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国内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动态
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中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197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亚太地区设立办事处,并实施亚太地区教育革新计划发展服务项目,中国也开展了青年创业能力培养教育实践探索[24]。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正式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1998年我国高校取消毕业生工作分配制度后,不少学生希望依靠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28]。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育部于1998年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要求“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我国创业教育开始进入发展阶段[29]。清华大学是我国最早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高等院校,1997年清华大学在经济管理学院MBA培养计划中设立“创新与创业方向”;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了国内首个“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该比赛在下一年发展为由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举办的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2000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了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开设创业课程和组织创业实践活动,成为中国最早的创业教育机构之一[30]。
与此同时,教育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允许大学生留籍创业,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在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同时还专门设立了专项基金,以此鼓励大学生创业[31]。2002年,教育部正式发文确定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高校,探索我国创业教育实践。例如,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座谈会,通过座谈明确了提高大学生整体的素质能力、提高大学生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发展综合性创业教育三个创业教育的目的性议题[32]。201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意见》,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创业教育全面实施阶段[33]。从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开展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开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活动与工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素养的教育培养高度关注。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提出了面向全体、注重引导、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教学原则;确定教学内容为“以教授创业知识为基础,以锻炼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培养创业精神为核心”[34]。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系统提出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35]。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增强重点人群就业保障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36]。2021年10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优化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37]。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38]。
在上述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创业教育的成果也取得了较大突破,多样化的创业教育大大激发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情。2011年,全国大学生参与各类创业实践活动的人数达到365余万人次,建设了2000多个大学生创业基地,参与创业的大学生达到了17万人次,同比增长了56%[39]。2012年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包括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类,旨在培养和提高大学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在2015年首届大赛中,参与团队为1279支,2016年为1984支,增长率为55%,2017年参与人数达到52385人次[40]。
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各高校在国家创业教育政策指导下,依据自身特点与优势,尝试建立起了一些独具本校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在创业环境资源运用、创业教育课程开设、实践载体运用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教育部以9所试点高校和20所实验区高校为例,对近年来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出版了《创业教育在中国:试点与实践》和《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汇编》。在此,本节选取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对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
1.2.2.1 清华大学的“创新环”实践模式
清华大学作为国内最早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之一,在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具有丰富的成功经验。清华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表现为“创新环”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为大学生的创新行为,注重创新意识、创新实践和创新成果之间的良性循环,以群体激励体系、资助体系、指导支持体系、竞争交流体系、转化体系和个体评价体系为大学生创新行为提供支撑。如图1-1所示,“创新环”模式创业教育可分为三个阶段:大学生产生创业意识并有意付诸实践阶段、创新实践发展为创新成果阶段和创新成果影响创新意识阶段。
图1-1 清华大学“创新环”创业教育模式
首先,在创新意识落实为创新实践阶段,清华大学一方面通过群体激励体系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动机,另一方面通过资助体系选拔、保护大学生的创新种子。其中,在创新意识培育方面,通过多种多样的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营造文化氛围,以释放和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清华大学开展了以“科技活动月”为代表的一系列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激励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这些活动营造起创新意识“发芽”的群体氛围,形成了优秀创新成果产生并发展的“土壤”,激发了大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在创新创业资助方面,清华大学专设用于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的经费,并称之为“种子基金”,通过创新基金的筹集和使用,为优秀的创新“种子”提供发展机会。
在创新实践转化为创新成果阶段,清华大学设立了指导支持和竞争交流两个支撑体系。其中,在指导支持方面,清华大学选聘各行业和领域专家、各专业教授组成专家委员会,对大学生的创新项目进行指导。同时充分提高本校已有资源的利用率,尝试向大学生开放实验室,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广阔的基本场所。同时,清华大学积极取得社会上行业和企业的支持,建立起一批校外创新活动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多层次的资源支撑。在竞争交流方面,清华大学以“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与展览为龙头为大学生建立课外创新竞赛体系。1983年,清华大学开始有组织、规模性地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举办了首届清华大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展览交流会,同年成立清华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此后逐渐形成了一套创新竞赛体系。该体系包括结构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计算机知识与技术竞赛、电子设计竞赛、企业管理模拟挑战赛等赛事,这些赛事激励着富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投入一次次的创新挑战,并催生出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41]。
在创新成果影响创新意识阶段,清华大学依托创业计划大赛,对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创业意识、创业能力进行系统性训练,探索出了一条卓有成效、具有中国高校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1998年5月,清华大学举办了中国最早的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竞赛期间,学校组织了形式多样的讲座、培训和创业沙龙等实践活动,对普及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1999年,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北京成功举办,大赛由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由清华大学承办,汇集了全国120余所高校近400件作品,在全国大学生中激起了极高的创新创业热情,孕育了视美乐、易得方舟等一批高科技公司。次年,共青团系统组织的创业计划竞赛在全国开始普及。
在“创新环”模式基础上开展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成为清华大学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的最大特色,并引领了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的潮流。作为创业教育最直接的载体,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的理念直接影响教育的导向和效果。清华大学通过比赛,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动大学生投入创业实践,使大学生、科技成果、风险资本形成有效互动,从而孕育出大学生创业公司。在这样的思路影响下,大赛关注大学生与投资者之间的沟通,关注创业计划中的商业创意及商业价值。但这一方式忽视了对大学生意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培育,后来在2001年,清华大学对创业计划大赛的举办进行了调整,以大赛为主要载体,将整个参赛过程作为主线,把培育创业素质、创业意识、创业能力作为核心内容,加强整个过程中的培训环节,特别设立暑期创业素质训练营,为参赛团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素质训练,同时在参赛团队中推行导师制,增加参赛大学生到创业公司进行短期实习的内容,使大赛更加具备“第二课堂”性质,增加了参赛大学生的实践经验。
1.2.2.2 上海交通大学综合式创业教育实践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的创业教育模式是一种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创业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为核心,以创业能力为关键,面向全体大学生,成为国内综合式创业教育的代表[42]。上海交通大学的创业教育将专才向通才、教学向教育、传授向学习三个转变作为目标,实施以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基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形成了良好的创新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着力推进创业实践,整合校内外相关资源,突破课堂教学,打破专业界限,夯实实践环节,并辅以辅导、创业竞赛和创业基金等措施和手段,开创层次性和系统性的创业教育、创业服务活动,最终形成了一整套综合式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体系。
一是打造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基本框架的创业课程教学体系。一方面,面向全校开设创新与创业系列课程。为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上海交通大学建立了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应用型、开放性办学特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使大学生主动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43]。创新与创业教学采用选修课的形式,各学院本科生、研究生自愿报名,涉及理工、药学、医学、人文、管理等学科专业。教务处针对报名情况,根据专业综合平衡的原则将学生混合编班,充分考虑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让各专业学生充分开展分工合作,在锻炼团队协作能力的同时使大学生能够在模拟的创业团队中发挥专长。在授课内容上,教师就企业家精神、盈利模式、市场机会、创业融资和商业计划等内容进行辅导,在帮助学生掌握创业基础知识、创业一般过程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创业精神的理解,认识创业精神对创业的意义。具体来说,使学生了解从产生创意到利用市场机会的过程,掌握市场信息的收集与研究、市场环境分析、市场机会的识别和筛选的基本方法。在商业计划的环节,要求学生掌握创业经营计划的机构,理解计划过程的协调和实施,理解培养管理团队的重要性,掌握市场营销导向的组织结构设计要求。在融资计划阶段,要求学生理解经营规划与资本预算的方法,熟悉损益预估表、现金流量预估表和资产负债预估表,掌握创业与盈亏平衡分析,了解不同融资方式的特点,掌握创业融资的方式与来源等。另一方面,系统地组织管理教学实践活动。上海交通大学系统地组织管理创新创业教学实践活动,由校党委书记担任总负责人,负责创新创业课程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宣传部、校团委、教务处、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组织实施,其他学院和部门共同参与。其中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充分挖掘其丰富的教师资源,承担课程教学内容规划、活动项目设计和小班培训教学的任务,学校教务处负责课程教学活动的具体安排与协调,校宣传部利用多种媒体阵地,对该课程开展全方位宣传活动,校团委负责全校参训学生的动员与管理。
二是追求校内外专家为导师的创业专题辅导。为了保证创新与创业教学实践的效果,开设“创新与创业大讲堂”和小班辅导,分阶段进行模拟企业经营,同时邀请校外专家进行辅导。“创新与创业大讲堂”是精英大班系列讲座,主讲教授包括柳传志、王志东等创业成功的著名企业家、市场研究专家、财经节目主持人,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专业教授等。课程讲师经验丰富,内容特点安排紧凑、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在进行大班讲座的同时,还以要求学生完成商业计划设计为目标安排了小班形式的辅导。参加课程的学生根据组队情况分为若干个小班,采用班主任团队辅导和助教协调模式,以实现学生与导师的全接触。
三是完善的课外创业实践活动体系。上海交通大学为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避免单纯的理论说教,以有组织的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竞赛、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实施创业教育的现实载体,设计了内容丰富多彩的创业比赛活动,倡导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为需要创新模拟训练的大学生提供学习、交流和互动的平台,从而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起来,使创新与创业教育成为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实践的重要环节。首先,开展多层次的创业计划大赛。从班级创业计划评比中脱颖而出的队伍入围初赛,初赛形式为在线模拟经营,通过在线模拟经营平台,对各自虚拟公司的投资策略、生产管理、营销活动等进行决策,最终以盈利能力、市场占有率、决策连续性等指标评判比赛结果。参加决赛的团队与校团委的创业计划大赛的优胜队一起参加“华威杯”创业大赛,并由学校推荐参与全国创业大赛等。同时风险投资基金将会对优异的创意项目跟进介入,以促进大学生真实创业。大学生通过比赛对自己的商业计划进行修改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对前期掌握的相关理论逐步进行消化和吸收,另一方面通过比赛的实践过程来检验创业项目的可行性。其次,就业服务和职业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科技创业实务系列培训。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就业服务和职业发展中心组织开展多次“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科技创业实务系列培训”,邀请校内外科技创业领域的知名专家进行专题指导,内容涉及创业前期准备、创业团队、创业财务、创业市场、创业启动和创业战略六个板块,使参加培训的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得到迅速提升。此外,建设强大的创新实践基地。上海交通大学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实践中心”和“创业实践基地”的作用,为探索模拟教学模式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学科实验室,以在线互动的方式利用网络探索模拟仿真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与实际生产实践和社会问题相近的活动,为大学生亲身体验实践活动提供平台,以此提高大学生综合性创新实践能力。
1.2.2.3 黑龙江大学“三创教育”实践模式
黑龙江大学立足于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综合性视角,构建起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一方面,通过构建创业教育课程群、实施“三创”教育课程改革、加强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等途径,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另一方面则专门成立创业教育研究所,围绕创造、创业、创新教育相关的理论问题开展研究工作,注重以理论创新带动创业教育创新[44]。
一是构建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黑龙江大学将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内容融入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起“三创”课程群,该课程群分为三大模块:创业教育模块、就业教育模块、证书教育模块。与此同时,以学分制为媒介建立了六大课程体系,即“三创”选修课程体系、辅修课程体系、认证课程体系、国家职业资格培训课程体系、技能培训课程体系、考研培训课程体系;围绕通识核心课程体系,设置了“三个一”创新创业通识公共必修、“三创”公共限选、通识公共必修等通识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围绕专业核心课程还设置了专业创新创业必修、专业读书必修等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模块。每个专业均开设与专业领域对应的创新创业类选修课程,如项目研发训练课、论文研习课、专业创业实务课等。“三创”选修课程以创造、创新、创业为主线,以创业实践为导向,开设了创业投资与融资等27门课程;辅修专业教学体现了“三创教育”培养学生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宗旨,开设创业管理等20个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认证课程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内审员、办公软件专家等课程。
二是构建个性化教育指导体系。针对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阶段性特点,黑龙江大学实施分层分类培养模式,根据学生需求,配置学业导师、科研导师或创业导师,这种“三位一体”的导师制度给予学生极致的个性化指导。同时,为应用类专业学生配备多元师资,其中三分之一为校外专家、企业家。
三是构建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平台。黑龙江大学自1998年开始实施“人才培养创新工程”,是全国首批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中唯一一所地方院校。黑龙江大学以全方位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动力,深化素质教育,将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投入3000余万元,创设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在平台成立后,黑龙江大学加大学生日常实践学时比例,在公共基础实践教学、学科专业实践教学基础上,增加创新实践、自主创业实践、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践的实践内容,充分带动大学生创业发展。
四是构建了创业教育管理与资源整合体系。黑龙江大学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的政策号召,成立了学生科技文化创业园,发挥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创业孵化、创业培训等作用。创业园划分为五个区域,包括科技研发区、文化创意区、信息服务区、电子商务区等,通过园区的划分,大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选择特定的创业区,提升综合素质[45]。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从申请入驻学生科技文化创业园开始,需要通过一系列严密的审核流程。同时,创业园对科技含量较高并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应用型项目给予针对性扶持,加速其成长壮大。在创业素质提升方面,创业园为大学生开设SIYB(Start& Improve Your Business)、KAB(Know About Business)等创业培训课程,培养大学生掌握创办企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五是资金扶持。黑龙江大学一方面设立创业种子基金20万元,专门为有创业需求的团队提供资金支持,资金的申请程序包括项目申请、资金使用答辩、项目担保等环节,审核通过的项目可以获得资助,资金的使用遵循基金管理办法,以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率;另一方面,拓展社会资源的获取渠道,学校为大学生争取校外企业、风投机构等社会扶持资金的投入。