐温看着理查德·本特利二世,也咧嘴一笑。本特利家族三代,拥有听起来很贵族化的头衔,却对这位来自美国的作家如此恭敬。对生性叛逆的马克来说,再没有比这更令人满意的事了。

“首先,合同的事在纽约分公司已经谈妥了,所以,把汤姆和哈克卖个好价钱吧。”

“请放心,我们出版社致力于将作家们精心创作的作品以最佳形式呈现给读者。”

“我知道,改为周刊连载,真是天才之举。”

“咳咳。”

本特利被戳中了痛处,咳嗽了一声。马克·吐温更喜欢这种坦率,他哈哈大笑,点了点头。

“是啊,在来英国的船上我已经听说了,月刊已经变成了完全不同的杂志,是吗?”

“是的,包括您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在内,儿童文学都集中在周刊连载,月刊则改为刊登成人题材的小说。”

“那么,先写《文森特·比利尔斯》的主意是谁出的?是你?还是汉斯尔?”

猛地一震!

果然是他。马克·吐温看着被戳中心事的本特利,点了点头。我就知道,马克心想,等到了美国,就能从尼古拉那里拿到10美元了,他哈哈大笑,说道:

“果然是汉斯尔!我虽然读着英国人那种一本正经的《彼得·潘》时,也确信无疑,这位作家和我属于‘同一类’。”

“咳咳,是这样吗?”

“是啊,所以,本特利先生,”

理查德·本特利二世感觉自己就像一头水牛,不是想撒野,而是被美国牛仔的套索套住,被牵来牵去的感觉。而那位牛仔,浑身散发着美国特有的粗犷的拓荒精神的马克·吐温,用燃烧的眼神看着本特利,说道:

“我想见见汉斯尔。”

“……这不是我能决定的,先生。”

本特利犹豫了一下。事实上,想见汉斯尔的作家很多。毫不夸张地说,现在濒临破产的出版社里,许多作家,无论出于好意还是恶意,都受到了《彼得·潘》的影响。事实上,《时间机器》的作者赫伯特·乔治·威尔斯也曾表示想见汉斯尔。本特利认为现在时机不对,所以拒绝了。

但是,如果是马克·吐温呢?

首先,汉斯尔很可能会喜欢这位作家,而且,考虑到他那种不加区别地猛冲直撞的性格,应该不会出什么大问题。但是……另一方面,这种鲁莽会不会让人感到厌烦呢?他也担心。

现在汉斯尔的作品停滞不前,不久前他们经历过,最近在《街头杂志》上也经历过出版社的火刑式审判。那家出版社的编辑们最近上下班都要在苏格兰场的保护下进行,不是吗?

就在这时。

叩叩——

“啊,对不起。”

“没关系,进来吧。”

得到马克的允许,本特利点了点头,打开了门,一位最近新来的女编辑映入他的眼帘。

“玛丽亚,什么事?”

“社长,汉斯尔先生来电话了。”

“汉斯尔先生?什么事?”

通常都是他们先打电话过去,所以本特利这样回应。

“他现在不是在别的地方吗?说是要去见刘易斯·卡罗尔先生。”

“是的,没错。”

听到刘易斯·卡罗尔的名字,马克·吐温的眼睛一亮,但本特利没有说什么,又不是政治家,谁见谁有什么好隐瞒的。

只是,作为儿童文学作家,马克·吐温对汉斯尔感到好奇,对刘易斯·卡罗尔也感到好奇,这并不奇怪。“语言大师”这个称号,在当代作家中,没有人比他更合适了。

刘易斯·卡罗尔和汉斯尔见面了,作为忠实读者和同行,他不得不感到好奇。

所以,马克·吐温以美国牛仔式的固执留在了那里,本特利最终不得不当着马克·吐温的面接电话。然后……

“是的,是的,先生,我是本特利。您说要去见刘易斯·卡罗尔先生……什么?现在在伦敦?……那……也就是说,你们两位合作……是教科书……不是的……啊,不是的……”

“啊,谢谢您……不过,在美国有位先生想见您……马克·吐温先生……什么?马上过来?”

意外之喜。马克·吐温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