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重生扶苏,老四助我一统大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4章 从九卿切到六部

兄弟二人互诉衷肠,差点晚上在一个被窝里握着手交心。

奈何京师防务,各地政务堆积,才算是真正到了要解决的时候。

尤其是始皇帝身死,胡亥登基的这段时间里。

许多隐患都被赵高推脱掩盖。

恐怕扶苏登基的消息跑不过这些隐患暴雷的时间。

老四离开之后,直奔军营。

朱标把扶苏切换回来,自己抓紧时间在灵魂之中休息。

只剩下携带着灵魂和身体双重困乏的扶苏一脸茫然。

罢了罢了,倒头就睡吧。

三天后,京师诸事稳定,新朝的第一场朝会也要开始了。

这一次总算没有画着胡子的宦官站在大臣人堆里。

也没有人牵着一头鹿给皇上看。

上面坐着的皇上并非精神不稳定的小屁孩。

哎呀,原来有一个正常的皇帝的感觉,对于大臣们而言,是如此舒爽!

官员们进殿,行了礼,按照次序站好。

扶苏坐定,按照老师给予的章程,道:

“历来三公九卿,尤以上古凡务划分。其中车驾、养马之事,俱是上古所传。”

九卿之中有许多职务,其实是来自于周王朝的制度。

是更为久远的部落王国时期,诸多为部落首领负责不同事务的人传承下来的。

换句话说,九卿其实最早就是部落之中深入贴近部落生活各个方面的管理者。

部落首领也倾向于从这些管理者之中选拔候选人。

符合当时的生产力,并且这些事务本身关系着部落的存续。

而到了新的时代,如今的大一统帝国如果还是按照这种方式来完成国家统治机构的组成。

迟早会吃大亏,还不如早日改善。

原时间线喊出“四世三公”的某袁:这就没啦?

扶苏接着说道:

“现今帝国疆域广阔,事务细分,进程堵塞。需有新的制度适应。”

“军务兵马,归于兵部。”

“工程建造,归于工部。”

“官员造册筛查,归于吏部。”

“国家财政税务、人口管理,归于户部。”

“礼仪用章,归于礼部。”

“律法审判执行,归于刑部。”

“如此,政务明确,划分规整。”

而三公切换为三省,则是个缓慢的进程。

重症虽须猛药,但不是一口气喝下去把人给堵死的药。

朱标还是拿捏了分寸。

以六部代替过去的九卿,职责划分上更加合理。

臣工们虽有以上古圣王所传反驳的例子,但都被扶苏强硬压下。

放在他以前的性格,说不定要推辞、讨论个数年才能定下来。

还颇有忍让。

但在朱标的教导下,扶苏明白这种政见上的引导,必须由自己占据主动性。

否则就会成为被臣子们牵着鼻子走的大象。

一旦走错了路,便悔之晚矣。

因为没有直接碰触三公的利益,加之六部的职责划分的确比九卿要合理。

各个势力派系之间,都在谋划着借助新的职责划分,争取利益。

因此,扶苏的强硬态度表现之后,这六部制度,也就暂定了下来。

开始改革。

这就又花费了三天时间,扶苏也开始感受到一股虚弱感。

他开始理解自己的父皇为什么总是那般恩威不明、雷霆不定的模样。

原来只有这样,才是最方便的让臣子们恐惧的方式。

而皇帝一旦摆开目的,开始和臣子们细述。

就个体上而言,就要面对无数群体。

只把握好其中的关系,才能做出成绩。

这条路,他还是第一次走。

要是没有老师的帮助和扶持,自己一定得走不少弯路。

继承了父皇勤政体质的朱标热衷于查阅政务。

在被派出去探查各地情况的官员没有回来之前,暂时只能处理就近的事务。

而看着这些堆积起来的竹简,朱标心中也有了一些无力感。

“去请赵将军来,朕有事询问。”

李景隆啊李景隆,这些天来,朕不需求你搞出来什么大宝贝。

但是造纸术总是能行的。

无外乎合理的草浆混合铺就,也不求能到后世那般光滑整洁。

只要能书写文字即可。

至少以后不用制作这么多竹简。

翻起来也累得慌。

不多时,浑身穿着简洁衣袍,满脸汗水油污的李景隆入了殿。

手上还有些新的茧磨损的痕迹。

看来这位工部总署是亲自上阵了。

只是手艺明显没有老四当时打造马镫的时候那般爽利。

李景隆行了礼,便道:

“陛下莫怪臣如此仓促,便来拜见。臣不敢辜负陛下恩情,凡事亲力亲为,手把手教那些工匠们打造器物。”

“如今这副模样,让陛下见笑了。”

朱标感怀道:

“昔日,父皇也曾想过亲自在宫内耕耘田亩,只是许久未曾劳作,反倒是和尚们的经书还记得几页。”

“九江你要分清主次,你只需要提供后世已经证明的方向,剩下的,交给专业的匠人就好。他们在这方面的造诣和突破,比起你闭门造车,要好得多。”

李景隆忙称受教,随后便询问:

“不知陛下此番唤臣前来,是否因为各地起义和联军成形,要动战事了?”

朱标摇头,道:

“非也,战事近半年内不会有起色。如今即将入冬,六国余孽的势力也要等到明年开春再活动。”

“朕现在最关心的是,恢复各地郡县的有效信息往来之后,更快地处理矛盾。”

“上和下的矛盾、内和外的矛盾。”

“只有这样,六国的势力反扑的时候,他们所能够召集呼唤的力量,才会越小。”

李景隆安静听着,心里也有些感伤。

若是当年懿文太子没有早逝,这大明,会不会更好,会不会又是一番新气象呢?

朱标指了指桌岸上堆积起来的竹简,史书上记载,这个时期如果有大臣要写一篇文章劝谏。

就得让力士们抬着一大箱子竹简上来。

他无奈笑着,道:

“九江啊,研究方向上,也要把握日常最需要的东西。”

“朕给你写个条子,你先按照上面的方向去跟进。”

李景隆上前接过一卷竹简,上书:

纸张笔墨、金属冶炼、服饰衣袍三项。

纸张笔墨俱为一体,自不必说。

而冶炼炉则要采用西汉时期的方式,加紧改善铁的产量和质量。

早日达到金属农具普及的境地。

至于最后一个服饰衣袍,李景隆摸摸脑袋,不太明白为何要关注这个。

身上穿的衣服也没什么不合适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