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与日本旧企业文化诀别
凡是手中拿起了这本书的诸位,一定与日本或日立有着某种联系,或是抱有某种兴趣吧?本书描写了在日本拥有110年以上历史的日立,自2009年陷入濒临破产的危机后如何实现复活的故事,背景与日本企业文化密切相关。就此,我希望以我的视角来阐述,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被誉为“Japan as Number one”的日本经济,是如何陷入被称为“失去的30年”的不景气的状况的。理解了日本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书中所谈及的日立改革的意义与意图才会更加明朗化。
非常感谢哈佛商学院的兰杰·古拉蒂(Ranjay Gulati)教授能为本书撰写导读。古拉蒂教授不仅对日本的企业文化和日立非常了解,与我本人也相交甚好。希望这篇前言与教授的导读能让读者对书中的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历了高速成长期的结束,也就是“泡沫经济破裂”。之后各行各业的企业都曾致力于改革,但真正成功的企业极少,日本整个社会陷入了长期萧条,也就是所谓的“失去的30年”。那么,为什么日本的企业没能尽早开展大刀阔斧的改革,尽快恢复经济呢?我认为虽然也是因为存在某种犹豫,犹豫改革也许会变成一种否定,否定高速成长期的成功体验,但最关键的原因恐怕还是当时在日本企业中蔓延着的“大企业病”。
这里所说的大企业病,指的是大企业中常见的保守、低效的企业体制和企业风气。具体来说,就是被各种规则和习惯所束缚,不能随机应变,认为只有沿袭先例才正确,激不起员工想要尝试新的做法的积极性,以及高层的决策速度太慢等的状态。
这种企业风气虽然是大企业容易患上的毛病,但在中小企业或风险投资企业中,在日本以外的其他国家同样有可能发生。随着组织的不断壮大,各部门开始编制内部的手册或规则,通过让员工遵循这些程序,确保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效率、确保品质。如果遵循该程序时发现了什么问题,可以通过修改程序做出改善,程序也是组织的宝贵财产。
然而,如果长期重复相同的步骤,很容易在遇到与该步骤不同的情况时开始犹豫。即使社会或经济条件等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也很少会追溯当初决定步骤时的前提条件有何不同,从而去修改工作现场的步骤。正因为如此,组织的体制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改变,变得被已经习惯了的过往规则所束缚,变得害怕失败,变得无法随机应变地做出判断和决策。
到了这个阶段,企业再想改变过去二三十年积累起来的程序就变得更加困难,会被不断向前的社会浪潮所抛弃。一旦感染了大企业病,企业就会失去创业初期所拥有的敢于挑战风险的精神。我想诸位一定能联想到一些类似的例子,比如完全不符合时代的法律条款、不能坦率接受别人建议的人,无论是个人层面还是国家层面,或多或少肯定存在。
同时,在日本的改革总是缓慢的背景中,日本人特有的性格与日本特有的工作习惯也是个较大的因素。日本人为了避免与周围的人发生冲突,通常会刻意隐瞒自己的意见,表面上去迎合别人的意见,这种特殊的文化被叫作“本音与建前”,本音就是指真心话,而建前指的就是人前说的另一套客套话。还有一句谚语叫作“冒头的桩子先被打”,类似于“枪打出头鸟”,在这样的环境中,日本人早已习惯向周围看齐,不会做出过于显眼的举动。
还有就是经历了过往历史中的斗争,劳动者的权益获得了最大的保护,但凡入职时是被正式雇佣的,原则上就适用于终身雇佣制。还有年功序列工资制,尽管与以往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毕竟持续了很久,这个制度比起能力更重视工龄。不管业绩如何都能确保员工的工作岗位,只要工作中没有发生过太大的问题,并且长期在该公司工作,薪金就会自动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敢于主动做出改革的人并不多,即使曾经提出过,但最终迫于周围讨厌变化的压力而放弃的情况,在日本的众多企业中也时有发生。
自然,终身雇佣制也有好的一面。因为基本不存在解雇,员工可以安心于工作,跳槽的人很少,员工在公司内部可以经历各种岗位,对公司的归属意识也比较强,有利于公司培养长期性人才。然而,如果公司内只有同质的人才,则难以应对时代的变化,难以适应全球化及多样化的社会,还会导致员工的积极性下降,认为“反正说了什么意见也无法改变公司”,成为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包括现在的日立在内,许多日本的企业都着手改善这种旧习气。有意思的是,新冠疫情改变了工作方式,千禧一代[1]和Z世代[2]的出现也加速了这种变化。
然而,由于日本人的特质根深蒂固,染上了大企业病的日本企业要进行改革是非常困难的。如果经营高层没有坚强的意志,没有可以共享高层意志的经营团队及员工改革团队,众人不能团结一致、齐心合力,改革是很难实现的。
本书记录了日立是如何与这种典型的日本大企业病做斗争的,以及为了转型成全球企业做出了哪些改革。期待本书能为希望自己的企业或商务做出转型的读者提供一些启发。
免责声明:本书是2023年4月在日本出版的手稿的中文译本。因此,内容以原始出版日期为准。
[1] 指出生于20世纪且20世纪时未成年,在跨入21世纪(即2000年)以后达到成年年龄的一代人。——译者注
[2] 通常是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受数字信息技术、即时通信设备、智能手机产品等影响比较大。——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