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华山偷偷修仙](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634/52645634/b_52645634.jpg)
第75章 搏出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黄帝崩,葬桥山。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居于轩辕之丘。
为华夏五帝之首,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陵所在桥山,就位于SX省延安市城北的子午岭间。
此山,山体浑厚,气势雄伟,沮(ju)水三面环绕,水流通,犹如穿山而过,因以桥名。
延安府,地距长安之北,三百余里,北连榆林,南连铜川、渭南,东隔黄河与山西临汾、吕梁相望,西邻庆阳。
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大明朝的九边重镇,SX省就占了四个,延安府便是这四个军事重镇,后勤枢纽之地。
这一路行来,虽算不上风餐露宿,但此时西北之地,草木不丰,风大沙扬,还是让人不适。
即便武功在身,但毕竟不是仙法,衣领、鞋袜等处,一天下来还是被灌进沙土。
“夫君,快到了么?”
幸亏甄不南提前让人造的这两辆四轮马车,更感谢二千年前的秦直道,让吕扬武和她的服侍丫鬟们,免受这风霜之苦。
又兼陕西按察使,位高权重,其家眷沿途可住宿官家驿站,每日可濯洗风尘。
可能是因年前两个月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他们路上遇见不少商队和百姓出行,在他们身上,“风尘仆仆”可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名词。
人均脸上一层厚厚的黄色尘土,又因出汗,导致脸上有如沟壑,一条深条浅的......
自古以来,出远门都是个既辛苦又风险的事,所以古代百姓一般不愿远行,除非为生活所迫,或是行商贾之事。
倒也不仅是因为,去百里外需要开具“路引”......
丑妻近地家中宝么?
甄不南此时头顶斗笠,下挂薄纱遮住口鼻,眯着眼睛遥望不远处的一个仿佛砖块似的乌黑城池,下意识点点头。
他此行什么都想到了,就是忘记给自己做副平光眼镜......导致他现在脸上,上下两个颜色,一个稍深,一个略浅.......
他举起马鞭,遥指,道:“娘子,前面便是延安府城,咱们沿着官道,预计半日可至。”
“......夫君一路马上辛苦,如此已日上三竿,路上如有茶肆、酒馆,不如稍坐停留,喝杯茶、吃杯稠酒,也听听乡间风物......”
柔婉的声音从马车车厢中传出。
甄不南点头称是,“如此甚好!”
“小华”甄物华为在吕扬武等人面前表现,大喝一声:“南哥,我且去前头探路!”
伸手一拍马屁股,“咴......”一骑扬尘而去。
不多时,他便重新返回,兴奋叫道:“南哥,武嫂子,前方不远处,有一高塔,塔下周边汇聚有一乡间集市,人来人往,甚是热闹。”
“好,便去此处!”
先沿着官道又行进了一刻钟,甄不南等人便拐入一处乡间岔道,略走不远,便见一座七层高塔,巨石砌成。
塔檐层层叠起,飞檐翘角,古朴雄壮,塔顶一座青铜挂钟,塔檐挂有风铃,随风清铃叮咚作响......
围绕高塔四周,应是一处市镇,东售牛马猪羊等牲畜,西卖布匹、米面,还有各种手工山货,市镇当中铁匠、药铺、学堂、酒肆等分布道路两旁。
让甄不南惊讶的是,此处铁匠铺尤其多,“叮叮当当”的打着各种兵器,农具倒是不多。
路旁一间白墙黑瓦的酒肆门前,黑面白底“酒”字旗,被木杆支起,高高飘扬。
外面还支出一间棚子,摆着三五桌,除了有三三两两的路人喝酒,还有几个身穿皂服的衙役,悠闲的吃着豆腐干、炒豆,时不时抿上一口酒,发出嘻哈笑声。
“吁......”
甄不南拉住缰绳,偏身下马,往酒肆中稍微打量两眼,见里面有着几个散座,还用屏风隔出来一间雅间。
散座上坐着几个腰挎刀剑之人,也不知是否是武林人士?
酒肆中立刻有肩搭白布的小二出门相迎,点头哈腰,满脸堆笑道:“这位爷,您请里面请,本店专门设有雅座,不会惊扰贵客。自家酿造的黄酒、烧酒别有一番滋味。”
“前日,更有一头老牛不小心跌断腿脚,禀告县府后宰杀,正新鲜着呢.....”
这小二迎来送往,一见甄不南这一行人所乘坐马车,衣着打扮,无不彰显即富且贵,必是大户,待会赏钱必不可少。
那几个衙役则是一见甄不南等人,不敢放肆,连说话声音都小下来。
不用甄不南说话,小华便抢先道:“行了,好酒好菜一并上来,待会少不了你的!不过茶水不用,烧好热水送来,吾用自家茶叶。”
“还有备上黄豆精料,干净井水,要温的......吾等要喂马。”
“是,是......”小二赶紧向酒肆内招呼,喊出来两个跑堂的帮忙牵马。
甄不南转身移步,在头一辆四轮马车前立好,先有两个丫鬟跳下车,一人掀开车帘,一人拿出下车凳,吕扬武轻提下襟缓缓下车。
她下车前,头上带好斗笠,四面挂纱,对着甄不南微微一笑,跟随他一起步入酒肆。
第二辆马车上,两位丫鬟和“小花”甄寻真,干净利落的跳下马车,护卫马匹,马车。
进入酒肆之后,那几个腰挎刀剑之人,先是一惊,不约而同的摸向腰间,而后看见吕扬武和两个丫鬟,又缓缓松开。
甄不南等人进入酒肆后,其内之前的呼三吆四之声顿时低下来,等他们进入到雅间之后,先是窃窃私语,过了许久,才又继续高谈阔论。
甄不南随手甩给小二一块碎银,好奇问道:“为何镇中铁匠多是打造兵刃?”
小二双手接过,暗中掂量分量,心中大喜,果是大户,这一块银子,足有近一两重,折算酒菜后,至少还能剩下来二钱银子!
他自是有问必答,回道:“这位爷有所不知,这每到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蒙古人都要南下侵边,他们叫打草谷。”
“咱们这,既产煤又出铁,故而年年承接榆林卫的兵器供应。”
甄不南皱眉叹息,又问:“蒙古人年年南下么?”
这小二面有沮丧,道:“戚爷爷在的时候,蒙古人哪敢?前面太平了十几年,蒙古人只能老老实实地等待互市。也就近些年才这样......”
随后小二精神一震,又道:“不过今年又不一样!”
“年前的时候,华山派的大侠们下山,将周边那些马匪山贼一扫而空,再也无人给蒙古人带路;”
“咱们SX省的青天大老爷又整顿官场,将好多尸位素餐之徒都给下了大狱,又给官兵补了积欠多年的饷银。前边的爷们早就磨刀霍霍,等蒙古人前来受死......”
“搏出身,搏赏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